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唐宋诗里的立秋众生相:从孤独断肠到童趣跳珠,你属哪一种?
发布时间:2025-08-10 08:14 浏览量:1
立秋华原南馆别二客 中唐 · 武元衡
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雁两难留。
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武元衡此诗以"立秋"为背景,开篇即以"风入昭阳池馆秋"点明时令与地点,秋风萧瑟中昭阳池馆顿生凉意。"风入"二字动态十足,既写秋风穿堂入室之实景,又暗喻离愁悄然袭心。次句"片云孤雁两难留"以天象喻人情,飘散的云与孤飞的大雁,恰似即将分别的友人,而"两难留"三字道尽挽留无力的怅惘,云雁尚可同游片刻,人却不得不各奔前程。
后两句转写别后情景:"明朝独向青山郭","独向"二字孤绝,友人离去后诗人将独自面对青山城郭,空间陡然空阔,更显形单影只。"唯有蝉声催白头"为全诗警句,将无形的时间焦虑具象化为蝉鸣声声——夏日将尽的蝉噪本易引发韶华易逝之感,而"催白头"更以夸张手法直白道出岁月催人老的忧思。蝉声本是自然现象,诗人却赋予其催迫的力量,使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重叠,离别之痛与衰老之惧在此刻交织。
此诗短短四句,完成从实景到心境的层层深入。秋风、片云、孤雁等意象群构建出清冷孤寂的意境,而"难留""独向""催白头"等词语则直抒胸臆,将离愁与迟暮之感表现得含蓄而深刻。中唐诗人常于简淡处见深沉,武元衡此作正是如此,在秋日别离的寻常场景中,寄寓了对人生聚散与时间流逝的普遍性思考。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 · 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白居易此诗以"独行独语"开篇,两个"独"字叠用,如重锤击心,瞬间将读者拉入诗人孤独的精神世界。曲江头本是长安胜景,游人如织,而诗人却踽踽独行,自言自语,这种强烈的反差凸显出其内心的孤寂。"回马迟迟上乐游"进一步刻画诗人徘徊不忍离去的情态,"迟迟"二字生动传达出他对眼前秋景的复杂心绪——既有流连,更有难以言说的惆怅。
后两句"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是全诗情感的爆发点。诗人将"萧飒凉风"与"衰鬓"并置,让无情秋风与斑白鬓发形成残酷对照,秋风的凉意与人生的迟暮感在此刻相互渗透。"谁教计会一时秋"以反诘语气道出诗人对命运的质问——是谁安排了秋风与白发同时造访?这看似无理的嗔怪,实则蕴含着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深刻体悟。
此诗短短四句,完成从孤独场景到生命慨叹的升华。白居易将个人身世之感融入立秋时节的自然景象中,凉风不仅是季节转换的标志,更成为催人老去的象征;乐游原这个登高怀远的传统场所,在诗人笔下也成为观照生命局限的绝佳视角。诗人以平实语言道出深刻哲理——人生与自然一样,都逃不过时序更迭的规律,而这种认知带来的不是超脱,恰恰是对有限生命的更深切体认。
立秋 北宋 · 张耒
西风袅袅木飕飕,身在江湖北岸州。
自古楚人词最好,为君重赋竟陵秋。
张耒此诗以“西风袅袅木飕飕”开篇,仅七个字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立秋图景。“袅袅”形容西风轻柔却带着丝丝凉意,“飕飕”摹写秋风穿过树木的声音,听觉与触觉交织,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风渐起的清冷。诗人身处“江湖北岸州”,点明地理位置,为全诗奠定了地域基调,也暗示了不同地域的秋意有着独特韵味。
后两句“自古楚人词最好,为君重赋竟陵秋”由景入情,巧妙融入文学元素。“自古楚人词最好”,诗人由眼前的秋景联想到楚地文人墨客留下的诸多佳作,楚地文化底蕴深厚,诗词创作繁荣,自古以来便有众多描绘秋景的绝妙篇章。而“竟陵”是张耒当时所处之地,在古代属楚地范围。诗人表示要为友人“重赋竟陵秋”,既体现出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又有以诗笔记录当下竟陵秋意的创作冲动。
此诗短短四句,从对秋风秋景的细腻刻画,到地域文化的自然联想,再到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层层递进。张耒借立秋之景,将个人感受、地域特色与文学传统相融合,在展现秋意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文学创作的责任感,让读者在感受秋日氛围的同时,体会到诗歌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六月二十三日立秋 南宋 · 杨万里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风半点无。
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
杨万里这首立秋小诗以"暑中剩喜立秋初"开篇,一个"剩喜"道出了诗人对节气更替的微妙心情——虽仍身处酷暑,却为立秋的到来而欣喜。这种喜悦并非来自实际的凉爽,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期待与慰藉。"特地西风半点无"却笔锋一转,道出现实的残酷:立秋已至,却连一丝预告秋凉的西风都没有,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恰是夏末特有的感受。
后两句"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将视角从宏观节气转入微观生活。诗人从井中汲取新水("井花")来"浇睡眼",既写出了消暑的实际行动,又暗喻用清凉唤醒困倦的精神。"洒将荷叶看跳珠"更是神来之笔——将井水洒向荷叶,看水珠在荷叶上跳跃滚动,这一细节描写将夏末午后的闲适与童趣展现得淋漓尽致。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的景象("跳珠"),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捕捉,也是对生活情趣的珍视。
全诗四句,从节气心理写到实际感受,再转入生活细节,层层递进。杨万里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了立秋时节特有的矛盾心理——既盼秋凉又难舍夏日生机。诗人不写悲秋,不诉苦热,而是在暑气未消的立秋日里,发现并享受着生活中的小确幸。这种对日常生活诗意的发掘,正是"诚斋体"的典型特征,展现了诗人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乐趣的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