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之章耀书魂-缅怀伯父刘文耀先生仙逝三周年
发布时间:2025-05-16 19:08 浏览量:6
汉魏之章耀书魂
---缅怀伯父刘文耀先生仙逝三周年
(唐山·陈启壮)
文笔折沉,西海含悲哭魏汉;
耀星陨落,夏都洒泪恸魁章。
转眼间,伯父刘文耀先生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又好像是没离开,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不时出现在脑海里和梦境中,仿佛一直就在我身边,带给我思念和温暖。“心缘无远近,万里一家人。”即便唐山与西宁远隔数千里,也隔不断伯父对我这个晚辈深沉的爱……
刘文耀,字汉章,国家二级美术师,青海著名德艺双馨书法家,师承“青海三老”之一钟锡九先生。1940年出生在青海省乐都县一个贫困山村,自幼受舅父熏陶,写得一笔规范的毛笔字。参加工作后更加勤奋临池,楷书初学柳诚悬,继师颜鲁公立定了规矩,草书以王羲之《大观帖》、智永《千字文》为主。学习二王书法的优秀传统,尤其倾心于怀素、祝枝山、黄山谷等书法碑帖。后期在主攻何绍基墨迹及碑帖的同时,兼临林散之墨迹,书法以行草见长。其书法点画扎实、章法疏落、风格洒脱流利,极具个人风格与辨识度。作品多次参加《西北五省书法联展》、《黄河流域十省书法联展》、《北国风光十四省书展》等省内外大型书展,并多次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先后荣获首届《青海美》书画大奖赛二等奖,中国吴道子大奖赛银奖,其艺历载入《中国书法家大辞典》。1987年,与王云、李明亮、余发贵等省垣书法家在青海省美术馆举办了书法六人展。1995年退休后创办了西宁澹墨轩书画社,1998年举办《澹墨轩书画收藏展》及《刘文耀个人书展》,作品被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图书馆、青海省民族宗教委员会、西宁市人大等机构收藏,先后收录在《青海书法选集》、《西宁书法篆刻选集》、《青海文艺家传略》及《青海日报》、《天津晚报》等刊物,并受到我国台湾地区及日韩友人推崇和收藏。曾任西宁澹墨轩书画社社长、中国张裕钊书道研究网顾问、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顾问、子午堂论坛顾问、画圣吴道子艺术馆理事。
唐山与西宁
我与伯父之深情厚谊,源于其子德生吾兄。2007年,我因创办国内首家张裕钊书道研究网站,而与青海张派书家刘德生先生结缘。德生兄不仅积极参与网站论坛建设与管理,还写得一手风格独具的张裕钊流派书法,水准颇高。又因与我性情相近,很是投缘。一年后,网站学古堂论坛总版主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为了网站的建设发展,德生兄倾注了大量心血,也付出了大量精力物力,为网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网站属公益性质,完全没有利益纠结,全凭情怀支撑,这让我和管理员崔健、宋振杰异常感动,很有惺惺相惜之感。但我在唐山,德生兄远在西宁,只恨不能相见。
2010年网站三周年站庆之际,我在唐山筹备雅集活动,也正式邀请了德生总版主参加,但最后因有事未能成行。而在此时,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这位总版主见面,并当面表达我的谢意,尤其是德生兄无数次言及其乃书香世家,父亲和二姐都在青海省书坛大名鼎鼎。其父刘文耀先生享有“西北草王”美誉,二姐刘玉兰是青海首位中书协女会员,因参加首届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而名声大噪。这更加加深了我前往西宁拜访的愿望,我与伯父的书情网缘亦由此开始……
时值2010年中秋,我与网站管理员、好友崔健和宋振杰飞赴西宁拜访,并与德生兄全家一起过中秋佳节。说实话,第一次以“网友”身份到德生兄家拜访,多少有些冒昧,但德生兄一家人的热情招待迅速让气氛变的和谐而热烈,尤其是第一次见面的伯父丝毫没有长辈名人架子,用父爱般的温暖迅速化解了我的不安和局促。接下来的三天西宁行程,本想着德生兄陪我们到周边转一下,但年逾古稀的伯父怕慢待我们,不顾劝阻,执意全程陪同。首先去了著名的塔尔寺景区,伯父还特意为我们联系拜谒了好友-塔尔寺管委会主任宗康活佛。随后伯父又全程陪同我们去了青海湖、文成公主庙、丹葛尔古城、金银滩大草原和原子弹纪念馆等诸多名胜古迹及景点。三天下来,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旅途劳顿,累得不轻,但伯父的和蔼可亲,一路上的亲情呵护,又让我们倍感温暖和亲切。伯父作为青海鼎鼎大名的书法家,又在随后的家庭笔会中,挥毫泼墨,主动为我们三位客人书写作品相赠,并出示家藏书画名迹供我们学习欣赏。我自然深受感动,一口气连写了近三个小时用以表达我的谢意和心情,我与德生兄一家的第一次相见于西宁就这样在欢声笑语和满满的回忆中圆满礼成,唐山与西宁的不解之缘由此拉开帷幕。
首次西宁之行,德生兄一家用亲情感动了我们,而我也用真诚打动了一家人。2011年五一前夕,伯父专程陪同德生兄一起由西宁飞赴唐山与我们相见。在机场,伯父见到我们便激动地与我们拥抱在一起,显得格外亲切。德生兄与大家更显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之感。一路上欢歌笑语,伯父明显感受到了我们几个晚辈兄弟般的情谊,不时地露出欣慰的笑容。尽管父子二人都是首次做客唐山,但正如德生兄所言: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他们在唐山丝毫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大家就像亲人一般相处。
唐山之行,我们请伯父他们品尝唐山美食,游览冀东美景,了解唐山文化,邀请书画好友雅集。几天时间下来,伯父再次被我们的真诚与热情所感动,不辞辛苦,再次主动提出要写书法作品赠与我们。我怕伯父太累,连忙阻止,但伯父不应。伯父写字前后,判若两人。因身体欠佳,腰病尤甚,故平时状态与普通老年人无异。提笔挥毫之际,立刻凝神聚气,信笔挥洒,气场全开,一幅幅书法佳作先后完成,一派大家风范。
伯父边写边感慨说:“我第一次来唐山,很开心。唐山不只有大地震,还有你们这些后生可畏的晚辈。唐山大地震时我们就想领养一名地震孤儿,因其它原因未能如愿。如今我的孩子与启壮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说明我们与唐山还是有缘。我一定要写字,写下唐山与西宁的不解之缘。”好友崔健、振杰等也及时用相机捕捉伯父挥毫的精彩瞬间,以至后来德生兄为伯父编著《刘文耀书法作品集》时,伯父专门选择在唐山挥毫的照片作为肖像彩照,还特意嘱我为作品集书写后记为念。由此可见,伯父对首次唐山之行的怀念与重视,当然更是对我这个晚辈的喜爱与认可。
之后十数年间,伯父多次陪同德生兄做客唐山,无论是私人交往,还是参加书法盛会。我与伯父也建立了深厚的父子般情谊。或许是因我三十年如一日在做张裕钊书法研究、收藏、鉴赏、鉴定和推广的执着精神,让伯父对我更加偏爱,也给予了无私且鼎力的支持,这也让我增加了无穷动力。这么多年,我一直被伯父的父爱包围着,温暖着……
宝物与牵挂
自从第一次做客唐山以后,伯父就认定了我与德生兄之间,唐山与西宁两家人之间的缘分早已今生注定,伯父对我的爱一刻也没有停过,甚至德生兄这个儿子有时会玩笑说受到了冷落。2012年夏天,德生兄来电要我最新地址,说是寄些东西。我还以为是西宁特产,便未多在意。谁知包裹寄来打开后,我傻了眼。原来是寄来了珍贵的西北传承张裕钊书法第一人、民国青海书法泰斗李德渊书法对联真迹一副。
我从事专业书画收藏研究多年,自知这礼物的贵重。随后的电话聊天中,德生兄特意讲是伯父执意要寄给我的,说是家中有两副李德渊对联真迹,我与德生兄各收藏一副,尤其强调对我的张裕钊专题收藏研究更有价值。我当时真是感动的热泪盈眶,不知所以。姑且不论这副对联的艺术价值,单就市场经济价值而言,李德渊书法在西北地区也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一副对联真迹当时都已经价值十数万元了。能将如此贵重之宝物赠送给我这个因网络结识的晚辈,是何等的情义深重,伯父的胸怀与格局由此可见一斑。
随后数年间,无论伯父是否陪同,德生兄每次来唐山,或是我每次去西宁做客,伯父总是牵挂着我,生怕我感受不到他对我的爱。如今的唐山学古堂工作室,到处充满着西宁元素,精美的黄河奇石,古朴的马家窑陶罐,沉厚的绿端石笔洗,硕大的寿山石印章,还有伯父随身把玩的心爱之物-陨石把件等诸多西宁宝物,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无言的诉说着伯父对我无尽的疼爱与牵挂……
相见与怀念
2020年国庆放假之际,是我久违的开心时光。伯父、伯母、三姐、三姐夫及德生兄一家五口再次飞赴唐山做客,一家人就住在学古堂工作室,与我朝夕相处了六天时间。众所周知,2020年伊始爆发了严重的新冠疫情,许多人的生活都受到严重的干扰。伯父一家五口能来唐山过节,我们自是欣喜万分,久违的好心情弥漫心中。其实在商量此次出行的目的地时,考虑到伯父伯母的年龄及身体原因,德生兄并不太敢让二老坐飞机远行,但说到去唐山时,伯父竟坚定不移地说:“我想启壮他们了,就去唐山。”
伯父在机场见到我就开心的笑了,不停地说:“来唐山好呀!想你们了!”伯父还特意带了于右任大弟子、著名书法家胡公石真迹条幅赠送给我,又让我惊喜不已。在唐山期间,感动于伯父的胸怀,我提出将伯父多年前赠与我的李德渊对联真迹回赠给德生兄,用以支持他的专项收藏研究。但德生兄怎好意思将送出去的宝物再收回去,最后还是伯父最懂我,动情地对儿子说:“启壮的心意我懂得,你们哥俩不分彼此,既然你决心做李德渊专题收藏研究,启壮回赠给你也是明珠还椟,就收下吧。”就这样,这件宝物从西宁到唐山学古堂,再从唐山回到西宁淡墨轩,成就了一段书坛佳话。伯父也一如既往地主动为我们这些晚辈书写了作品相赠,并在临回西宁的车上,一再邀请我们来年一定到西宁做客,我也欣然接受了邀请……
然而,天不遂人愿,之后新冠疫情反复肆虐,西宁之行一推再推,始终未能如愿。我对伯父的牵挂只能通过视频通话缓解。没过多久,德生兄传来不幸消息,伯父身患重病,身体已大不如前,生命进入倒计时,我只能盼望这该死的疫情早日结束,好尽快去西宁看望伯父。没想到2022年春天,疫情更加肆虐,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封城或封小区,唐山与西宁亦在其中,弄得人心惶惶,心烦意乱。疫情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天天心中默默为伯父祈福,希望奇迹出现,战胜病魔。没成想2020年与伯父唐山相见,竟成为永别!2022年5月20日,突然噩耗传来,伯父因病医治无效,仙逝于西宁寓所。我顿时泪如雨下,不能自已……
或许是巧合,亦或是缘分注定,伯父与我首次在西宁家中相见是在2010年中秋佳节,而最后一次在唐山相见是在2020年国庆佳节,国庆节当天竟然也是中秋佳节。正是这十载光阴,见证了伯父与我,西宁与唐山的情感交融。伯父也用他坚实的臂膀和大爱胸怀,撑起了我与德生兄前进路上的一片天。
近悦远怀。有的人在一起时会让人喜悦,分开时会让人怀念。而今,伯父离开我们三周年之际,我的思念缅怀之心尤甚,伯父的爱早已深刻在我的心里。我要深情地说一句:“伯父,我好想你……”此刻,我忽然想起了第一次做客西宁时的无数场景,也记起了那首《初访西宁》感怀诗:
九月晴方好,金风沐紫云。
夏都寻古道,西海寄情深。
笔下生诗意,砚边舞墨痕。
心缘无远近,万里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