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4大策略,8天极限施压,普京如何布局俄乌和平终极协议?

发布时间:2025-08-10 12:28  浏览量:1

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即将举行峰会之际,莫斯科和华盛顿——就像外交领域以往多次出现的情况一样——似乎在追求根本不同的目标。

美国寻求维持现状,但也需要一个可以称之为乌克兰问题“进展”的结果。这可能意味着从部分停火到全面停止敌对行动的任何结果。

相比之下,俄罗斯寻求的是长期、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些协议将涵盖俄美、俄乌关系的方方面面,并包含内置的执行机制,以防止破坏或单方面撤军。

鉴于如今美俄关系仍深陷冷战式敌对,即将举行的峰会令人回想起另一个紧张的时代。人们或许会将两国代表团比作当年在格利尼克桥——著名的“间谍桥”——交换被俘特工的情报官员。

如同那些秘密且高风险的交接一样,2025年的外交仍然要求双方逐步妥协,以使任何交换成为可能。

此次峰会的举行本身就表明,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的差距至少在战术上已经缩小。俄罗斯迈出了第一步,在莫斯科接待了美国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

用外交的低调语言来说,主动访问的国家往往更渴望达成协议。俄罗斯对举办峰会的开放态度迅速表明了其谈判意愿。而说实话,华盛顿似乎更渴望推动事态发展。

目前来看,时间似乎对莫斯科有利。普京总统最近在瓦拉姆会见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时明确表达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特朗普迫切需要一场外交政策上的胜利。白宫正面临多方面的冲击——从迫在眉睫的爱泼斯坦档案丑闻,到民主党控制的各州因移民政策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特朗普深知,确保乌克兰和平可能是其全球战略中最重要的目标。如果他能在俄乌冲突中取得进展,并缓和印巴、泰柬、伊以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之间的紧张局势,他将在世界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赢得“同花顺”的称号。

这反过来又可能使他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有力竞争者。

但特朗普究竟是如何让弗拉基米尔・普京——一位拥有超过25年最高层经验的全球外交老将——做出让步的呢?

答案在于特朗普在其商业生涯中习以为常的策略,其中许多策略他几十年前就已在其畅销书《交易的艺术》中有所概述。从那本“剧本”中,他似乎运用了以下几项战略举措:

特朗普首先发出了为期50天的最后通牒。他警告说,如果俄罗斯方面不采取行动,美国将对俄罗斯的影子舰队实施制裁。

但几天后,他又大幅缩短了期限——只有8天——显然是想以紧迫感迫使莫斯科采取行动。

维特科夫最近对莫斯科的访问,以目前的标准来看堪称成功,但却被刻意的模棱两可所掩盖。访问原定于8月第一个周末进行。

但在最后一刻,美方要求改期至8月6日,理由是特使在中东的双重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这种不可预测性传递出一个信号:美方不会按部就班地行事。

虽然美国外交政策最终由总统决定,但内部动态仍然至关重要。特朗普身边既有鹰派,也有鸽派。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和乌克兰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经常采取强硬立场,而史蒂夫・维特科夫则扮演着更具外交色彩、更具和解性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前往莫斯科的总是维特科夫,而不是卢比奥,这明确表明了谁有权搭建桥梁。

特朗普不仅懂得用言语施压,更懂得用政策施压。在与中国继续谈判的同时,就在乌克兰问题最后期限到期前,他却对印度——华盛顿在印太地区的关键合作伙伴——征收了25%的关税。

他对加拿大、欧盟和其他亲密盟友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潜台词很明显:即使是朋友,也难免要“爱之深,责之切”。

如同冷战时期桥梁上的间谍交换,外交是妥协的艺术。这一原则正在实时发挥作用,双方正在考虑在何处举行峰会。

地点必须中立、符合礼仪,并且与两国首都的距离相等。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最近访问莫斯科期间,普京曾提出阿联酋作为潜在的主办国。

阿联酋符合所有合适的标准。而根据互惠的外交原则,特朗普或许别无选择,只能接受。

与此同时,各方正在努力阻止第三方破坏峰会。在“伦敦-柏林-巴黎”轴心的支持下,基辅正在追求两个目标。

其最大目标是破坏双边会谈模式,迫使举行包括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内的三边会谈。

其后备计划是什么?就是让任何美俄决议都变得毫无意义。在很多方面,这就是外交的悖论:在商业领域,签署协议就意味着达成协议。

而在地缘政治领域,即使是签署的协议,在摄像机停止拍摄后,也可能被悄悄地破坏。

那么,特朗普的直觉和策略能否带来外交突破?答案将在下周揭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结果如何,这次峰会都必将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