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的闪存诞生!75岁华人科学家创奇迹,擦写10亿次不是梦!
发布时间:2025-08-10 21:45 浏览量:1
“长生不老”的闪存诞生!75岁华人科学家创奇迹,擦写10亿次不是梦!
朋友们,你的手机、电脑、U盘、甚至智能手表,里面都藏着一个关键的小东西——闪存。它负责记住你拍的照片、存的文档、下载的电影,即使关机断电也不会忘记(所以叫“非易失性”)。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东西用久了会变慢、甚至损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里面的闪存芯片“累坏了”,它的“寿命”到了!
传统闪存有个大难题:它像一个小仓库,通过电子进进出出(擦写)来记录数据。但每进出一次,仓库的“墙壁”(材料结构)就会被撞歪一点点。日积月累,大概擦写个一万次左右,“墙壁”就歪得没法用了,数据就可能出错或丢失,这就是闪存的“寿命终点”。想想看,我们现在每天产生多少数据?对存储的要求多高?闪存的“短命”成了大瓶颈。
然而,这个困扰世界几十年的难题,被我们一位75岁的华人物理学家——卢志远院士,带领团队彻底突破了!他创造了一种真正“长生不老”的闪存技术,擦写次数竟然突破了惊人的10亿次大关!未来甚至可能“永不磨损”!
卢院士的妙招:给闪存“做个热敷”!
卢院士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思路极其巧妙,充满了智慧。
想象一下,闪存里那些被电子反复“撞击”而“歪七扭八”的原子,就像被弄皱的布料。卢院士团队发现了一个神奇的规律:当闪存被擦写了大约5000次左右(远未到传统寿命极限),此时如果给它一点点“加热”,就像给皱了的布料“熨烫”一下,那些被撞歪的原子就能神奇地“归位”,重新排列整齐,恢复如新!
这个“热修复”过程,仿佛给闪存打了一剂“回春针”。卢院士团队将这项技术融入到新一代闪存设计中。实验结果显示,采用了这种自愈技术的闪存,其擦写次数直接从传统的一万次左右,飞跃到一亿次、十亿次,甚至更高!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实验中,他们还没有发现这种闪存的明确寿命极限!难怪这项技术被称为“永远的闪存”,实现了真正的“长生不老”!
不仅仅是“长寿”,更是“海量”!
卢院士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还在如何让小小芯片存储海量数据(即提高“容量密度”)上做出了革命性突破。
* 工艺微缩: 继续遵循摩尔定律,让单个存储单元越来越小。
* 3D堆叠: 像盖高楼一样,在垂直方向上层层堆叠存储单元,而不是只在平面上缩小。卢院士自豪地说:“现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就能存下1000亿比特(1兆比特) 的数据!”这已经是天文数字般的存储量。更厉害的是,卢院士预测,通过持续优化,未来容量密度还能再提升100倍!这意味着我们的电子设备将能装下更多珍贵的记忆和海量的信息。
不仅是技术天才,更是系统大师
卢院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深厚的科学功底,更在于他“系统思维”的智慧。他深知,闪存只是电子设备中的一个零件,必须为整个系统服务。
他分享了一个关键决策:传统闪存设计为了追求理论上的高速,用了多个通道平行输出数据,需要很多连接线路(“脚”)。但卢院士和团队从整个系统成本出发,发现多通道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反而增加了系统布线的复杂度和成本。他们大胆决定,将输出通道大幅减少。 虽然单个器件的理论速度看似降低了,但整个系统的成本、复杂度和可靠性却得到了巨大提升!这就是顶尖科学家的战略眼光——不为局部最优,只为全局胜利。
七旬长者,科研不老松!
今年75岁的卢志远院士,依然保持着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当被问到秘诀时,他谦逊而真诚地说:“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我的娱乐就是不断吸收知识,在我所在的行业里动脑筋。” 这份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令人动容!
卢院士出生于广州,在台湾完成大学学业后,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那里严谨的科研氛围培养了他既重视基础原理(“know why”)又注重实践方法(“know how”)的宝贵特质。1980年代末,面对集成电路发展的“一微米障碍”,他毅然受邀回到中国台湾,主持关键技术攻关,成功突破壁垒,为后续芯片向纳米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功臣之一。
此后,他参与创立公司,长期领导研发,发表论文超过600篇,拥有160多项国际专利。他数十年如一日深耕在半导体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这样的长期坚守和不懈探索,才最终孕育出这项改变世界的“长生不老”闪存技术!
民族自豪!未来可期!
卢志远院士荣获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这是国际科学界对他杰出成就的崇高认可!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全球华人科学家智慧与贡献的闪耀证明!
卢院士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他指出,未来十到二十年,半导体领域的突破将集中在“存算一体”(让存储器直接参与计算,效率更高更省电)和“3D堆叠”(突破平面制造极限)等方向。他更欣慰地看到:“二十余年来,中国在科研教育领域投入巨资,培育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正处于三四十岁的科研高产期,国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所以我觉得前途光明,竞争力强劲。”
卢志远院士的故事,是一位华人科学家胸怀家国、毕生求索、勇攀高峰的壮丽诗篇。他发明的“长生不老”闪存,将深刻影响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及我们每个人的数字生活。让我们向卢志远院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向所有默默耕耘、推动科技进步的中国科学家们致敬!正是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华民族科技强国的坚实根基,照亮了我们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