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刊登王利明教授署名文章《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
发布时间:2025-08-08 22:41 浏览量:1
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
王利明
春风拂过,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新一轮的生命循环开始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温润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孟子·尽心上》把“有如时雨化之者”列为君子育人方法的首位,它的意思是说,在君子教化人的时候,要像应时的春雨一样,能让教化对象完全得到浸润,达至仁爱的境界。在孟子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眼中,“春风化雨”已超脱于朴素的自然现象之外,不仅是教师理应掌握的教育方法,更升华为一种包含着从无到有、融会贯通的教育思想,这为教师教书育人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观念指引。
教师应有春风化雨的态度和担当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阵阵,春雨几场,温润了广阔的大地,为人间换上姹紫嫣红。春风春雨带来了勃勃生机,辛勤劳作的人们因而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总把春风春雨比喻成最美好、最珍贵的物品,用它们来形容人世间最温暖、最不计回报的情感。对学生而言,教师何尝不是春风春雨。在教书育人时,教师应有春风化雨的态度和担当。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并让每个学生的青春之花恣意绽放,是教师的最大快乐,也是教师最崇高的使命。因此,教师应当如春风春雨一般给予学生以希望,鼓励他们发现自我、张扬个性、勇于追求,让青春在理想和知识的花圃里自由生长。但是,学生的青春之花绝不是绚丽多彩但转瞬即逝的“烟花”,而是根越扎越深、枝叶越长越茂的长青之花,要培育这样的长青之花,教师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观念,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标准和范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立德树人,把积极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道德品行传授给学生,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公民,达到引导人、培养人的目的。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用现代精神去理解“富才厚德,人文化成”这句古话,就是说教师要用人文精神去教化、去熏陶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正确做人、恰当做事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教师才真正能“授人以渔”,不仅使学生有充实而饱满的青春岁月,而且,即便青春不再,学生也仍有继续奋发的力量,等到人生收获的季节,自会有满枝的秋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只有抱着春风化雨的态度和担当,才能使学生不断成长、终身受益。
教书育人要有春的温度
正是在春的温度的孕育中,春风化雨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教师抱着春风化雨的态度和担当,默默耕耘在讲台,用春的温度把它变成温室,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得到爱心的灌溉。
有教无类是教师应秉持的基本理念,就像春风春雨一样,教师应当关心所有的学生,要无差异地一并滋润,都给予春的温度。在教师的眼里,学生都有成才的希望。即使学生是苔米小花,教师也会倾尽心力,让他们像牡丹一样盛开。有的教师常说学生不好教,但如果仔细反思,会发现可能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没有把道理讲透、讲好,以至于学生不爱听。
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是当好教师的基本前提,是教学育人的重要内容。教师如果不爱学生,也就不可能乐意站在三尺讲台,全心全意从事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课堂就像田地,学生就像新苗,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像春风春雨一般拂洒在田地间,呵护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春的温度,茁壮成长。只有传递爱心,才能收获未来。故而,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学硬件设施,而是高尚的师德,以及建立在高尚师德基础上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学校是对学生有温度的学校,这样学校的学生将来也是对社会、对他人有温度的学生。
在新时代,作为人民教师,在有温度的教育中,还应当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以正确的价值观形塑学生的理想,为学生播撒爱祖国、爱人民的理想,这是学生对社会、对他人有温度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树立“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牢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才能让学生在困难面前咬紧牙关,坚定不移地学习、研究和工作,最终实现个人对社会、历史的最大价值,分享伟大时代的红利。
当学生承担起时代使命,成长为各自领域中的翘楚时,教师又当以何种姿态来自处呢?无他,仍是春风化雨,仍要持续供给春的温度。春风为田野送去了温润的雨,却从不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她明白,田野没有尽头,她必须一直保有春的温度,向前,向前,再向前。
教育方法重在“化”
春风化雨,是说春风吹散冬云,化冰为雨,让人感到春的温度。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化”,这也正是教育方法的精髓。通过春风化雨式的教学,教师能够逐渐吸引学生的注意,获得学生的信任,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塑造和能力的养成,并于无声之间实现了文化传承和品德续行。
我理解春风化雨的“化”,首先是持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就像和风细雨一样,要善于进行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在平时”,教师与学生交往中展现出来的高尚人格魅力、深厚专业学养和严谨治学精神是对学生人性的最好滋养,身教加之言传必能行润物无声之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理想、增智慧、长德行,这便是孟子所说的“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也是陶行知所说的将教育融入生活的真谛。这种价值观的塑造,常常能伴随学生的一生,使他们用这份春天的营养终身受益。
其次,春风化雨的“化”是适时而为,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生的路很长,但紧要处也只有几步,青年时期尤为重要。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美的光景,他们对于未来的期盼和教育的渴望,正如花朵等待春风、期盼春雨一样,在此时,教师要积极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在学生行至曲折处、思至艰涩处加以点拨引导,进行谆谆教诲,这样必将使他们豁然开朗,知识和智慧必将在他们的内心生根发芽,帮助他们以更加自信、更加饱满的姿态面对人生的挑战。
最后,春风化雨固然是把冬云雪冰暖化为雨水,这是不变的规律,但也有差异,云量足,雨量就大一些,反之则小一些,把这一点转化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在尊重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不仅是说教学需要合适的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还在说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讲授知识与技能,同时传授真理、方法论和价值观,这是设计和运用合适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方法并不固定,但都能以贯彻教学基本规律、实现教学核心任务为根本导向。“贵在得法”是说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三句话蕴含了对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
的确如此,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不同、需求不一,教师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大学新生,教师应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既教授他们专业基础课知识,还要教导他们重视英语、数学等公共学科知识。待初窥门径之后,学生始得学习专业前沿课程,了解学科动态,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他们寻求专业上努力的方向。随着学生学业日益精进、年纪日渐增长,学业困难也必将越多,挑战也将从学业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随之转换教学方法,及时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教学方式需润物无声
化冰而来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样如此。
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是说教师重视学生内因的作用,注重以温和的态度和启发式的教育引导学生的自我价值发现,循序渐进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方式中,教师的教学要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悄无声息地将知识、价值、理念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涵养。教师的点滴教学、一言一行看似不起眼,但通过春风化雨式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而这种塑造往往伴随学生的一生,让学生终身受益。这种方式言传身教,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使人感觉温暖舒适、如沐春风,效果良好。这种教学方式是有温度的,但同时也是有力度的,因为春风化雨是离不开风的力量的。这种教学方式大音希声、大爱无痕,深入人心。只有采用这种有温度的教学方式,才能收获饱满的稻穗。
与此相反的教学方式是疾风骤雨。“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疾风骤雨的教学方式难以为学生所接受。疾风骤雨看起来威力无比、来势汹汹,然而,除了把树木的树叶和花朵打倒在地以外,有时甚至会摧毁幼苗,并没有其他任何效果,而遍地落叶黄花也不是美好的景象。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风雨来得太猛烈,完全没有考虑花草树木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没头没脑一顿猛灌,草草收场,树木当然无法从中吸取水分营养,甚至还会折枝伤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太急于求成,想通过一时激烈的外因作用收获“毕其功于一役”的奇效,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灌输太多的知识,再加上态度严厉,学生稍有不对便大加呵斥批评,就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不到多少知识,反而还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折枝伤叶,遍地落叶黄花。这种疾风骤雨式的教学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只强调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所以效果不好。
春风化雨是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在我看来,教师是一份美好的职业,美在温若春风、润如春雨。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像春风春雨一样,拂洒滋润万物,悄然散于自然,无息落入泥土,甘于奉献,并无所求。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没有权势,没有鲜花,但有荣耀,有掌声。教育终究是在做人心的工作,需要春风化雨般的温度和力度。我愿继续朝着春风化雨的崇高境界迈进,做一名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的教师,为祖国培育更多的法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