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纪念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央视记者追问联合国高官:谁炸的?
发布时间:2025-08-09 23:10 浏览量:2
[浮云]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的80周年,同样也是日本被原子弹轰炸的80周年,日本就举办了一个纪念原子弹轰炸的日子。
这场纪念日中联合国也凑了热闹,他们装模作样的哀悼在核武器中逝世的人们,呼吁大家和平,但我国记者可不愿意了,发出接连质问。
日本纪念原子弹轰炸到底意欲何为?我国记者都提出了哪些质问?
2025年8月6日,是日本广岛的纪念日,核弹轰炸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年,纪念仪式按部就班的进行着,首相致辞沉痛,联合国代表视频致哀,秘书长呼吁无核世界,和平、人道、正确,口号喊得那叫一个响亮。
80年前那场劫难瞬间吞噬数万生灵,数据统计是十四万人,三天后长崎也沦为焦土,七万人消逝,日本的幸存者们背负核辐射的阴影,带着癌症和永不磨灭的伤痛活下来,人类在原子弹的面前是那样的渺小。
纪念日搞的浩浩荡荡,致辞也是悲壮不已,好像一切都是那般的庄严肃穆,但是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声音,驻联合国记者徐德志则在记者会上提出疑问,第一个问题就是“谁炸的日本”,短暂迟疑后对面给出了答案——“是美国”。
第二个疑问则是为什么要炸日本,问题一说出来现场都寂静了,不过这份寂静却比任何声音都要响亮,因为他彻底戳破了这场纪念仪式的虚伪,核弹落下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恰恰是这个“原因”才是应该被人记住的。
一场本该纯粹缅怀悲剧、呼唤和平的集会,也因为这两个追问而陷于尴尬,不论是日本还是联合国总是将镜头定格在核爆瞬间,城市焦土、平民惨死,这对日本而言是一场毋庸置疑的人道灾难。
联合国也以此做文章,将广岛长崎的遭遇视为全人类的警世钟,核心就是反核武器本身,力求杜绝核浩劫重演,但是核武器爆炸不是凭空发生的,核弹的危害不能被单独拿出来纪念,还是说日本就是想把自己的“受难模样”表现出来?
若只将日本定位成单纯受害者,那就是对历史的扭曲,这两颗原子弹之所以落下,根本原因就是日本长达数年的对外侵略,如果没有那场战火,广岛长崎的悲剧压根无从谈起,纪念被轰炸,却不反思为何被轰炸,这让我们来看,实在是太荒谬了。
所以关于这场纪念,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可以纪念,为了铭记核武器的恐怖以此警示全人类,携手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禁止核武器条约》来根除核威胁。
幸存者组织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从核爆中幸存的树种也在联合国总部生根发芽,象征着劫后余生的希望,这些都是正面影响,但是这种事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如果真要纪念,全世界都该来。
毕竟广岛和长崎是迄今为止“有幸”被原子弹洗礼过的仅有的两座城市,这份“独特”的殊荣难道不更应该让世界去铭记其背后的因果?所谓的纪念,如果只是没完没了地强调自己的伤痛,却对导致这一切的原因视而不见,那这根本就不是在宣传和平。
而是一场日本的“屈辱史”,他们屈辱的是当年的扩张速度不够快,屈辱的是前辈们没有加大力度入侵,屈辱的是当时的入侵策略没有做到完美,而不是真正的在寻求和平,而且在当今时代,纪念这件事真的有意义吗?
全球对立日益加剧、互信摇摇欲坠的现在,这场纪念显得格外刺眼,核威慑成为一些国家的谈判筹码,联合国秘书长甚至警告说核冲突的风险正步步高升,他希望从广岛的坚韧和幸存者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推动具体行动。
然而一些声音则在劝告日本,80年了,也该放下仇恨了吧,“仇恨”这个词用得颇为微妙,它在暗示日本对原子弹的耿耿于怀,本质上是对战败结果的不甘,与其年复一年地扮演悲情角色,不如坦然正视历史,彻底反思。
日本确实在将自己打扮成二战最大的受害者,然而真正的受害者到底是谁?我们中国人心中自有答案。
一边是和平主义呼吁,希望各国都能放下心中的仇恨、忘记历史的屈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人类共同的未来上,另一边则是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如果他们对历史依旧是这样的一个态度,那么任何和平的呼吁都是虚伪的,也是廉价的。
80年过去了,核爆的阴影并未散去,它不仅仅是关于核武器和造成危害的问题,而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以及国家与国家对历史的看法。
我们究竟是应该聚焦于那毁灭性的一瞬将它作为警醒全人类的经典案例?还是应该回溯到引发那一瞬的时间里,好好的捋一捋那段历史中,到底是谁的错,与谁的罪?
可能这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那朵蘑菇云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运,也让历史多了一个停止符,同样也让人类史上多了一道伤口,只不过这道伤口一直存在着,而且时不时就会隐隐作痛。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