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退役后不准用军人候车区,少林寺不让游客避雨对否?
发布时间:2025-08-10 12:09 浏览量:1
近日,服役8年的退役军人张先生来到襄阳火车站,看到“军人候车区”空无一人,他掏出褪色的证件,问工作人员:“能进去歇个脚吗?”,对方眼皮都没抬:“这里只认现役军人,您的证件过期了。”
网上对于此事的评论中,分成了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
一是有人认为,既然候车室上标明是“军人”,指的就是现役军人;而退役军人显然不在此列——如果退役军人都算上的话,其人数之众可想而知,这显然就会影响到优惠现役军人之本意。
二是另有一些人认为,退役军人也曾是军人吧?那么,既然未具体标明“现役军人”,则何不惠及更多的军人——也包括退役军人呢?
关于此事,作为军人出身的通信专家、媒体人“奥卡姆剃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时常看到这样的报道,退役军人拿着优待证,要求进军人候车室、要求免费乘车、要求景区免费,并跟工作人员产生纠纷,同为退役军人我觉得很丢脸。
“‘军人’指的就是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并不是军人,并不享受军人优待政策”。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社会上的退役军人何止百万,如果都要求享受优待,那服务企业受得了吗?”
“当了两年兵,就想要一辈子的优待,丢人现眼”。
“我的退役战友们都是把优待证放在家中,作为曾服务祖国的一个纪念,即使有半价优待的地方也不使用……这个证是用来纪念的,退役金已经很高了,再用这个证心里不安”。
“我不反对退役军人用这个证享受优待,这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礼遇,但绝不要越级使用,这会丢退役军人的脸”。
……
像“奥卡姆剃刀”这样的退役军人,不仅认为拿着退役军人证要求各种优惠很丢脸,且他更有着如此的高风亮节——甚至是对于退役军人优惠范围内的内容,他都不要求享受,而是将退役军人证束之高阁。
“奥卡姆剃刀”的这种认知与行为,确实道德水准更高,当然值得人们因此高看一眼。
不过,如果用一己的想法,来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却就有点儿“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了吧?
特别是像国家给予退役军人享受的优惠范畴,符合条件者当然可以应享尽享,何必都像“奥卡姆剃刀”这样,让退役军人证也一起“退休”了呢?
毕竟,像“奥卡姆剃刀”这般经济条件、收入水平的退役军人,也仍是极少数而已;对于大多数退役军人来说,国家给予的一些优待政策,还是多多少少能惠及这些人的利益,给他们带来一些贴心的服务,更可能节省一些生活成本。
有人说,有了规则,就要严格执行,这话当然没有错。
不过,在民间,还有一句俗话叫:“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也说明在实际执行规则时,有时,也需因应环境的变化,可以灵活性地执行规则!
比如,如果是节假日或征兵时段,军人使用专门候车室较频繁,则当然可以只许现役军人使用。
可是,如果是在平时,很少有现役军人使用时,则不妨可以灵活运用候车室,让其发挥最大的边际效用,也因此可以服务更多部队出身的人们,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做法,无论是现役军人,还是退役军人,包括普通百姓,想来都会赞同这一做法,没人会有任何意见吧?
事实上,在现实中,有的地方已经如此灵活处理了:
像北京南站采取了“折中方案”:早上七点的客流高峰期,军人候车室的座位先让现役军人坐;下午客流较少时,则戴着"光荣之家"徽章的退役老兵,也允许蹭个座。
还曾有一位参战老兵,他在新疆服役十五年,其在回国时,列车长亲自将他让进军人候车室!
而像上海虹桥站的电子屏上,则直接把“军人专用”改成了“军人及退役军人休息区”。
当然,也仍有像西北某省车站的告示牌上,却仍如此写道:“现役军人凭证进入,退役军人止步”。
对此全国各地不同的对待和处置方式,其实,个人觉得还是应以“灵活、实用”的原则为上!
当现役军人有更多需要时,可以请退役军人多加谦让;而在平常空闲之时,则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可以让退役军人入座,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由此,还让人想到最近发生的另一件事:近日,河南又下大雨,在8月7日中午,最近本就裹入舆论风波的登封少林寺内,瞬间被狂风暴雨覆盖。
有游客反映,因暴雨来得急骤,他们想就近进入“立雪亭”殿内避雨,却遭到少林和尚的拒绝。
游客称:“身边有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也不让进,僧人却可以。”
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更是有些愤怒:“花了几百元门票进来,连一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
从游客发出的视频显示,在少林寺的立雪亭旁,有近50人挤在一个进深不足1米的屋檐下避雨。
而立雪亭内的僧人回应称,“游客想要进入避雨的是寺内文物场所,不让进入。”
一些游客因此吐槽道:“所谓‘慈悲为怀’,在这样的大暴雨期间,却没有感受到。”
……
确实,按照正常规定与规则,作为文物保护场所,僧人们坚守“闲人不得免进”,似乎还应赞扬有加吧?
但是,在遇到不可抗力和难以预知的困难情形时,我们是否仍要永远死抱着规则不放,而不能和不愿权衡孰大孰小?以及在特定的情形时何为上、何为大呢?
显然,此时游客的安危,明显更为重要,否则,何谈“以人为本”?何来“慈悲为怀”呢?
一时半会的临时避雨,真的就会造成文物的损害?真的会令文物形成不可逆的损毁吗?而相对于一时出现的不安全情况,难道不是更应对生命充满关爱和悲悯之心吗?
在一个规则意识尚嫌缺乏的社会里,我们强调和坚守规则确实没有错,有时还值得我们更多人的大力支持与坚决拱卫!
但是,这并非代表着永远都要死守规则,因此就可以毫无人情味,就可以充满着“理性的冰凉”,将他人的需求和利益置之度外,因此失去了人性的温度!
无论是“军人候车室事件”,还是“少林寺不让游客避雨事件”,都涉及到在特定情境之下——如资源闲置或极端天气里,人们对于规则执行尺度的如何把握问题。
这都是在拷问在具体执行规则时,如何还能同时具备同理心与情境判断力——显然,规则并非完全的冰冷物,加之温度会更暖人心,所以,执行规则需要有我们有更多智慧的考量。
所以,最高境界的规则执行,应是在维护规则严肃性的同时,还能展现出人性的尊重和人文的关怀。
而灵活性并非代表破坏规则,而是要让规则更高效、更温暖地服务于人。
这个世界真正不变之特征,其实就是“变化”本身——一切都在变化着,这甚至包括了貌似真理性的“规则”,我们也同样不必永远抱残守缺,而应以发展的目光灵活以待、变通处之。
特别是当我们的内心里,真正充满着人性的暖意、心灵的热度时,则规则就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冰封世界,而会成为融化一切的灿烂暖阳!【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