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我有今天的成就,全因家父把我带到美利坚,实现美国梦
发布时间:2025-08-08 21:15 浏览量:1
说起黄仁勋,这家伙现在是科技圈的超级明星,英伟达的掌门人,市值搞到4万亿美元那种级别。但他起步可没那么风光,全靠他爸当年下定决心,把他从亚洲带到美国去闯荡。要不是这个决定,他可能还在中国台湾省或泰国混日子,哪有今天这番景象。黄仁勋自己也说过,他的成功就是美国梦的典型例子,靠着移民机会和个人努力,一步步爬上来。
黄仁勋1963年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市,那时候台湾经济刚起步,他家算中产。爸叫黄星台,是个化学工程师,在炼油厂干活,妈罗彩秀是老师,家里还有个哥哥。1968年,他5岁时,全家搬到泰国曼谷,因为爸的工作调动。泰国那几年日子过得还行,但1972年,泰国那边社会开始乱套,爸觉得不安全,就决定让9岁的黄仁勋和哥哥先去美国,寄住在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的舅舅家。爸卖了些家产,凑钱买机票,把俩小子送走。这一步棋下得准,美国成了他翻身的起点。
到了美国,兄弟俩不会英语,舅舅就把他们送到肯塔基州奥尼达浸信会学院。这学校本来是给问题青年的宗教学校,舅舅以为是正规寄宿校,结果搞错了。黄仁勋10岁开始在那住,干活从擦厕所洗盘子起步,每天一大早就得干这些杂事。学校环境挺严,同学多是本地人,他作为亚洲小孩,个头小,口音重,经常被排挤。
但他没闲着,帮室友补课,换点保护,还练乒乓球,14岁时游泳队照片上了体育杂志。两年后,父母移民到俄勒冈州比弗顿市,全家团圆。他转到阿罗哈高中,跳了两个年级,15岁开始在丹尼餐厅打工,洗碗端菜,赚点零花。16岁高中毕业,已经是乒乓球青少年双打第三名。这些经历让他早早适应美国生活,从底层干起,学着自立。
大学他挑了俄勒冈州立大学,学费低,主修电气工程。1980年入学,1984年21岁拿学士学位。那时候他遇上未来的老婆罗莉,两人是实验室搭档。毕业后,黄仁勋进先进微器件公司干活,设计微处理器。1985年跳槽到LSI逻辑公司,当上部门主管,负责图形引擎开发。边工作边念书,1992年从斯坦福大学拿电气工程硕士。1993年,他30岁,跟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和柯蒂斯·普里姆在圣何塞一家丹尼餐厅商量,凑了600美元启动资金,创立英伟达。公司一开始瞄准图形处理器市场。
英伟达起步难,早年差点破产。1995年推出第一款产品NV1,功能多,能处理图形播放音乐,但跟微软标准不兼容,卖不动。黄仁勋他们调整方向,1997年出RIVA 128,性能比对手强四倍,总算站稳脚。1999年公司上市,同年推GeForce 256,第一个真正GPU,游戏和影视行业开始用。2000年,收购对手3dfx,花1.1亿美元整合资源。黄仁勋提出“黄氏定律”,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性能翻倍,比摩尔定律快一倍。2006年,推出CUDA平台,让开发者把GPU用到图形以外领域,比如并行计算。起初成本高,利润低,股东抱怨,但黄仁勋坚持下来。
人工智能兴起后,英伟达大放光彩。从2012年AlexNet图像识别,到2017年Transformer架构,GPU成了AI训练主力。2021年,黄仁勋58岁,公司市值破万亿。2023年第四季度收入220亿美元,同比增长265%。2025年,英伟达市值冲到4万亿美元,黄仁勋净资产1400亿美元,排全球第六富豪。公司推出Blackwell Ultra GPU,计划下半年发货,继任者Rubin芯片2026年底出。黄仁勋获2025爱迪生成就奖,4月领奖时谈AI未来。
这些成就离不开他爸的决定。当年泰国乱,黄星台选择移民美国,给儿子打开大门。黄仁勋从寄宿学校底层活干起,到硅谷创业,靠的就是这个机会。美国移民政策让像他这样的家庭进来,带来创新。英伟达不光游戏显卡,还主导AI芯片市场,销售额超70%。黄仁勋臂上纹公司标志,穿皮衣上台,外号“皮衣刀客”。
聊到这儿,得说黄仁勋的路不是一帆风顺。英伟达早期失败多,2008年金融危机市值跌到10亿美元。面对英特尔竞争,他硬扛。2020年代,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英伟达芯片受限,黄仁勋改设计A800和H800,性能调低,继续卖中国市场。中国云计算用得欢,这步走得巧。竞争对手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都布局AI,创业公司去年第三季度投8亿美元进AI芯片。黄仁勋得继续守住份额。
黄仁勋的经历接地气,从洗盘子到亿万富翁,靠努力和时机。爸的决定是关键,要不是去美国,他可能没机会进斯坦福,接触硅谷。移民带来多样性,美国科技圈多华裔大佬,黄仁勋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