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直播四天的赵露思,为啥观众们开始厌烦?已经向直播带货倾斜

发布时间:2025-08-08 16:29  浏览量:2

赵露思连续四天的直马拉松,从全网心疼到质疑声起,核心戳中的是公众同情心的疲劳阈值和明星危机公关的信任危机。

8月初解约风波爆发后,她通过直播控诉公司高管辱骂、强划资金、阻挠探病甚至至亲离世未能尽孝,信息量巨大。

但高频次、强情绪的持续输出,反而让部分观众从共情转向困惑:当眼泪成为连续剧,是维权无力还是策略跑偏?

这波操作,确实让人嗅到一丝变味的气息。

公众的耐心从来不是无底洞。

第一天直播,亲人离世、职场霸凌的控诉字字泣血,谁看了都心头发紧。

但连续四天重复类似主题,缺乏实质进展,信息密度却在稀释。

心理学上的“情绪耗竭”效应开始显现——高强度情感输出若缺乏解决路径,观众会本能启动心理防御,从同情转为疏离甚至反感。

更微妙的是第三天的“馒头面包卖断货”和第四天的“竹荪试水”。

明星影响力变现本无可厚非,但在哭诉维权的主线里突然插播带货支线,节奏割裂感太强。

参考李佳琦“翻车”事件就能明白:观众对主播的信任建立在情感真实性和需求匹配度上。

当“维权斗士”和“带货主播”身份在泪水中无缝衔接,难免引发动机质疑——毕竟张艺兴当年与SM解约时,可没在律师函旁边挂购物车。

再看维权策略本身。

银河酷娱冷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反面案例,但赵露思单方面直播轰炸也暴露专业团队缺位。

成熟艺人如蔡徐坤与前公司解约,法律团队全程主导,公众发声精准克制。

反观赵露思,把直播间当法庭和哭墙,固然能短时引爆舆论,却难转化为解约筹码。

更关键的是,她自述“带货收入要分给公司所以不做”,恰恰点明其商业价值仍被公司捆绑。

这种矛盾状态,让直播间的每句控诉都像在给对手递刀——情绪宣泄无法撼动合同条款,反而可能因“私自商业行为”授人以柄。

想想肖战工作室对舆论危机的缄默与律师函反击的时效性,高下立判。

说到底,网友厌烦的不是赵露思的遭遇,而是把严肃维权降维成日更苦情戏的错位感。

真要走通解约路,直播间话筒该换成律师函;若想转型带货主播,不如等尘埃落定再堂堂正正卖货。

现在这样眼泪拌着货单,既消解了维权的正当性,又预支了带货的信誉值,两头不靠。

娱乐圈沉浮多年,该明白观众眼泪流多了也会脱水,不如把力气花在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