有背景的被接走,没背景的被打死:《西游记》,果真如此?
发布时间:2025-08-08 22:08 浏览量:1
前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大火特火,其中《小妖怪的夏天》品质尤其受人称道。
故事以《西游记》为背景,讲述浪浪山底层小猪妖在妖怪大王手下拼命打工,却屡遭打压欺凌。后来听说大王想设计抓前来取经的唐僧,小猪妖冒险前往通风报信,向唐僧师徒示警,被孙悟空假意“打死”,后获赠三根毫毛,幸运存活。
作为《中国奇谭》的首部衍生电影,8月2日,《浪浪山小妖怪》低调上映。
这一次,小猪妖依然没有好运气,他连考大王洞三年都没中,还不慎因为过度努力,搞砸了差事。为了逃避追杀,他不得不离开浪浪山,于是干脆拉上蛤蟆精、黄鼠狼和猩猩怪,攒了一支假的取经队伍,想去西天取经成佛,求得长生不老……而到故事结束,这四只小妖也没有留下名字。
像极了原著《西游记》里,取经路上那无数被“大王”呼来喝去,被命运的车轮碾过倒转,最终连挣扎痕迹都难以留下的小妖。
相比之下,为恶多端的大妖——黄眉怪,则因为是弥勒佛的司磬童子,于是仅仅磕头认错了事,不但被轻轻放过,还获赠两件法宝,继续在小西天蹲守唐僧师徒……
去年,《黑神话·悟空》大卖的时候,我们给读者朋友们出过一道讨论题:
有人说,《西游》世界,没背景的都被打死,有背景的都被接走了,真是这样吗?
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而精彩。
本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精神,在李天飞老师对《西游记》注释本进行修订的时候,我们专门请他就取经路上所遇主要妖魔鬼怪的本领、住所、来历、结局等,做了一张详细的统计拉页。
如此,这个问题的讨论前提,就能一目了然。
由孙悟空亲手打死的大妖,共计12只。都没有背景。
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
它们分别是混世魔王、白骨精、六耳猕猴、大蟒精、蜘蛛精(七只)和黄狮精。
另有虎力、羊力、鹿力大仙与孙悟空斗法,自取灭亡。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有所谓“背景”。
其中,混世魔王是悟空早期的“经验包”,暂不讨论。
白骨精,是唐僧取经途中最早碰到的女妖怪,也是第一个声称“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妖怪。它在《西游记》中仅占一回篇幅,但知名度非常高,暗合佛教中的“白骨观”——佛典中有很多化美女为白骨的故事,修白骨观的方法,就是将女身观想成白骨,借此以息念祛欲。白骨精多般幻化,迷惑唐僧,最后被孙悟空打死,现出白骨原形,实际有很深的寓言意味。
六耳猕猴相关,同样可视为寓言。六耳猕猴的兵器叫做“随心铁杆兵”,和“如意金箍棒”对仗,能够聆音察理,万物皆明。它没有背景,却有最麻烦的来历——它是孙悟空阴暗心理之化身。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最后,也是被如来以钵盂罩住后,由孙悟空一棒打死。这段故事,是有“剪除二心”的象征意味在。
大蟒精,是七绝山中一条未完全修成人形的巨蟒,盘踞驼罗庄,附近还有一条秽不可闻的“稀柿衕”——这是创作者玩的一个谐音梗。最终,大蟒精被孙悟空钻入腹中,撑破肚皮。
盘丝洞的七只蜘蛛精,没有后台,创作灵感,应是来自“七仙女”的民间传说。它们化身为美女在濯垢泉洗澡,擅长布阵困敌。最终,七蜘蛛精被悟空全部打烂,死状奇惨。
而孙悟空打死的大妖里,黄狮精是收获同情最多的:首先,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它伤害过百姓,玉华州王子甚至对它的存在感都表示怀疑;其次,身为妖怪,却派小妖用银子去集市买猪羊,而非直接抢夺;它甚至留“凡人”吃饭,毫无戒心地让人观看自己盗来的钉耙。但最终它的结局,是打死剥皮,全城分食,和一般禽兽下场无异。
相比之下,有的妖怪,即使凶残百倍,却因为有背景,命运一开始就被写好了“免责条款”。
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下凡时偷了五件法宝,抓了唐僧,捆了八戒,甚至把孙悟空装进葫芦里。孙悟空好不容易收服二妖,太上老君一来,不问其余,劈头就是一句:“孙行者,还我宝贝。”金角银角旋即变回童子真身,跟着老君回了天庭,仿佛无事发生。
青牛精更加离谱,它是太上老君的坐骑,偷了金刚琢下凡,把孙悟空的金箍棒、哪吒的火尖枪等一干宝贝都套走了。正打得不可开交,太上老君又来收妖,说句“那牛儿还不归家,更待何日”,青牛精立刻摇身一变,变回原形,从哪儿来还回哪儿去。
《西游记》最恐怖的场面,莫过于“狮驼岭”,寥寥几句描写,活脱脱童年噩梦:
人头发
成毡片
,人皮肤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幌亮如银……
制造这种惨象的狮驼岭三妖,结局都很圆满:青狮、白象被文殊、普贤收服,大鹏被如来收为护法。
或者说,这些有背景的妖怪,从来不是“真妖怪”。他们下凡一趟,总是在最合适的时机,得家长召唤,回到天上继续当差。
尽管弥勒佛解释个中因果,“你师徒们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但此过程中其他生灵的毁灭死伤,却要记在谁的账上呢?
那么,同样是作为背景靠山,有没有哪方势力特别大,特别擅长接人?
李天飞老师把《西游记》的神灵体系分为神、仙、佛三类。
他们都隶属于玉帝,区别在于:神是“正式工”,有职务,要上班,跟人类打交道也最多;仙、佛是“临事工”,有事出手,无事袖手。
据统计,收走妖怪最多的,是“神”阵营,总共收走12个,分别是黄袍怪、金角银角、小鼍龙、青牛精、牛魔王、老鼠精、九灵元圣、辟寒辟暑辟尘、玉兔精。其中太上老君一个神出手两次。
紧随其后的,则是“佛”阵营,收走11个,包括黑熊怪、黄风怪、青狮精、红孩儿、灵感大王、黄眉怪、赛太岁、蜈蚣精、青狮白象大鹏。其中观音出手多达四次,不愧为取经人最强外援,也是取经前后和唐僧师徒渊源极深的表现。
而散仙自在逍遥,出手亦稀少:仅有南极仙翁救场一次,把化身为比丘国国丈的白鹿带走。
就统计数据看来,“没背景的都被打死,有背景的都被接走”说法,基本立得住。
为什么这样设定?
有一位答题朋友从创作手法和现实思维两个角度考量,颇有见地:
有背景的妖怪大多是大众熟悉的形象,例如太上老君座下的青牛精,太乙天尊座下的九头狮子,等等。我们又知道《西游记》有一个长期的民间流传过程。假如说书人将大众熟知的形象写死,那么就与民间信仰起了严重的冲突,导致无法吸引大众。因此创作者会留有背景,即大众熟悉的形象一条命,而将自己虚构的,即不会与民间信仰起冲突的妖精写死。此外,从这个问题提出的本身来看,反映了从古自今大众苦有背景、有后台的“关系户”久矣的社会现实,因此,或许当时说书人也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反映在创作上,就是“关系户”不死,“无关系”的只好提前跟阎王爷报到。
“背景”“关系”,比努力与能力更有用——或许,《西游记》的原著与衍生作品的创作者们,都有能力看透这层荒诞。
但,层累而成的伟大作品,仅是短叙白描,也已为被无视、被抹平、被一笔带过的无名大多数,留下温柔穿透的孔隙。
读到它的无名大多数,终有一天也会长大,会顿悟:幼时代入的是超级英雄孙悟空,成年后代入的,则是为了努力活下去而要拼尽全力的甲乙丙丁。
即使是路人甲乙丙丁,仍然可以在自己的“浪浪山”,努力活出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