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 千锤百炼出匠心:胡海涛与手工银壶的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8 22:15 浏览量:1
榜样的力量——非遗工匠:胡海涛
“叮叮叮,当当当……”清脆的金属敲击声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庆云镇东马村的银器加工厂里回荡。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工作台上,手艺人胡海涛正俯身挥锤,小铁锤与银块碰撞的火花,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工作台旁的工具箱里,铁砧、锉刀、錾子等数十种工具整齐排列,见证着每一件银器诞生的漫长历程。
今年40岁的胡海涛,与手工银器的缘分早已埋下伏笔。“祖辈就是银匠,我小时候耳濡目染学了点皮毛。”他笑着说。曾经在唐山外企过着朝九晚五安稳生活的他,却在2013年做出了一个让旁人不解的决定——辞职远赴云南大理,重拾家族的老手艺。在大理的日子里,他一头扎进银器作坊,从最基础的锤打练起,将童年的零碎记忆打磨成系统的技艺。
手工银壶的诞生,藏着“千锤百炼”的坚持。从选材、压银板、剪银板到修壶胎、錾刻、打磨抛光,几十道工序环环相扣。锤打银片时,要精准控制力度,将银片锻至0.6到0.8毫米的厚度;剪裁成型后还要反复锤打,让银器密度增强、韧性提升,方能经久耐用。胡海涛更练就了“一张打”的绝活,壶身、壶底、壶嘴皆由一张银片锻打而成,通体无焊接,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
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又累又脏的活儿,胡海涛却乐在其中。2015年,学有所成的他在大理组建团队创业,接到的第一笔订单就来自日本。为了贴合客户的样式需求,他带着团队对着样品反复琢磨,三个月的精雕细琢换来了几十把银壶的完美交付。这笔订单不仅让他赚得第一桶金,更让他在手工银壶圈崭露头角,不仅与日本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还敲开了北京古玩市场的大门。
2016年,胡海涛带着一身技艺回到盐山老家,建起新的加工厂,组建销售团队,他的银器锻造手艺也成功入选当地非遗项目。近年来,他又拓展了金器锻造业务,将传统技法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采访中,他展示的海南客户定制金壶,轮廓圆润光滑,錾刻的文字灵动雅致,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在此完美融合。“手工行当要想走得远,就得懂创新。”胡海涛说,他的作品里,既有祖辈传下的老规矩,也有贴合当下的新设计。
如今,手艺日渐精湛的胡海涛开始收徒传艺。在叮当的锤声中,他不仅锻造着一件件精美的银器,更在传承着一份坚守——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焕发生命力。每一次挥锤,都是对传统的致敬;每一件作品,都是匠心的见证。
推荐单位:庆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