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豪横的碳水宇宙,为什么在东北?

发布时间:2025-08-08 22:12  浏览量:1

戒碳水?东北人表示,做不到,真做不到。

都说东北菜是量大料足的酒池肉林,但除此之外,东北还藏着一个最“豪横”的碳水宇宙——全国最香的大米,在东北人的手中变幻出了千般花样,这里的街头巷尾藏着一个米制品的王国,在油锅里炸出一身虎皮的油炸糕,白嫩香软的“锅出溜”,还有米香浓郁的苏子叶糕、打糕,个顶个的香甜软糯;

△ 人人都爱的油炸糕,就是用糯米粉做成的!( 摄影/朱露翔)

这里的面食花样之丰富,更是全然不输给任何一个小麦主产区,东北孩子们的蒸笼里会定期长出各种美食,堆成尖儿的酸菜饺子、韭菜盒子、糖三角,皮薄馅足、比手还大;妈妈们巧手烙出的各种饼子香甜暄软,能单吃,也能“内卷”,堪称六边形战士;压根瞧不上挂面的他们,家里一年四季白案开工,筋道的手擀面条配上融合各地物产的卤子,直接吃到扶墙出.......

△ 东北早市上的面点摊儿。(摄影/邱会宁)

天寒地冻的冰雪世界里,各种美味的碳水充当着东北人热情的引擎。他们用巧手为自己燃烧生活的热能,米面杂粮端上桌,简简单单一顿饭,开造!

转眼又是一年冬,在冷空气的弥漫下,早市街头各种蒸、炸、煎、煮的碳水化合物,散发着超强的诱惑力,米与面共同交织出的无数种诱人碳水气味,哪怕是减脂爱好者路过也要“晕碳”投降。

△ 粘豆包,精准捕获每一个碳水脑袋。(摄影/朱露翔)

坐拥良田沃土的东北人种出了品质最好的梗米,蒸熟之后油亮饱满,软糯香甜,尤其是当季的五常米,不用配菜都能直接炫一碗。感念着这份香滑滋味的东北人,动用巧手做出了各种米制品“糯叽叽”,让米香以各种形态萦绕舌尖。

譬如这全早市最罪恶的热量炸弹,无疑是在方圆百米之内都能广泛散油炸香气的油炸糕,刚从油锅里捞出的油炸糕和拳头差不多大,外壳金黄酥脆,内里口感却是极富反差的甜糯香软,里头包着的细嫩的豆沙馅夹心也在舌尖化开,简直甜到心坎儿;师傅们舀上一勺勺米浆沿着锅边“出溜”下去、摊出一个个雪白的小饼,这就是大人小孩都爱的“锅出溜”,外表酥松多孔,咬下去是极其浓郁的米香,不知不觉就能干掉半兜子。

还有一些齐齐整整摆在笼屉上的“胖娃娃”们——穿着苏子叶外衣的苏子叶糕,米香中还混了些草本的清香;用大米一锤一锤舂打成糕的朝鲜族打糕,在黄豆粉的包裹下变得黄灿灿,样子十足可爱。

东北是我国大米的重要产地,但来到早市炫顿早餐,仍能直观领略到东北人均“面点大师”的超强功力,在这片白山黑水扎根的东北人并未忘却闯关东之前的饮食习俗,他们将山东先民的烹饪技艺一路承袭下来——摞得比人高的一层层蒸笼里摆着皮薄馅大的碳水巨物,看那菜饺子,卖相饱满圆润,光一个就兜了半斤馅儿,吃完直接管饱,都说酸菜馅儿的最带劲,但也有人爱角瓜馅、芹菜馅的素净;还有那糖三角仿若一个个放大的杨桃,包满了糖浆和核桃碎,堪称甜蜜炸弹。

除了蒸之外,烙更是早点师傅的一大绝活,刚烙出来的韭菜盒子两面都煎出金黄的硬壳,内里却还软嫩流汁,韭香和蛋香挥之不去;包了牛肉进去的肉火勺,更是碳水与肉类协奏的盛宴;对于东北人来说,饼可以配万物,糖饼是孩子们最留恋的美味,配上大米粥就能甜蜜地吃完一顿饭;丝丝入扣的筋饼则是大人最爱的主食,卷什么都百搭。

△ 韭菜馅饼,吃到满嘴流油!( 摄影/杨易)

买早点的学生们通常围堵在蛋堡摊子旁边,这种“东北人自己的汉堡”,大人吃不懂,小孩却爱疯了,王牌小吃烤冷面更是占据街头巷尾,孩子们忠诚地递上自己的零花钱,换来一碗加肠加蛋的至尊“全家福”;而大人们则忙着四处招募着冬储的得力干将,冻豆腐,粉条子,冬天做炖菜全都用得上,等到一一采购完毕,再在街边坐下、来上两条大果子,配上豆腐脑补给能量.......朴实而丰饶的东北,以花样的碳水满足着不同人群的口腹之欢。

△看着烤冷面慢慢做好,排队也不无聊了。( 摄影 /王译丰)

逛东北早市,除了碳水美食 还能买到啥?

解锁东北早市图鉴

只需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他回复【早市】

在零下三十度白雪飘飞的烟气中,不管是饱满的菜饺子,还是金黄的油炸糕,都让早市儿成为东北碳水宇宙的集萃之地

早上就被碳水轰炸,东北人中午晚上还吃得下多少?”问出这样问题的外地食客们,你们太小看东北人对碳水的追求了。

过完“揣五块钱吃饱,十块吃好”的早市,许多人终于想起了那碗香甜软糯的东北大米饭,等中午坐到本地朋友家里炕头蹭饭之后才惊觉,家常餐桌上竟然时常找不见大米饭——没办法,选择实在是太多了!

东北人的碳水盛宴,贯穿了每一个24小时。他们中午端出来的,可能是苞米:刚出锅的黏苞米咬下去甚至不用嚼,就能绵密地滋润口腔,每到“猫冬”的时候,家里摞着的苞米堆可以说是给金子都不换,烀上几棒苞米再配上些包子花卷,就足以担当一顿饭的主食;而且苞米磨成面之后同样可堪大用,用玉米水磨发酵做出的酸汤子,是只有东北人才懂的本地限定美食;本地人吃乱炖也几乎不配米饭,沿着锅边来几个苞米面贴饼子就完事儿,香嫩的饼子浸到汤里直接香晕了。

如今生活条件丰足,但各种粗粝的杂粮,在东北主食江湖中仍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家里头的长辈,大都对这种健康自然的食物满怀感情。每到家里熬起大碴子粥,爷爷奶奶必然会撺掇孩子多盛两碗,“这可老健康了,外边吃不着!”东北的粥铺里,卖得最好的也绝不是大米粥,而是黏稠的小米粥,香甜的红豆粥,粗粝的黑米粥、藜麦粥......还有东北人夏日里最爱的一口高粱水饭,凉凉快快地就能就把饭给吃了。

当然,也别忘了面!每年开冬这会儿家家户户都忙着囤货,此时会看到一幅奇景,大人们常常是左手一袋米,右手一袋面,哪样也不能舍了去。在逢年过节的一顿顿饺子之外,白案仍然承担厨房里的重要角色,东北妈妈们可瞧不上超市里的挂面——谁没事吃那个?只要有点时间,做个手擀面是顺手的事,把擀好的面皮轻轻摞起切成丝,抖落抖落下进锅里,配上现做的卤子就是一顿过水打卤面了。

△纯手工手擀面,甚至透着麦香。( 摄影 /王译丰)

一盘鸡蛋酱堪称东三省的通用卤子,配上些黄瓜丝,又香浓又清口,尖椒肉卤酸菜肉卤也是常见的选择。而在此之外,不同地区也把东三省丰饶的物产融入其中,大连的芸豆蚬子卤,丹东的海鲜卤,都个顶个的鲜;除了打卤面之外,汤面也是习以为常的味道,鸡西刀削面是红汤打底,口味辣得很,而沈阳一带的抻面则主打一个清鲜,配一口从熟食档口买回来的拌鸡架是最合衬的。

△沈阳抻面,鸡架的最好搭子。( 摄影 /杨易)

当然,东北家庭也有懒得擀面做卤的时候,此时他们便会祭出终极“糊弄学”——面疙瘩汤。在东北,疙瘩汤可不是菜,而是一顿饭的主角,东北妈妈们甩疙瘩的手艺都了得,既不小,又能保证足够入味;另一重糊弄学,则是东北妈妈的“内卷大法”,还记得早市买回来的筋饼吗?配上些土豆丝卷着吃最香,或者切点凉菜卷上干豆腐皮,蘸点鸡蛋酱就足够吃得有滋有味。

在东北,不可能吃不饱。东北人的一日三餐不可无碳,这些香气四溢的各式碳水让他们有着使不完的劲,也是他们爽快与性情的精神底色,支撑着冰天雪地里的平凡幸福。

介绍一下我的朋友 地道风物 ,他来自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 ,足迹遍布全国上千个市县,只为探究中国每一寸土地的不一样。

风物君的2000多篇原创文章,还写了啥?

如果你发现在派出所等正式场合有一个“妈祖评理室”,请不要诧异;如果你看到考生将准考证的复印件放在供桌上一起拜,也不用慌张;如果发现路旁骑车大妈突然停下车,对着庙宇拜了一拜,再若无其事骑车离开,请谨记这是日常——因为这里,是闽南。

老爷保号”的魅力,没人不懂吧?

x

每年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最高发的时期。提到食物中毒大省,你肯定提前想到了最能“见小人”的云南。但真正的结果其实是……中国食物中毒省份前三甲,云南仅位列第二?

山东:“你们真的不吃发芽的土豆?”

云南:“菌子煮熟就没问题。”

浙江:“我已经是吃河豚的老手了,这个河豚我一定要买来尝鲜!”

不用质疑,浙江也是凭实力选入“前三甲”的!

x

你可能听过这个笑话:当你跟朋友说自己心情低落,大多数人都会安慰你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多多休息,只有广东朋友会说你湿气太重,甚至准备煲汤给你喝。

是的,炎热漫长的夏季、多雨潮湿的气候造就了广东人对“湿”与“热”的独特理解。心情低落是湿气,喉咙痛是热气,消化不好是湿热,总之一切精神和身体不适都能概括为:湿气、热气、湿热。

广东“祛湿三件套”,你了解多少?

x

作为中国夜市的“鼻祖”,这里充斥着各种传说与门派,但每一个小吃,都能让横穿夜市的人迈不开腿,不论是年轻人们钟爱的炒凉粉、红薯泥,还是本地人最爱的灌汤包、桶子鸡,杏仁茶......最地道的“开封菜”,让隔壁的“KFC”黯然失色。

这座北方城市,如何在千年前就开创了宵夜先河?

x

江西,在诸多吃辣大省的角逐中,被网友们热评为“最能吃辣的省”,“连锅都是辣的”。辣椒在江西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种植辣椒,生产辣椒制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这份火辣。

到底去江西哪座城,才能领略赣菜的辣度之巅?

作为 中国国家地理 旗下的内容平台

专业是风物君的最基础要求

用最专业的摄影作品

最用心的文字

把最地道的中国风貌 展现 给你看

开启你的风物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