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健:一粒中国种 一颗中国“芯”
发布时间:2025-08-08 22:57 浏览量:2
近年来,平谷区全面营造爱才、懂才、聚才、兴才氛围,围绕高大尚建设,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讲好人才故事,展示人才风采,凝聚发展力量,区委人才办策划了“汇谷计划”人才系列宣传专题。今天,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中农长发(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魏健。
在北京平谷区的试验田里,一株株豆秧整齐排列,这些大豆承载着中国大豆种业自主创新的希望,也凝结着魏健教授团队多年来的智慧与汗水。从种质资源突破到技术落地,从实验室研究到田间推广,魏健团队用一颗颗具有中国“芯”的大豆种子,在平谷这片土地上写下了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
技术突围:破解大豆种源难题
大豆,被誉为“地里长出的肉”,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然而,我国大豆长期依赖进口,种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产、高蛋白、抗逆性强的品种尤为稀缺,威胁着粮食安全。
魏健,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自2010年以来,带领团队从种质资源创新入手,联合科研院所系统收集、鉴定传统品种。历经多年筛选,获得20余份抗旱、耐盐碱的地方种质,并运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基因型信息,定位关键基因进行功能验证。最终,成功培育出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的优质大豆品种吉农74、吉农75。其中,“吉农75”在测产中表现优异,亩产高达756斤,是传统大豆产量的1.5倍。
创新实践:科技深耕平谷沃土
魏健团队将优势品种与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在东北春大豆区大面积推广示范。通过整合技术组合、绿色生产技术、品种试验和农机改造,有效促进了大豆产业发展,缩小了与玉米种植效益的差距。
2024年,经过对多地资源禀赋的综合考察,团队最终选定平谷作为核心试验田,并在此落地成立中农长发(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将此前验证成熟的运营模式引入北京地区。团队成员扎根田间,针对当地土壤和气候,细致记录大豆生长数据,严苛验证品种适应性。“我们追求的不只是高产,更要让农民种得省心、卖得放心。”魏健强调。为进一步筛选更优品种,团队还将技术体系和优质品种推广至海南崖州及中国援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行跨纬度、跨土壤的适应性测试。期间,邀请赞比亚第一大使以及农业部官员代表团到农业中关村参观交流,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大豆育种,种鸡合作,农业机械等领域达成高度合作意愿,为中非国际合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成果绽放:从平谷沃野走向全国
吉农75在吉林喜获丰收。测算显示,用其生产大豆蛋白、豆腐等产品,加工效率显著提升,每吨可为企业增效50-100元。
魏健团队在平谷的深耕正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动能。团队深度联动平谷荣涛农业、北大荒研究院等本地企业院所,以自主研发的优质大豆品种为核心,推动建立了“育-繁-推-加”一体化产业链:通过合作开发高蛋白豆粉、健康休闲豆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显著提升了本地大豆的加工转化价值;同时,以平谷试验田和示范基地为样板和输出枢纽,将集成的高效栽培技术、良种繁育体系及核心的“大豆种质资源库”、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向全国辐射推广。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平谷本地种质资源、品种优化及各功能性大豆开发,其成功模式更直接带动了全国范围的推广——团队培育的品种在吉林累计推广超90万亩,技术体系辐射全国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惠及众多农户,为全国大豆种业提供了关键支撑,充分彰显了平谷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核心引擎的示范价值。
从突破“卡脖子”技术到精准服务产业,魏健团队以一颗大豆种子诠释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正如他所说:“大豆虽小,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让中国大豆装上自己的‘芯片’。”在平谷的田野上,这些蕴藏中国“芯”的豆种,正破土萌发,孕育着中国种业振兴的蓬勃希望,彰显着中国“芯”的强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