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秋,秋风凉

发布时间:2025-08-06 14:30  浏览量:2

忽而被一片落叶撞醒,原来立秋已经站在肩头。

这才惊觉,夏日的明媚原是这样悠长:蝉鸣从浓绿里漫出来,阳光在冰镇汽水的气泡上打滚,连暴雨过后的彩虹,都像谁把颜料泼在了天边。

这秋光呀,就是一本账册,一半记着沉甸甸的收获,一半写着轻悠悠地告别。

风来了消息,且道,秋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暑去凉来,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古人云: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由夏而秋,暑热渐退,天上的云从夏时的积雨云摇身一变成天高云淡的卷云,树叶要开始摇摇欲坠了。梧桐树逢立秋而落,人们便知秋天来了。

相传宋时,在立秋这天,太史官一早便守在宫殿之外,但等院子里的梧桐树叶落,便会立即高喊:“秋来了!”一人接着一人传报,“秋来了”便由宫门传至天下。

正是,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万物积蓄了春与夏,在秋的季节里,开始掀起层层浪,闪烁着耀眼的黄,明媚的红。一季硕果,终于丰收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春华秋实,但愿丰盈如常。硕果之后,并不是终结,是下一季的蓄藏,来年的灿烂,等着我们去创造。

总想奔向原野,去看看醉美的秋天盛景。把大地染红的高粱,洒满田野的金黄色谷子,雪白的棉花汇成白色的海洋。听蛐蛐拉着“小提琴”,蚱蜢“叮咚响”,还有山泉水奏着悠扬的歌,茫茫草原吹着轻快地风。然后不疾不徐弯腰拾起落叶,潜藏在书页里。

内心有光的人,总能在四季时光里找到诗意。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