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基孔肯雅热如何预防?上海疾控发布提示→
发布时间:2025-08-08 22:09 浏览量:1
近日,广东多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尽管目前上海没有相关病例报告,但仍需警惕基孔肯雅热。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又该如何防治?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热?
上海疾控近日发布8月防病提示,其中提到:要警惕基孔肯雅热。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因病毒最早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发现而得名,在当地语言中,“基孔肯雅”意为“变得扭曲”或“弯腰驼背”,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这也反映了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关节疼痛致身体蜷曲。
基孔肯雅热如何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人→蚊→人” 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宫内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
感染后有哪些典型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症状表现较为明显,主要有三大特征:
•突发高烧:体温可高达39℃+,可能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退烧后再次发热。
•出现皮疹:约80%的患者在发热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痒。
•关节剧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常因关节肿胀、疼痛而行动受限。特别是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月。
•此外,还可能伴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
高危人群如婴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可能会引发重症。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的区别?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与寨卡病毒均由伊蚊叮咬传播,三者临床表现相近,如发热、肌肉关节痛、乏力、皮疹等,但细节不同:
基孔肯雅热以严重关节痛为特征,不过皮疹更为常见。
登革热主要表现为中高热,关节痛症状相对较轻。重症登革热可能发展为休克、出血(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其死亡风险实际上高于基孔肯雅热。
寨卡病毒感染症状相对较轻,典型表现为中低度发热、明显乏力、关节及肌肉酸痛,常呈对称性,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及结膜充血。需特别注意的是,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包括听力损伤、视力障碍及智力发育迟缓)。
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
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
以上方案综合参考了包括WHO指南在内的多份国际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
当出现发热、全身疼痛、皮疹等症状时,切勿自行用药。应尽快到就近医院就诊,根据诊断结果接受针对性治疗。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如何安全有效地驱蚊,点击链接查看详情→【驱蚊小妙招】
1. 清除积水: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如花盆托盘、空瓶等),杜绝蚊子滋生环境。
2. 定期灭蚊:家中可使用蚊香、灭蚊剂等,降低蚊虫密度。
3. 避开高峰:日出和日落前几小时是蚊虫活跃期,尽量减少前往蚊虫密集区域。
4. 加强防护:使用驱蚊药、中药香囊等,外出时穿长袖衣裤,减少叮咬风险。
旅行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出发前,旅行者可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电话:021-62688851或拨打12360转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避免将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等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本土传播。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综合自国家疾控局、上海疾控、新华社、央视新闻、科普中国
整理:竺嘉茹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