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中国梦:苑建国书法艺术交流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5-08-08 17:30  浏览量:1

8月7日的北京,香山红叶尚未染红,但红色大本营抗战名将纪念馆内已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一场以说文解字甲骨文为题材的公益书法交流讲座在这里隆重举行。这场活动的主讲人苑建国,一位从军旅走出的文化使者,正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苑建国,原总参某部大校军官,退休后并未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书法艺术研究和文化推广中。数十年来,他不仅潜心钻研书法技艺,更成为爱国爱党拥军社会公益实践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在今天的讲座上,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带领听众穿越时空,探寻甲骨文背后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三年的系统文化课学习,两年的名家指导实践,五年的艰苦奋斗。”这是苑建国创新性提出的十年军地两用人才培训计划的核心内容。这个计划已经在军地双方产生了深远影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苑建国认为,文化传承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建立系统化、长效化的培养机制。

讲座现场,一位特殊的听众格外引人注目。他叫张志华,来自河北易县革命老区,如今已是一位专业文化工作者。十年前,当他还在部队服役时,就曾慕名听过苑建国的公益文化课。正是那堂课,点燃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他的诗词创作热情。

退伍后,张志华不仅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公司,还创立了“诗之魂”酒业公司。这家企业除了正常的商业运营外,还定期参与社会拥军优属活动,用实际行动回报部队的培养。

“军爱民,民拥军。”苑建国倡导的十年军地两用人才指导培训计划,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

他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军民融合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要注重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通过书法艺术这一载体,可以架起军民沟通的桥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

活动现场,苑建国展示了多幅以甲骨文为创作元素的书法作品。他一边讲解每个文字的历史渊源,一边演示书写技巧。从“中”字的演变看华夏文明的以人为本,从“国”字的结构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从“梦”字的构成感悟爱国情怀。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在苑建国的解读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但对中年人、青年人的成才和教育引导要引起足够重视。”苑建国在讲座中反复强调这一观点。他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不能替代精神家园的构建,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需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滋养人们的心灵。

活动临近尾声时,张志华代表“诗之魂”酒业公司向抗战名将纪念馆捐赠了一批文化用品。他表示,这是对苑建国老师当年教导的回馈,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部队培养了我,现在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张志华的话道出了在场很多人的心声。

夕阳西下,香山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苑建国站在纪念馆门前,望着陆续离去的听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文化的种子已经下,终将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这场讲座只是一个起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中国梦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收获累累硕果。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像苑建国这样的文化传播者,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将军人的优良作风融入文化事业,用实际行动证明: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在他们的努力下,传统文化正焕发新的生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