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系史料:桂系培养新爪牙的“干训班”(吕祖杰)
发布时间:2025-08-10 07:39 浏览量:2
七七事变后,白崇禧代表新桂系军阀来到南京,以出兵抗日为名,与蒋介石达成分赃协议,取得了安徽地盘,由李宗仁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省政府主席,民政厅长张义纯代理。武汉弃守以后,桂系基本部队廖磊的二十一集团军从湖北英山、麻城一带转入敌后的大别山,总部驻扎在“立煌”。一九三八年九月,廖磊被派为安徽省主席,张义纯调任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民政厅长改由陈良佐担任。是时省治已由六安迁到“立煌”。
廖磊接任安徽省主席时,安徽的情况是很恶劣的。大别山的周围都被日寇占领,形成了大包围的形势,交通被封锁,物资奇缺,大别山成了一个孤岛。当时国民党省党部和省政府的高级官员都先后在安庆、合肥沦陷时逃往后方去了,地方官吏也大都逃离安徽,全部政权陷于瓦解。财政方面,伪中央停止拨款,地方一无收入。干部方面,由于廖磊是拿枪杆起家的,一旦担任了行政职务,就感到干部空虚,无法应付。在这种严重的局面下,廖磊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运用他的新桂系部队寻找机会,向大别山外活动,以扩大地盘,重建地方基层政权;另方面整理财政,增加税收,设立地方银行,发行货币;同时,大批训练忠实于他的各级干部。于是,“安徽省政治军事干部训练班”就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应运而生。
当廖磊的部队向大别山外活动的时候,皖西和皖中沿长江北岸一带的新四军早已不断向敌人出击,给敌寇以很大的杀伤和威胁,使它不得不从大别山周围据点向淮南铁路线和沿江撤退,给廖磊扩大地盘的活动造成了先决条件。当时为了团结抗日,新四军对廖磊政权给予有力的支持。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叶挺将军和罗炳辉将军等接受了廖磊的邀请,曾到过“立煌”,在那里住了好几天。这种事实,说明了共产党坚决领导抗日战争,体现了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而廖磊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完全是从他的桂系立场出发的。当时他在安徽的政权还没有巩固,而且迫切要求扩大统治区域,正好利用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来实现他的愿望,因而表面上对新四军虚与周旋,表示合作。
廖磊的政治军事干部训练班(简称干训班,以下同)所训练的人员,包括他的省政权管辖下的全部中下级干部。训练的中心内容,从理论到具体设施,都贯穿着“政教卫合一”的法西斯统治思想。这套做法,完全是把桂系统治广西多年的血腥经验原本地搬到安徽来重演的。所谓“政教卫合一”,就是以行政为中心,教育和地方武装都从属于行政。具体到基层,就是乡镇长兼中小学校长,又兼自卫队队长,揽大权于一身,从思想上到武力上对安徽人民进行毒化和镇压。
干训班的组织形式,是依据广西军校的蓝本。班本部下面,按照业务性质设立各个省级单位所属的组,如民政厅的的行政组,教育厅的教育组,建设厅的合作组,财政厅的财会组,保安司令部的谍报组,军管区的军事组,等等。各组由各该单位负责人兼任组长。班本部设班主任一人,由廖磊兼任。下设教育长、副教育长各一人,由陈良佐、孙象震分任,担负整个班的具体领导任务。教育长之下,设政训、军训、总务三个科。
政训科先后由林中奇、李健文、胡学林任科长;军训科原由大队长李祖霖兼任科长,后调英山县县长杨必声接充,不久又由大队长陶松兼任;总务科一直由黄宾一担任科长。政训科下面设主任训寻一人,由陈超群(系陈超琼之误)担任。另设大队部,由李祖霖任大队长(李入陆大后由陶松继任),陶松、王汗昭、覃彪任大队副。大队下设中队,不分组别,由大队统一领导,番号和人事均由大队直接支配。在政训科和主任训导领导下,每个中队配置主任指导员一人,指导员三人。各队设队长一人,队副三人。
干训班的高级干部,都是追随廖磊多年的亲信部属:陈良佐原是第七军老参谋长,后为广西民团总指挥,林中奇、胡学林都是第七军(廖磊任军长)的政治部主任,黄宾一是廖的军法官,李祖霖是廖的义子。政训人员中,一部分是从他的军队政治部调来的,另一部分则是从广西学生军(广西青年学生的抗战组织)调来的。军事人员中,以广西军校学生队毕业后在廖磊总部任参谋的所谓桂系少壮派占据主要地位,他们的首脑是李祖霖。我和李祖霖是同乡,也被指调担任队副,后为队长,从第二期起参加工作,直到结束。至于下层军训人员,大多数由二十一集团军军官队调充。随着训练规模的扩大,干部不足,有些政工人员则是从受训学员中挑选留用的。
干训班的训练内容,大体上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政治训练。着重精神训话,主讲的都是大别山的一些头目,比如各厅、处长及班教育长等,廖磊自己每期至少也去讲一二次,后来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主委刘真如也去讲过几次,其中讲得最多的是陈良佐和胡学林。另外设有政治课,如国际形势、抗建纲领、精神总动员等课目,由胡学林、陈超群、黎民兴等人讲授。同时在政训科和主任训导的统一领导下,通过队的指导员举行小组讨论会、个别谈话、写日记、做论文、出墙报、文娱晚会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受训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每个学员进行考核,作为分配工作的主要依据。
第二,业务训练。业务课程,是由各组根据各该隶属单位的业务情况设置的,由班本部聘请业务主管单位的科长、秘书为教官,教材也由他们自己编定。
第三,军事训练。包括学科和术科。学科课程有游击战术、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夜间教育等等,由李祖霖、杨必声、陶松和各大队副、队长等人员讲授。术科方面,基本教练与战斗教练并重,也设有夜间演习和实弹射击等课目。学员的生活,一律实行军事管理,同军队一样,也有严厉的惩处条例,对学员进行统治。训练时间的分配,政治训练占总时数的百分之四十,业务训练和军事训练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个班没有国民党和三青团的组织,但也曾在国民党省部直接主持下举行过一二次“集体入党”的仪式。
干训班的学员来源,一部分是调训现职人员,包括省政府科员以下,县政府秘书、科长、科员、指导员、区长、区员、乡长、股长、自卫队队长直至学校的校长和教员等等大批中下级干部;另外一部分是招收初中以上程度的社会失学失业青年,进行训练;还有少数是一些大头目介绍不需要经过考试进来的。学员的人数,开始时只有五六个队六七百人,以后逐期增加到十几个队,达一千多人,先后六期,受训人员在万人左右。
至于训练时间,各组因为业务课程的繁简不同,时间也就不一致,民政组两个月,教育、合作组三个月。民政组在干训班是重点组,直属班本部领导,训练的期数最多。一二期是开创时期,有五六个中队;三、四、五期是扩张时期,每期都有八九个中队;六期刚开始调训和招考,廖磊死了,陈良佐成为桂系内外矛盾的焦点,也没有勇气大搞训练了,因而减为六个中队。六期结束,干训班也就结束了,至于其它各组,队数和期数都比较少,财会组只办了三期,每期都是两个中队,教育、合作等组的队数期数就更少了。中间也曾举办过军事组,是由安徽省军管区司令部主持的,人数和队数都不多。
训练结业时,由班本部根据队指导员和队长提出的分配工作的初步意见,通过政训科和大队部复审后,送交各该主管厅分配工作,招收受训结业的人员,工作分配的范围是很广的,最高级的有被分配充当省政府的秘书、科长、视察乃至县长、区长职务的,有少数被留在班里担任指导员、主任指导员和其它职务的。至于调训的人员,结业后,一般是回原职;但也有一部分因为“成绩优异”被升级或另调其它的职务。
廖磊以“行新政用新人”为口号,笼络安徽青年,对干训生是另眼看待的。他不仅以破格使用来引诱和鼓励他们,而且从该班的现职干部中陆续调出一些人去做县长,以便更实际更具体地支持和鼓舞他们。例如李健文、陈应行等人,都是由该班的政训科长、主任指导员、教官调去当县长的。另一方面,一些不愿意参加受训的现职人员就被认作“异己分子”,在他的政权下是站不住脚的。不仅如此,他还从各方面采取措施给干训生以支持和保障。
第一,在民政厅对县长的考勤考绩条例中,把县长是否重用干训生作为奖惩标准之一。拒不任用干训生的县长,立即予以惩处。
第二,组织干训生同学会,以加强对干训生的联络和领导。同学会的组织有省、县两级,各级同学会都设有理事会和专职干部,省同学会由干训班的政训科领导和掌握,县同学会由省同学会领导。同学会的任务是:了解干训生的工作情况,促进干训生的团结,反映县长和地方士绅对干训生的态度,为失业干训生介绍工作等。当时有些县长特别是非桂系的县长,对同学会感受到威胁。因为它能够直接向干训班政训科、教育长(陈良佐)甚至班主任(廖磊)写信说好或说坏。
第三,经常派出视导组慰问和鼓励干训生,在第一、二期结束和第三、四期结束时,都指定了该班的指导员和省同学会的专任理事组织视导组,分赴各地区视导,慰问干训生。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县同学会召开全县干训生大会,宣读班主任(廖磊)的慰问信,以扩大廖磊对干训生的影响;了解干训生的工作表现,他们认为工作好的,建议县长提拔,对没有分配工作或失业的干训生,建议县长迅速予以安排,等等。因此当时安徽的新桂系统治区里有这样的传说:“廖磊有‘三宝’:广西学生军、李祖霖、干训生。”
在干训班结业的学员,除了发给结业证书外,还发给一枚铜质镌“干”字的纪念章,挂着这块招牌,就可以在安徽新桂系统治区内横冲直撞,无所顾忌。他们在廖磊的宠爱与支持下,垄断了整个安徽的基层政权,成为新桂系统治安徽人民的忠实爪牙。
廖磊所要建立的基层政权,是桂系自诩在广西行之有效的以“三自”(自治、自给、自卫)为内容的“政教卫合一”的乡镇保甲组织,也就是廖磊的所谓“新政”。这种“新政”,同蒋介石一向实行的联保制,虽然实质上同样反动,但组织形式和作法上却不相同。因此在安徽的国民党反动派内部遇到了两种阻力:
第一,引起了蒋介石嫡系的不满,认为廖磊高唱“新政”,独树一帜。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桂系,没有“中央”(国民党中央);只有李(宗仁)、白(崇禧),没有蒋介石。特别是实行政教卫合一的结果,民政厅占有了教育厅的人事权(乡保小学校长由乡、保长兼任,而乡、保长却归民政厅管辖),伪教育厅长C.C.系主要分子方治更不能忍受,他放出空气说:“干训班未经中央批准,是个黑耳朵机关,铨叙时不算资历”;“政教卫合一,中央不同意,不久就要取消”;“干训班训练的内容是共产党的一套,你们(指干训生)现在跟他们(指新桂系)干,将来他们走了,看你们向哪儿跑”,等等,向干训生泼冷水,挖干训班的墙脚。
一九三九年春天,当干训班正搞得火热时,方治、刘真如在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内办了一个党务干部人员训练班,与干训班唱对台戏,并在物质上给予受训人员优厚的待遇,与廖磊争夺青年。与此同时,各县的国民党县党部与干训生同学会也针锋相对,明争暗斗,互相攻击,有些县并形成了所谓党部派和干训派。
第二,引起了老派地主豪绅的不满。过去的联保组织一般是掌握在所谓“年高德劭”的地主豪绅手里。廖磊改联保为乡镇倒不要紧,但一定要经过干训班受训才能当乡镇长,这就使那些“年高”不便受训、“德劭”不屑受训的地主豪绅不能从联保主任一转而为乡镇长。同时,那些自命是廖磊“三宝”之一的干训生,又往往不把那些“年高德劭”的前辈放在眼里,因而这些前辈也就对廖磊的干训政策极为不满。
一九三九年夏初成立的以所谓“年高德劭”的地主豪绅代表人物占主要成分的安徽省临时参议会,就不断有攻击廖磊滥用干训生的提案。干训班和干训生同学会也予以还击。在这种形势下,廖磊为了实现他的“新政”,自然要大力支持和保障他的“新人”了。所以廖磊的大批训练和极力支持干训生,不仅反映了新桂系对安徽地盘的巩固和扩大的迫切要求,而且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内部C.C.系和新桂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在新桂系扶植下安徽新旧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得最尖锐的,要算C.C.系和新桂系的斗争。
我记得一九三九年春天,以刘真如、方治为首的安徽C.C.系集团陆续从江西、湖南回到安徽以后、马上就对廖磊开火。在一次会议上,教育厅的一个C.C.系科长公开发表了反对“政教卫合一”的意见,廖磊当时就把这个科长扣押起来,激动了刘真如、方治的肝火,他们告到陈立夫和蒋介石的面前。蒋介石旋即来电对廖磊申斥。廖磊也发火了,在一次“国民月会”的扩大集会上,公开地说:“如果有人敢于反对我的方针(指“政教卫合一”),我就把他关起来,最多我不干省主席,但我的总司令什么人也搞不掉。”方治被吓倒了,偷偷地离开“立煌”,跑到重庆去向蒋介石申诉,不敢回来。廖磊却也因为遭到这些人的激烈反对,脑充血老病复发,终于不起。
干训班的干部,特别是政治干部,有一部分进步青年,其中还有少数共产党员(这时大别山的其它机构特别是动员委员会,也有一些共产党员)。新桂系的政治立场,是反共反人民的,廖磊为什么竟容许这种情况存在呢?我认为在那个时候,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抗日热潮达到了最高峰,廖磊受到了这种客观形势的影响,不能不作出团结御侮的姿态。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安徽已沦为敌后,地主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是亡命后方,就是投降了敌人,敢于深入到敌后工作的,只有真正抗日、不怕牺牲的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而廖磊当时口袋里没有自己的得力干部,权衡利害,不得不吸收他们参加工作,企图利用一时,为新桂系政权服务,以达到他扩大和巩固新桂系统治区域的目的。
由于他对革命进步力量的态度,只是从新桂系的利害和需要出发,他虽然没有公开地打击革命进步分子,但对革命力量的发展,对青年的进步要求和活动,暗中却严加防范和限制。有这样一件实情:一九三九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廖磊突然到干训班的大礼堂,召集广西学生军和干训班的一些工作人员训话,很严厉地对学生军说:“你们随我出来抗战,我就是你们的家长,你们不懂事,听到一点新闻,就乱跑乱活动,这样不成。以后一切事情都要随时向我报告……”。廖磊为什么突然来班训话?据说是因为两天前叶挺将军到“立煌”时,有些广西学生军曾去谒见,表示欢迎和敬意,使廖磊感到不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廖磊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真正态度了。
廖磊和李品仙虽然同属于新桂系,但他们一向成见很深,根源是白崇禧把李品仙的第七军军长换给廖磊干(李品仙并未当过第七军军长),结下了私怨。抗战前他们在广西时,就很少过往。李品仙对廖磊在安徽的做法也怀有成见。廖死后,李来皖,地方政权转移到李品仙派的手里,“一朝天子一朝臣”,干训生失去了支撑。最后结业的一批学员,李品仙不买帐,无法分配工作,只好由陈良佐以民政厅长的权力组成三个所谓基层行政实习队,分赴皖北、皖中、皖东一带实习。原在班工作的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在李品仙的迫害和打击下,纷纷离去,一部分参加了新四军。至此,干训班的命运也就随着廖磊的死而结束了。
一九四○年一月,李品仙就任省主席以后,政治上更加反动。在干部训练方面,他把干训班改为安徽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后改为安徽省训练团,以下简称训练团)(18),范围扩大了,除了干训班原设的各个组以外,增加了会计、军事等组。同时由于他兼任了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的主委,把党务干部训练也纳入该团范围之内,设立党务组。至于廖磊时期所培养的干训生,也分期分批地调来“加工回炉”,使他们改变为李派的忠实爪牙。(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