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名家印谱》(全二册)
发布时间:2025-08-09 08:31 浏览量:1
《名家印谱》(全二册)汇集钱君匋、高式熊、韩天衡、刘一闻、童衍方等逾百位海派篆刻名家力作,风格纷呈,尽显篆刻艺术的深邃魅力与无限可能。更有钱君匋题签、邵洛羊精抄及高式熊等名家的墨宝,它们与印文相映成趣,共同诉说那段汲古斋与艺术家的金石之交,展现老上海的文脉风流。这些作品曾闪耀于《新民晚报》“古玩宝斋”专栏,今以更完整、更精美的姿态呈现,是研究与鉴赏的珍贵宝库。
汲古斋主杨育新,以“人有信而立”为圭臬,历经坎坷,坚守28年前对艺术家的出版承诺。方寸之间,刻录着他们的深厚情谊与艺术家的多样才情。
《名家印谱》(全二册)—— 是海派篆刻艺术的璀璨集成,是金石情谊的永恒见证,更是一位文化坚守者“用一生刻一方印”的生命注脚。翻阅它,读者能感受到方寸乾坤的万千气象,体味到信诺与情义的醇厚芬芳。无论您是篆刻研究者、收藏爱好者,还是追寻文化坚守故事的读者,这都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时代印记。
章节选读
《名家印谱》
序一 遗珠
为写《汲古斋传奇》采访、搜集素材的时候,我照例想穷尽有关汲古斋的种种,把其中值得一写的都写进书里。
所以,当书出版之后的某一天,斋主杨育新突然想起还有这么一批墨迹,欣欣然翻出来献宝,我的第一反应是……沮丧。
唉,这些本该是《汲古斋传奇》某些章节的插图啊!年代久远,斋主藏得太好以至于完全忘了,固然不对;我采访时追问不彻底,漏了如此精彩的“互文”素材,难道没有责任?!
名家印谱(钱君匋书)
92岁的钱君匋先生题的“名家印谱”,我在一本剪报的封面上见过。那是汲古斋与《新民晚报》“古玩宝斋”专刊合作的成果。贴满印花的剪报是孤本,早已被翻得边角磨损。我随手拍下的封面,字迹漫漶,看着像煞文物,作为插图用在了书里,效果格外好。
征集名家篆刻的约稿信,钱老说:“只有邵洛羊好写。”81岁的邵洛羊先生一挥而就《方寸小,天地大》,供晚报用之外,还应杨育新之约用小楷抄录全文。但当时只拍了照送过来,待2000年汲古斋重新开张,才作为贺礼送给斋主。如此细节,很用心,很老上海。
方寸小,天地大(邵洛羊书)
这批被我命名为“遗珠”的书法中,还有高式熊、张景祥、蔡国声、童衍方、刘一闻、陆康等名家作品。奇特的是,署名韩天衡的那幅,以行入篆,且只起了个头,后面的文章及书法均出自早期汲古斋“才子”周京生之手笔……汲古斋“劳模”觉翁的作品,也饶有趣味,按下不表,留个悬念。
字里行间,各有千秋。令人想起老画家颜梅华有言:“一个画家,诗书画印都要会。”他曾问老友讨回早年送出的画,理由是“字不好”。他治的古玩宝斋印,三面边款都是自创文字。他还作有藏头诗:“古今万品非吾有,玩浸珍尤志莫熏。宝物原知烟过眼,斋藏诗卷蕴清芬。”
蒙了近30年的岁月包浆,这些名家墨迹即将与汲古斋藏古玩宝斋百家印一起出版,可喜可贺。
众人合集,好比竞技场——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篆刻比赛。读者诸君,披览之际一窥高下,不亦快哉!
潘真
乙巳初夏 于一缘斋
序二 用一生刻一方印
我的媒体人生涯一共32年,采访过无数名人,却以采访汲古斋掌门人杨育新的时间跨度最长(20多年)、报道次数最多(20次以上)。
我喜欢追剧,人生就是一部连续剧,在对他人生涯的“追剧”中,我不断获得感悟。汲古斋杨育新的这部“剧”,我从他早期的开疆拓土,一直追到汲古斋关门大吉。本以为剧终人散,没想到杨育新又在半年时间里整出一套两册《名家印谱》。一册收录1997年至1998年,杨育新在《新民晚报》“古玩宝斋”专版上开设的“名家印谱”专栏镌刻内容;另一册收录各路篆刻高手为杨育新所治的名章、闲章。
其实,杨育新要收藏的并不是某方具体的印章,而且潜藏在作品背后、他与这些艺术家们的往来和友情,且经过时间发酵,28年后再拿出来,竟醇香无比。
比如那位书画、篆刻、雕塑、油画、摄影、工艺美术、文物修复甚至医用眼底图都样样拿得出手的“全能冠军”邓庭毅,他1987年为杨育新镌刻的一方印章,牵出了杨育新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印章情缘。如今,将近40年过去了,“阿邓”还会到汲古斋搞搞“内部创作”。
杨育新有个人生理念——“人有信而立”。“信”是什么?是一桩桩小事的日积月累,是长时间言行合一的考验。杨育新最近向所有《名家印谱》相关的艺术家发出通知:凡入编本书的篆刻家均可免费领一函两册印谱,已故者家属享同等待遇。
出此印谱,发此通知,杨育新只为践行28年前对作者们的出书承诺。那为何一个承诺要等了28年才践行呢?
汲古斋多年来一心推广中国传统艺术,在寂寞里求响动,于逆境中行扁舟,杨育新为之付出全部精力和全部身家,甚至不惜卖掉父母的遗产老房子;他开画廊30多年,仍落得个无房无车借房住的境地,堪称上海滩最“清贫”的老板。
但杨育新同时却是“最富有”的画廊老板,因为一路上都有无数艺术挚友在默默陪跑。本次《名家印谱》出版的“头号功臣”当属杨育新老友、拓印高手叶剑尉,在忙于拓制各类印谱的同时,他腾出时间,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加点,拓制出200多方印章,还要查阅篆刻家年谱并编写简介,以保证学术质量,这便是情义见证。
杨育新总说,不要光写我好,要写我的各种坏。去年《汲古斋传奇》出版之际,他对于自己的“各种坏”没能酣畅地写进去而深感遗憾。这次《名家印谱》的出版,无形中用中国传统的“印”所代表的承诺和信用,为杨育新的“人有信而立”作了个注解。“用一生刻一方印”,无论好坏,且每个人都是如此。
杨育新郑重地呈上了这方人生之印,您觉得如何?您又打算为自己刻下怎样的生命印章?
詹皓
乙巳仲夏
- 上一篇:秦皇岛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
- 下一篇:新家被淹后,才明白,“傻不买一楼”是多么痛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