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闻道 | 爱“拼”才会赢——市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5-08-08 23:43  浏览量:1

坐而论道全是问题,苦干实干尽是方案。

当前,正处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这是检验过往奋斗成果、决定五年目标能否圆满实现的决战决胜阶段。市中区委书记宋磊在区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六拼”——“拼速度、拼高度、拼深度、拼厚度、拼温度、拼力度”,不仅是应对当前发展挑战的战术打法,更是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系统方略。

这“六拼”如同六轮驱动的引擎,既各有侧重又协同发力,彰显了市中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竞速争先的决心与智慧,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拼速度:以项目引擎驱动发展突围

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速度则是抢占先机的关键。市中将项目建设作为“拼速度”的核心载体,构建起“谋划-招引-建设”全周期提速机制。

在谋划环节,紧盯“十五五”规划与省级重大项目布局,第一时间吃透政策导向,确保项目储备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招引环节突出“精准”与“效率”,借助启迪之星等专业平台,围绕惠科新型显示模组等成熟线索专班推进,实现资源适配与落地效率的最大化;建设环节依托揭榜挂帅、重点项目帮包、专员推进等机制,中建材航玻、恩埃斯机器人等项目的加速投产,正是“速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生动注脚。

这种“快人一步”的项目思维,本质上是对发展机遇的深刻洞察——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能以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谁就能在发展赛道上占据主动。

——拼高度:向产业价值链顶端攀越

产业升级的高度,决定发展的能级。

市中以“向新而行、向高而攀”为路径,推动产业结构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

传统产业升级方面,通过“技改焕新”行动推动建材、纺织等产业向“智造”跃迁,破解“低端锁定”困境;新兴产业培育上,依托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省级战略集群、中国兽药谷等高能级平台,促进国联未来、鲁南超算中心等项目从“点状突破”到“集群隆起”。

这种“高度竞争”策略,揭示了一个发展逻辑:县域经济的突围不能依赖简单的要素投入,必须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化,构建别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拼深度:构建内外循环互促格局

在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拼深度”的关键在于打通内外联动的堵点。

一方面激活内需“主引擎”,发展首发经济、夜市经济等新业态,依托吾悦广场等商圈打造消费新场景,以“烟火气”点燃经济“热引擎”;另一方面拓展外需“新空间”,抓住关税“暂停期”窗口支持泰和化工等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推动中安旧机动车出口欧洲,让二手车出口“金字招牌”持续擦亮。更值得关注的是“商仓流园展”一体化布局,通过鲁南直电商产业园等平台探索“电商+物流”新模式,彰显了“以内促外、以外带内”的深度融合智慧。

——拼厚度:塑造城市发展的人文质感

城市建设的“厚度”,体现在功能与内涵的双重提升。市中摒弃“重形态轻生态”“重建设轻管理”的传统模式,通过“微调整、微增补、微循环”的精细化治理,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城市里,万达广场、福朋喜来登酒店等地标项目加速推进,济枣高铁、枣庄应用职业二期拓展城市框架;乡村里,

深化“凤翔果香·山水孟庄”“甘泉花香·人文齐村”等6大片区建设,全力培育里筲花谷、龟山·雾森秘境等新亮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充分利用中优、西进、南融“三区”同建释放的有效空间拉伸城市骨架。这种“空间重构”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拓展,更是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的协同升级,回答了“城市为谁而建”的根本命题。

——拼温度:用民生底色丈量发展成色

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群众共享成果。市中以“暖民、惠民、安民”为主线,将“拼温度”贯穿民生工作始终。

在“暖民”上,项目化推进惠民实事,精准落实各类兜底帮扶政策;“惠民”方面,枣庄市人民医院、后陈湖高品质住宅等民生项目加速建设,“学在市中”“医在市中”“住在市中”品牌持续擦亮;“安民”方面,高效运行诉求办理服务中心,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力度,不断深化“平安市中”建设。

这些民生实事背后,是“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的执政智慧——当财政支出更多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倾斜,发展的“温度”自然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感”。

——拼力度:筑牢安全发展的坚固屏障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拼力度”体现的是底线思维与责任担当。

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安全责任链条,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破解安全生产顽疾,凭“台账式管理”推进环保督察整改,靠“百日攻坚”化解信访积案……这种“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既守住了非煤矿山、金融风险等“硬底线”,又织密了粮食安全、意识形态等“软防线”,实现了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从“六拼”的实践来看,市中的发展策略在于:以“拼速度”抓住机遇,以“拼高度”突破瓶颈,以“拼深度”拓展空间,以“拼厚度”夯实基础,以“拼温度”凝聚民心,以“拼力度”保驾护航。这六个方面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目标-路径-保障”的闭环体系。

对于县域经济而言,这种“系统拼、精准拼、持续拼”的方法论,不仅是应对短期挑战的“应急之举”,更是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