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斤 37 元!从全民搪瓷缸到年吃 1 公斤,猪油在中国跌下神坛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5-08-10 17:00 浏览量:1
2013 年《厨房争霸》里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食物交换环节,法国厨师拿走了中国厨师的食用油,可烹饪时中国厨师竟 “变” 出一盆油。
法国厨师认定这是作弊,真相却很简单 —— 那是中国厨师用猪肥肉炼出的猪油。
这一幕背后,藏着中外对猪油的认知鸿沟:老外不了解猪油,更不懂中国厨师的智慧,就像后来还有人拿走打蛋器,中国厨师照样能用筷子做出佳肴。
在国外,猪油是稀罕物,很少有人吃,更别说自己炼油了。但在中国,猪油曾是厨房的 “顶流”。几乎家家都有个全国同款的搪瓷缸,掀开盖子,里面是白花花的猪油。
小时候,长辈总会在赶集时买回厚厚的猪板油,洗净切碎后加水慢慢熬,直到板油变成焦黄的油渣,炼出清澈的油脂。
油渣撒点椒盐或辣椒,是能让人舔手指的零食;用猪油炒素菜,自带一股肉香,那滋味能记一辈子。
可如今,吃猪油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报告显示,中国人均消耗猪油已低于一公斤。这让人好奇:猪油是怎么在中国流行起来的?为啥老外大多不吃?又为何中国人吃猪油的也少了?
回溯历史,中国人吃猪油的日子长得很。早在周朝,《周礼》里就把猪油称为 “膏”,《礼记》中记载的 “淳熬”,其实就是猪油渣拌饭。可见几千年前,老祖宗就发现了猪油的美味。
而近代猪油的走红,更多和物资匮乏有关。以前米面粮油都要凭票买,还限量。纪录片《国家记忆》里说,1964 到 1965 年间,上海市民每月的食用油配额只有半斤;1965 年安徽霞市居民每月 5 两,县城居民才4 两。
《北京档案史料》里也提到,那会儿口粮标准低,副食品缺,甚至出现过贪污、偷盗、倒卖粮票的事。
一个月就那么点油,日常饭菜寡淡得没油水,猪油就成了重要的替代品 —— 肥肉熬成油,炒菜自带肉香,剩下的油渣拌饭,香得能让人多吃两碗。
蔡澜先生就特别爱这口,一碗白饭淋上猪油,加勺豉油,在他眼里就是天下美味,还被列进了 “死前必食” 清单。
在那个年代,猪油不只是稀缺的荤食替代品,更是很多人童年里最顶级的味道。
可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厨房,猪油却没什么地位。为啥老外不爱吃?原因挺多。
首先可能是口味不合。有博主在英国买猪油烹煮,总觉得有腥臭味,评论区有人说,这是因为国外的猪没阉割,肉骚,熬出的油也臭。
公猪体内有高浓度的雄烯酮和粪臭素,前者有尿味,后者像大便味,多堆积在脂肪和肠道里,没阉割的猪熬出的油确实可能腥臊。
不过国外也不是都不阉割:美国几乎 100% 的公猪出生几天就会被阉割;欧洲复杂点,动保人士抗议阉割不人道,爱尔兰、英国会在公猪 5 到 7 个月未成年时宰杀,有的国家要求麻醉后阉割,还有的靠疫苗抑制激素,但得注射 3 到 5 次,又费钱又费力。
其实只要饲养和屠宰得当,国外猪油味道和国内差不太多,所以更核心的原因是饮食文化差异。
美国吃得最多的是大豆油和黄油,大豆和牛奶是美国的优势产业,大豆油用于烹炸、零食加工,黄油多用于西式快餐,比如汉堡里夹黄油、煎牛排用黄油封边。
欧洲则偏爱橄榄油、菜籽油这些味道清淡的油脂,不太能接受猪油的味。
另外,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明确禁止吃猪肉及副产品,包括猪油,这也增加了猪油在国外的推广难度。
还有健康担忧,猪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 40%,过量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比如中风、高血压、冠心病。
欧盟食品安全局建议饱和脂肪摄入越低越好,美国心脏协会也推荐多吃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这让猪油在西方更边缘化。
再加上 1906 年小说《屠场》的影响,书里写芝加哥肉类加工业乱象,比如用腐肉做香肠、工人掉进油脂槽被加工成猪油,虽然很多情节是虚构的,但让民众觉得猪油 “肮脏”。
1907 年有公司推出氢化棉籽油起酥油 Crispco,营销时主打 “比猪油更健康清洁”,直接抢占了市场。饮食文化、健康担忧、替代品崛起,这几点堵死了猪油在欧美的路。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猪油消费量也在减少。2021 年的调研报告显示,人均年消费已不足一公斤。吃了上千年的猪油,为啥十几年就 “跌下神坛”?
最核心的是性价比低。电商平台上一款 400 克的食用黑猪油卖 30 元,算下来一斤要 37.5 元;而 4 升装的大豆油才 37.7 元,按密度换算约 7.3 斤,一斤才 5.2 元,价格差了 7 倍,猪油根本比不过。
市面上的调和油主要成分也是大豆油,加些花生油、芝麻油调味,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效率,是文火慢熬的猪油没法比的。
健康观念的变化也很关键,“少油少盐,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的说法深入人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饱和脂肪供能比要控制在 10% 以下,而两勺猪油就快超标了。
还有城市化和快节奏生活,年轻人大多没时间做饭,熬猪油又耗时间,现成的猪油选择少还贵,自然吃得少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油罐子。物质匮乏的年代,猪油是难得的荤香,是撑起一家饭菜香气的底料。
如今它淡出厨房,不是因为不香了,而是我们有了更多选择,也更懂轻油少盐的健康。
它不再是刚需,却依然藏在年夜饭的回锅肉里,藏在老式蛋炒饭里,藏在无数人的童年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