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后,事业编编外人员,或许熬不到退休了!

发布时间:2025-08-08 22:40  浏览量:1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让人唏嘘不已:

某地一名学校的编外老师,任教了31年,距离退休才剩下三个月,就被学校突然解聘了。

这样的事儿,其实在不少地方都发生过。表面上看,机关事业单位里编外人员像是一支“补充兵”,干着重要但待遇低廉的活儿,也有人说“编外忙,编内闲”。

但事实上,很多地区的“编外”人员,想要安安稳稳熬到退休,其实压力巨大,甚至充满了不确定性。

01、政策调整因素:改革和清退,“编外”变“炸药包”

首先,事业单位的“改革浪潮”从未停歇。近年来,从机构改革到事业单位分类调整,反复明确的一个重点,就是“清理编外人员”。

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减少“非编”职位,剪掉不必要的“临时工”,压缩低效用工。

不光是一两次政策,而是周期性地“动刀”。

很多地方在制定年度或阶段性清退计划,把一部分“编外”人员列入“必须解决”的任务。

例如哈尔滨市要求:未来五年内精简20%的“编外用人”;云南楚雄省清理“编外”人员超过10%;广东惠州、湖北监利、湖南临湘、内蒙古呼伦贝尔……都曾推出类似措施。

为什么会这么频繁地“清理”?

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支出压力逐渐增大,电费、房租、政策补贴等,财政收入缩水严重;另一方面,很多“编外”人员岗位原本就是临时、辅助性质,岗位效果和工作量,也不是很对等。

于是,逐步“绞杀”这些“外援”。

02、财政压力:“喝水都愁”的基层,难以支撑“编外”

讲到“熬不到退休”,不能不提财政这个“硬件”。

很多基层地区的财政,早就“吃紧”了。经济环境不佳、房地产调控带来的税收减少、财力分散都让地方财政束手无策。

疫情期间,许多地区“绩效奖金”暂停,工资拖欠成为常事。

一些“编外”人员本身工资就低,且没有正式编制保障,工资变得越发“鸡肋”。很多地区为了省钱、控支,逐步“裁员”——比如湖北十堰市,2023年宣布清退了326名“编外”人员,节约财政支出1500万元左右。

“清退”带来的好处很直观:节省开支,腾出空间给“正式员工”或改善基础设施。

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旦“编外”离开,相关岗位工作可能得“外包”或“临时调度”,谁来保障日常工作?

03、工作性质:从“临时帮手”到“替补军”

很多“编外”人员其实岗位都很“鸡肋”——临时、辅助性质居多。他们“干着干着”,也没啥“成就感”,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清理”的对象。

当然,也有极少数“编外”岗位责任重大、工作内容与“编内”人员相差无几,但多半是“打酱油”的角色。

比如,保安、临时工作人员,岗位单一,责任不大,闲下来时甚至就是“待命状态”。

更重要的是,随着岗位空余和人事调动,许多机关的“编外”人才没有保障。

工作年限长了,反而面临被“取缔”的风险。因为“临时工”多年后,工作能力可能“跟不上节奏”,身体也会逐渐吃不消,岗位居然会“被收割”。

但需要强调的是,绝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还是遵守法律:如果辞退“编外”人员,会依据劳动合同法支付补偿,保障一定的经济权益——这说明,虽然“熬不过退休”是个现实,但“谈判”时还是会有一些保障。

04、未来展望:编外人员该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事业编编号外人员”的心头。有人觉得,既然政策趋紧,未来“挣扎”到退休,可能都难如愿。

有人却寄望“转职业”“争取正式编制”。

实际上,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的“精简”趋势势不可挡。在这个大背景下,很多临时用工、辅佐岗位都会被“缩减”或“归零”。

换句话说,原本“临时帮手”的岗位,很可能连“熬几个月”的机会都没有了。

当然,也有人会说:“我虽然是编外,但平时工作还算努力,能否留下?”

答案当然因人而异,不过“择优录用”“岗位调整”成为常态,熬不到几年的可能性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外援”,面临裁的可能性更大。

写在最后:

事业单位的“编外”岗位,风险其实比想象的要大多了。想熬到退休?除非你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迎接未来的“变革潮”。

不然,谁都逃不过“被裁掉”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