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消化 |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第46期:非增强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用于肝细胞癌监测:一项单中心随机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08 22:12 浏览量:1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本期为大家带来《非增强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用于肝细胞癌监测:一项单中心随机研究》,敬请关注!
<第46期>
非增强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用于肝细胞癌监测:一项单中心随机研究
通讯作者:
Myeong-Jin Kim,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放射科;
Do Young Kim,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内科。
背景与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超声检查(US)与非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肝脏恶性肿瘤监测中的价值。
方法
研究者在韩国单中心开展了一项随机、非盲试验。入组标准为 20~70 岁的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分级 A 级,无肝癌或其他近期恶性肿瘤病史。受试者按 1:1 随机分组,分别接受最多10次每半年一次的超声检查或非增强MRI检查,并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
主要终点指标包括: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0期或A期肿瘤的检出率、初诊时的肿瘤分期分布及假阳性转诊率(因监测结果异常须进一步检查但最终排除肝癌的比例)。
结果
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共筛查416例患者,最终414例入组并随机分配至US组(207例)或MRI组(207例)。截至2022年11月,US组23例、MRI组25例确诊肝癌。两组BCLC 0期/A期肿瘤检出率无显著差异[US组 7% (95% CI, 4%~11%) 对 MRI组 12%(8%~17%)]。但MRI组BCLC 0期肿瘤检出率显著高于US组(8% 对 2%)。与US组相比,MRI组患者初诊肿瘤分期更早(P = 0.014),假阳性转诊率更低[0.7% (95% CI, 0.4%~1.2%) 对 3.1% (2.3%~4.1%), P
结论
对于肝硬化患者的肝癌监测,非增强MRI是优于超声检查的替代方案,可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率并降低假阳性转诊风险。(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2514434)
图文摘要
研究者说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了超声(US)与非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肝硬化患者肝癌监测中的效果。结果显示,MRI 组检出的肝细胞癌(HCC)分期显著更早,BCLC 0 期肿瘤检出率更高,且监测失败率低于超声组。此外,MRI 组的假阳性转诊率显著低于超声组,提示非增强 MRI 是肝硬化患者肝癌监测的更优选择。
非增强 MRI 的技术优势与循证依据:MRI 在肝癌监测中展现出潜力,但增强 MRI 因成本和对比剂使用限制了常规应用。近期荟萃分析显示,简化或非增强MRI的整体敏感性为86%~87%,特异性达90%~96%,与增强MRI相当。本研究通过 1:1 随机分组证实,非增强 MRI的监测失败率更低,BCLC 0 期肿瘤检出率更高,且假阳性转诊率显著低于超声监测组(0.7% vs 3.1%)。这与既往单臂研究结果一致 —— 非增强 MRI 的敏感性(79% vs 28%)和特异性(98% vs 95%)均优于超声。可能原因为MRI 通过病灶信号改变而非单纯大小鉴别病变,减少了良性结节(如再生结节)的误判。
需要指出的是,肝癌的监测需要考虑临床实践与成本效益权衡。非增强 MRI 成本较高、普及率低,建议优先用于肝癌极高危人群以优化成本效益。同时,可与生物标志物(如血液标志物GALAD 评分)联合应用进一步提升监测效能。
另外,文章还讨论了患者的监测依从性与 AFP 的价值:研究预期失访率 15%,实际达 28%,但 MRI 与超声组无显著差异,提示非增强 MRI 的长期监测依从性与超声相当。非病毒性肝炎患者失访率更高,可能影响非亚洲地区的监测效果。MRI组中64%的肝癌通过影像检出而 AFP 未升高,而超声组仅22%。这表明MRI可在AFP升高前检出早期病灶,或提示未来需要重新评估AFP在MRI监测中的价值。
研究局限性方面,研究仅在韩国某单中心开展,84%患者为乙肝肝硬化,非病毒性肝病占比低(11%),缺乏严重脂肪肝或晚期肝硬化患者,需在西方非病毒性肝病高发地区验证。从样本量与失访情况看,长期监测失访率达28%,有效样本量减少,且采用符合方案分析(per-protocol analysis)可能引入选择偏倚。累计仅 48 例肝癌患者,无法明确不同监测方法对总生存率的影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这项韩国单中心随机试验为非增强MRI在肝癌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证据:与超声相比,非增强MRI能更早发现极早期肝癌(BCLC 0 期),并显著降低假阳性转诊率。尽管存在单中心局限性及MRI设备资源可及性挑战,其结果支持在高风险人群中优先使用MRI,尤其在超声效果受限或追求精准诊断的场景下。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临床指标、血清学检测、影像学特征或遗传因素对肝癌风险进行优化分层,从而确定最适宜的监测方案。
译者简介
译者
赵桂平
医学博士
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讲师、医学博士;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胃肠外科分会委员,北京转化医学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中医协会基层消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十余项,担任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oncology等杂志审稿人,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微生态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西城院区
通州院区
顺义院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消化实验室和消化六科组成。共有医生99人、科研人员27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102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