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主题阅读必刷题:凡人小事(真题解析版)2

发布时间:2025-08-11 07:01  浏览量:1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水果的老人

①小区墙外的地摊区有一位卖水果的老人,看上去七十多岁,个子不高,稍有些驼背,皮肤呈黑褐色,在摊主们中很显眼。老人不大说话,每天只是守在摊前,瞪着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注视着过往的行人。

②我第一次与老人打交道是买他的桃子,见摊前有微信支付码,问他现金付款还是微信支付,他幽幽地嘿笑着说: “有现金还是现金吧,微信支付怕到不了我手里,微信码是儿子手机的。”付完款后,他还欠我九分钱,因无法找零,要多给一个桃子,我说算了,那几分钱不要了。没想到,老人很是感动地说: “我这还是第一回刮着别人的。”(A)说这话时,他眼神里带着歉意,嘴里有点结巴,几根“山羊胡”也微微地抖动了起来。

③一回生,二回熟,在以后的时间里,又买了老人几次水果,每次的秤都是高高的。或许是我常买老人的东西起了带动作用,摊前的人多了起来。老人诚实守信,逐渐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④经交谈,得知了老人的基本情况。他老家在城南山区的一个村庄,儿子已结婚,住在城里,老夫妻两人看大了孙子,不愿在城里居住,喜欢乡下的空气,觉得住老屋舒服,住回了老家。老人不愿意伸手向孩子要钱,和老伴在原庄稼地里栽了各种果木,果熟时每天到城里卖点,生活还算过得去。

⑤一天下午下班后,飘起了小雨,我匆匆回家,走到小区墙外,摊主们大都收摊,忽听卖水果的老人向我打招呼,我上前问明了缘由。原来,老人从苹果园地里挖了荠菜,一直在等着我捎回家。我再三婉拒,老人不肯,只好收下。拿着荠菜,看着雨中的老人,我鼻子有点发酸。

⑥有一件事情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对不起老人,那些细节仍然记忆犹新。

⑦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去买老人的水果。看到刚摘下的新鲜杏子,我连价格也没问,对老人说: “买两斤吧,您这么大年纪了,卖点东西不容易,也不和您讲价了。”“咱都是老熟人了,我知道你是实在人,实在人好啊,有好报!”老人乐呵呵地夸了我一句。

⑧我蹲下身,装了一袋递给老人,老人称重后,我随意地问了句: “杏子酸不酸?”老人说: “你尝尝吧。”我顺手从袋里拿起一个杏子用手擦了擦,刚要往嘴里放,手机响了。站起身,接完电话,准备付钱,又不经意地问了句: “够秤吗?” “秤都高高的,我老头子从不哄人,不信再称,你看看秤。”老人不假思索地说。我说不用称了,(B)老人执意地拿起那杆老秤,用秤钩挂起杏袋,眼睛凑近秤杆,称了起来。

⑨“不对啊,明明刚才秤高高的,怎么不够秤了?”老人一脸疑问。我也看见秤杆低向了秤砣一边,急忙打圆场地说: “没什么,可能是您眼花了。刚才没看准。”此时,老人好像想起了什么,打量了一下我,欲言又止,自言自语说了一句: “人不管干什么事儿,先要把心放正啊,心放正了,什么事也好说!”

⑩我听着老人的话,嘴上说没什么,心里却犯了嘀咕:难道真的是“无商不奸”吗?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杀熟”呢?随之,脑海里涌现出一些听闻的卖东西的人嘴上说着漂亮话却缺斤短两不讲诚信的事儿。霎时,感觉老人眼睛里慈祥的光亮变得深不可测起来。正胡思乱想着,老人从杏堆中拿了两个杏子放进袋里,带着肯定的语气说: “这回保准够秤了。”

⑪回家的路上,我仍然有些疑惑,思索着发生的一切。回到家,从裤子布兜里拿手机时,里面竟有一个杏子!猛然间想起,买杏时,我从塑料袋里拿了一个杏子,还没顾上尝,来了电话,这杏子一定是接电话时无意间顺手装进了布兜。这些,我当时没有了印象。想想老人称完杏时欲言又止的神情,我明白了,有些自责;想想老人最后说的那句话,我忐忑的心又平实了许多。

⑫日复一日,这件尴尬的事情也就过去了。最近一段时间,没见到老人出摊,我心里时常想起他。听邻居说老人生病了……

1.请概述“我”买老人杏子时的波折,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部分。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A说这话时,他眼神里带着歉意,嘴里有点结巴,几根“山羊胡”也微地抖动了起来。

B老人执意地拿起那杆老秤,用秤钩挂起杏袋,眼睛凑近杆,称了起来。

方法提示句子赏析(1)赏析描写方法A句(2)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B句

3.第⑨段中老人自言自语的这句话:“人不管干什么事儿,先要把心放正啊,心放正了,什么事也好说!”是对谁说的呢?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在学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老师将《卖水果的老人》这篇文章作为单元补充阅读。请你结合单元提示和目录谈谈老师这样做的理由。

单元提示单元目录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10.《阿长与》

11.《老王》

12.《台阶》

13.《卖油翁》

【答案】5.详写的是老人误会“我”接打电话时无意识地把一个杏装进口袋是为了贪便宜,并教育“我”做人要把心放正。 6.A使用神态描写和比拟的手法,表现了老人因感激而激动地心情。

B“拿起”、“挂”、“凑”、“称”,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老人因差“我”称时的怀疑的心理,表现了老人正直、善良的美好品质。 7.“我”。因为“我”在买杏时,接电话无意识地装进口袋一个杏,使得老人给称的杏不够分量,被老人误会“我”贪小便宜,所以跟“我”说了这句话,教育“我”。这句话体现了老人正直、善良的美好品质,也让每个人都能保持这份美好。 8.都是围绕平凡人物的精神来写的,小人物,大思想,所以放到此处合适。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⑥段“有一件事情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对不起老人,那些细节仍然记忆犹新”一句,表明是作者重点叙述的。第⑪段“回到家,从裤子布兜里拿手机时,里面竟有一个杏子!猛然间想起,买杏时,我从塑料袋里拿了一个杏子,还没顾上尝,来了电话,这杏子一定是接电话时无意间顺手装进了布兜。这些,我当时没有了印象。想想老人称完杏时欲言又止的神情,我明白了,有些自责; 想想老人最后说的那句话,我忐忑的心又平实了许”这几句交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也交代了老人对“我”说的话的起因。据此可知:文章详写了“我”买老人的杏子时,无意间将杏子装进布兜导致不够称,老人发现后委婉暗示自己心正无欺,“我”对老人产生了猜忌,后又消解误会,因为这件事作者心怀愧疚,印象深刻,通过这件事更能突出老人经商诚信,为人实在,丰富了人物形象。

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A句,从描写角度进行分析。结合“说这话时,他眼神里带着歉意,嘴里有点结巴,几根‘山羊胡’也微微地抖动了起来”中“眼神里带着歉意,嘴里有点结巴”“‘山羊胡’也微微地抖动”可知,本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山羊胡”是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老人因“我”(陌生人)让了九分钱的好心而感动,突出了老人的善良、老实与本分的性格特点。

B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执意:坚持自己的见解、主张。凑近:靠近。结合“老人执意地拿起那杆老秤,用秤钩挂起杏袋,眼睛凑近杆,称了起来”的内容可知,“执意地”写出了老人对自己称重的自信与执着,“凑近”体现了老人称重的仔细与慎重。“拿起”“挂起”“凑”“称”等动词,写出老人对自己的秤称不准的怀疑。结合“‘秤都高高的,我老头子从不哄人,不信再称,称你看看。’老人不假思索地说”的内容可知,突出了老人倔强正直、坚守诚信的性格特点。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结合第⑨段中“‘不对啊,明明刚才秤高高的,怎么不够秤了?’老人一脸疑问。我也看见秤杆低向了秤砣一边,急忙打圆场地说:‘没什么,可能是您眼花了,刚才没看准。’此时,老人好像想起了什么,打量了一下我,欲言又止,自言自语说了一句:‘人不管干什么事儿,先要把心放正啊,心放正了,什么事也好说’”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是对“我”说的,“打量了一下我,欲言又止”可知,当老人发现是因“我”忙接电话而无意间把塑料袋里的一个杏放进布兜,导致称重不够时,他用这句话向“我”暗示人应该先正己心,不要随便怀疑、错怪别人。是对“我”这种怀疑的委婉批评,对自己一贯坚持诚信经营原则的再次强调。“自言自语”说明老人自知没有做亏心事,无愧于心,坦然面对,这正是老人诚信经营,不计得失、正直善良的写照。

8.本题考查阅读拓展。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老师将《卖水果的老人》作为单元补充阅读的理由如下:

主题契合:本单元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展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本文中的卖水果老人是平凡的小人物,他诚实守信,有着优秀的品格,与单元主题相符。

人物特点相似:单元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老王》中的老王、《台阶》中的父亲、《卖油翁》中的卖油翁等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都有其独特的品质。本文中的卖水果老人也不例外,他虽然普通,但坚守诚信,和单元中的人物一样,虽然平凡却有着闪光点。单元提示强调了小人物虽平凡但有优秀品格,本文通过卖水果老人这一人物形象,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主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人物,发现他们身上的美,与单元教学目标一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驾考的日子

朱宜尧

①老黄从侄女婿那里得知,残疾人驾考条件放宽,手部即使有残疾,符合一定条件也可以考驾照了。年近六十了,但年少时的执念在老黄心中燃起来。他决定报名参加考试,怎么也得试一试。

②老黄是我的一个亲戚,出生在黑龙江佳木斯的苏木河农场,二十岁时出来跟三叔四叔学了木匠。一次事故,他手上落下了残疾。此后,老黄便开始种大棚。一个大棚足足一亩地,总共六个大棚,他一种就是多半辈子。

③老黄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伴。老伴立马板着脸反对:“这么大年纪了,大孙儿都上小学二年级了,你还学开车?”跟他八十三岁的老父亲一说,老父亲也反对。但知子莫若父,父亲知道老黄从小就喜欢车,话语间少了一些强硬:“都啥年纪了,还不死心。”不过,老黄的两个孩子倒是很支持,不仅帮他报名、安排体检,还帮他在手机里下载了考试题目。

④听大嫂说,从没见老黄如此认真地学习过,反复背诵,把不会的题重新抄在本子上。直到最后连续几次测试都能达到九十分以上,他心里才有了底。

⑤考笔试的头一天晚上,正是腊月二十八。家人都睡觉了,在热乎乎的炕头上,老伴忽然嘟囔了一句:“听说考试不用笔了,用鼠标。”老黄一听,忽然也想起来了。手机他还会摆弄,鼠标却是摸也没摸过。老黄,冒出一身冷汗。老伴说:“要不明天一大早,去找小生子。他会摆弄电脑,让他教教你。”

⑥这一夜,老黄有了心事,怎么也睡不实。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他早早敲开了小生子家的门,把人家吓了一跳。小生子倒是耐心,反反复复教了几遍,老黄这才知道左右键、中间拨轮是啥。他的心放到了肚子里,连早饭都没吃,就直接坐上村里最早一趟车去了城里。

⑦然而,事与愿违。本来就不会使鼠标,考试用的鼠标还是无线鼠标,还闪闪发光,老黄一紧张就不知咋用了。他手心不停地冒汗,擦了又擦,索性把羽绒服脱了。想着还有四道题就可以交卷了,忽然又找不到鼠标符号了,这下真急坏了老黄。他起身找来考官,发现死机了,怎么弄也没法子。后来考官给出的建议是重新考试。

⑧老黄终于喘了口气,重新考就重新考。第二次,鼠标稍微使得麻利些。又过了一个小时,考试终于结束了,老黄顺顺利利地提交了试卷,最终得分九十八!他对这个成绩相当满意。几位考官也对老黄佩服不已:“大叔,你可真厉害!我就没见过不会用鼠标,还这么大岁数一把考过的!”

⑨练习科目二时,老黄是起早贪黑。从村里到城里,每天往返,连续练习了十几天。他本来就没接触过车,而且年近花甲,所以操纵起手动挡的车总是熄火。科目二考试当天,考场人头攒动,没考的人都聚在一起闲聊。有人说自己考了三次都没过,老黄心里直突突,心想自己要是也这样,还不得考到猴年马月呀?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隐隐有些害怕。但是转念一想,来都来了,紧张个啥?

⑩终于轮到老黄考了。他上车时还很紧张,坐在轿车里,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然后踩刹车,点火,踩离合,挂挡,松手刹,稳稳地开动了汽车。他完全忘了紧张,一路根据考官的指示,上坡,下坡,转弯,停车,一遍就通过了考试。下车时,老黄和考官都不敢相信。

⑪历时五十一天,四门科目均一次通过,老黄成功拿到驾照!种了一辈子地的老黄,枣红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说,大儿子的轿车闲置在家,如今有证了,农闲时他要从万兴村开车回苏木河农场,接上老父亲,兜兜风,还要在霓虹灯闪烁的城里转上几圈,看看城市的风景。他还说,自己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国家放宽了部分残疾人考驾照的限制,他的大棚也改建了,现在能开进车去。本来想着花甲之年也该退休了,现在,他突然改变了想法,趁身体好,再干几年,把油钱赚足了,腰包鼓了,到时就拉着老伴满世界跑。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15日第20版)

1.老黄最后成功拿到了驾照,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家人都睡觉了,在热乎乎的炕头上,老伴忽然嘟囔了一句:“听说考试不用笔了,用鼠标。”(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他上车时还很紧张,坐在轿车里,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然后踩刹车,点火,踩离合,挂挡,松手刹,稳稳地开动了汽车。(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结合文章,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4.根据下面图片中单元导语,你认为《驾考的日子》这篇文章能否编选进这一单元,请从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的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答案】1.①老黄年纪大,学习难度大,而且手部有残疾。②考试方式改变,老黄不懂使用鼠标、不会操作电脑。③考试过程中电脑死机。④他人失败的经历,使老黄感到紧张和害怕,甚至想放弃。 2.①嘟囔是小声自言自语,对“老伴”的语言描写,表达了她对驾考方式改变的意外,对老黄能否适应新考试形式的担忧以及对他的关心。。

②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老黄上车前的紧张情绪和上车后操作的专注与考试的决心。 3.第2段运用插叙,补充老黄的职业背景、个人经历和对驾驶的执着,解释他决定考驾照的原因,丰富了老黄的人物形象。为下文老黄考驾照时的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做铺垫。 4.我认为文章可以入选本单元,文章通过叙述老黄年近六十决定考驾照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人不因年龄和身体条件限制,勇于挑战自我、坚持不懈地追求内心渴望的生活。老黄的形象是一个平凡而励志的普通人,他的精神风貌激励人们相信无论年龄多大,只要有梦想,都有追求和实现的可能性。与本单元“小人物身上却闪现着优秀品格光辉”的主题相契合。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①根据第②段“老黄是我的一个亲戚……一次事故,他手上落下了残疾”,第③段“老黄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伴。……这么大年纪了……”可知,考驾照的最大困难就是:老黄年纪大,手部有残疾,驾照考试的学习难度大。

②根据第⑤段“考笔试的头一天晚上,……听说考试不用笔了,用鼠标……鼠标却是摸也没摸过。老黄,冒出一身冷汗”可知,老伴提醒他,考试方式改变,现在都用鼠标,而老黄不懂使用鼠标、不会操作电脑。

③根据第⑦段“然而,事与愿违。本来就不会使鼠标,考试用的鼠标还是无线鼠标,还闪闪发光,老黄一紧张就不知咋用了。……忽然又找不到鼠标符号了,这下真急坏了老黄。他起身找来考官,发现死机了,怎么弄也没法子”可知,老黄在考试中,本来就因为鼠标而紧张,结果又出现了电脑死机的情况。

④根据第⑨段“有人说自己考了三次都没过,老黄心里直突突,心想自己要是也这样,还不得考到猴年马月呀?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隐隐有些害怕”可知,考科目二时,听到别人说考试失败的经历,老黄感到紧张和害怕,甚至想放弃。

2.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①“嘟囔”一词的意思是:小声自言自语。这个词是对“老伴”的语言描写,老伴对老黄学车有担忧和不满,但又不愿直接表达出来,听说驾考方式改变,她有些替老黄担心,怕他不能适应新的考试形式而善意的提醒。这提醒中既有对老黄能否适应新考试形式的担忧,也有对老黄的关心。

②句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踩、点、踩挂、松、开动”等,属于动作描写,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老黄在考试时心情很紧张,所以每一个动作都做得非常认真、细致,操作的时候专心致志,从中也可以看出老黄的操作有条不紊,技术很熟悉,可见他考驾照的决心很大。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根据第②段“老黄是我的一个亲戚,出生在黑龙江佳木斯的苏木河农场,二十岁时出来跟三叔四叔学了木匠。一次事故,他手上落下了残疾。此后,老黄便开始种大棚。一个大棚足足一亩地,总共六个大棚,他一种就是多半辈子”可知,这段交代老黄的职业和个人经历,他是一个农民,他的职业并不需要驾照,但他仍然不顾老伴的反对,执意要去考驾照,可见他对于驾驶的执着;他手上有残疾,这也是他一直没有考驾照的原因。第②段是补充交代老黄背景和经历,在文中属于插叙,即使去掉,也不影响中心故事的展开。文中插入第②段的内容,丰富了老黄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老黄执着顽强的、不怕困难的一面;同时也为下文老黄考驾照时排除一切困难、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根据单元导语可知,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根据“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可知,老黄符合这个特征。根据第②段“老黄是我的一个亲戚,出生在黑龙江佳木斯的苏木河农场,二十岁时出来跟三叔四叔学了木匠。一次事故,他手上落下了残疾。此后,老黄便开始种大棚。一个大棚足足一亩地,总共六个大棚,他一种就是多半辈子”可知,老黄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一个农民。虽然年纪大,手上有残疾,学东西慢,但是老黄并没有安于现状,有了学驾驶的想法,就不顾一切地去努力,去追逐梦想。根据第④段“听大嫂说,从没见老黄如此认真地学习过,反复背诵,把不会的题重新抄在本子上。直到最后连续几次测试都能达到九十分以上,他心里才有了底”可知,老黄为梦想不断地去努力。根据第⑪段“历时五十一天,四门科目均一次通过,老黄成功拿到驾照……”可知,老黄敢于追求梦想、挑战自我,并且在克服重重的困难之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身上体现了坚持不懈、勇于挑战自我的优秀品质,符合单元导语中“小人物”闪现优秀品格的要求。

示例:《驾考的日子》可以编选进这一单元。文章通过老黄的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展现了平凡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追求梦想,活得精彩。这个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老黄的形象和故事符合单元导语中对“小人物”的描述,与本单元“小人物身上却闪现着优秀品格光辉”的主题相契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妈是个菜贩子

邹华卫

①许朵的叛逆,是从厌烦“菜贩子老妈”开始的。

②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

③不过许朵老妈的菜摊,经营得真不错。她做买卖诚实,人又热情活络,很快就从菜摊发展到菜店,后来拥有十多家连锁店。但在许朵看来,老妈骨子里是暴发户,不管老妈的职业还是素养,都不值得敬重,以至于坚决要让自己和老妈的人生拉开距离。

④读到高中,许朵坚决要求住校。老妈不同意,说:“牟卉卉跟你一个班,人家咋不住校?”许朵“哧”地冷笑一下,压根不想服从。最后老妈拗不过许朵,只好依她住校。但让许朵没有想到的是,开学时,老妈不仅自作主张执意开车送她到学校,还一见如故地和班主任聊上了。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坚持住校就是想离老妈远一点儿,可是一天没过,又被罩在她的影子里了。

⑤因为卖菜的老妈,许朵不由自主地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甚至承受不了一些善意的玩笑。在大家聊起老爸老妈的时候,她便找借口溜出去。由此,许朵对老妈的忌恨又多了一重。

⑥而老妈还是老妈,又跟学校管后勤的校长扯上,零利润为学校食堂送菜。老妈得意洋洋地对许朵说:“你们校领导说了,你吃饭不用花钱,想吃啥就去吃啥。”

⑦许朵简直要崩溃了,但这次,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结果没几天就吃坏了肚子,患了急性肠炎。

⑧至此老妈终于知道许朵的抗议行为,她又气恼又意外,哆嗦着嘴唇,抬起手掌,可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转身走了。这样的抗争之后,许朵觉得再多花一分钱就是对老妈的妥协与认输。她分外努力,只想远远地逃离老妈。

⑨可到底是长身体的时候,功课越来越紧张,到了高二上学期,许朵明显出现营养跟不上的疲累。恰在这个时候,牟卉卉的老妈找到许朵,以一个母亲的急切央求道:“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

⑩许朵过意不去,可看着牟卉卉老妈祈求的眼神,她还是点了头。许朵想,这才是爱孩子且有素养的妈妈,不像自己老妈,是个卖菜的,永远不考虑后果,总把事情做得那样浅薄。

⑪于是,牟卉卉老妈每天中午都送来丰盛的午餐,让许朵有了足够的体能,加上要远离老妈的动力,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一所远离家乡的一流大学。

⑫接到通知书的那天,许朵很兴奋,去答谢牟卉卉老妈。没想到牟卉卉老妈微笑着揽过许朵的肩膀说道:“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

⑬这些话,一句一句戳在许朵心窝里。

⑭话语如蚕,心似桑叶。

⑮真的,老妈有什么错,她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赚血汗钱,过好自己的生活,竭尽全力爱自己的孩子……

⑯许朵简直想给自己一耳光。

⑰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看老妈正弯着已然有些佝偻的身子,跟员工一起码菜,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许朵愣了愣,过去接过老妈手里的菜,轻声说:“妈,你歇着去,我来吧。”

(选自《意林》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请梳理文中的相关情节和许朵对老妈的情感变化过程,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情节许朵对老妈的情感读初中时许朵私下叫老妈“卖菜的”①读到高中②忌恨③反抗许朵接受卉卉妈送饭轻视高考之后许朵明白送饭的实情④

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她又气恼又意外,哆嗦着嘴唇,抬起手掌,可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转身走了。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话语如蚕,心似桑叶”这句话的含义。

4.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父母的职业

【链接材料】

马俊祥和妈妈在甘肃庆阳西峰区北大街天禾早市后门卖菜。马俊祥蹲在三轮车上安安静静的帮忙妈妈摘菜,别看他人不大,干起活儿来动作却相当熟练。“我今年10岁了,因为放暑假便来陪妈妈卖菜,给妈妈帮忙,为了赶早市,我和妈妈早晨5点就起床了,赶了30里路才到早市,妈妈很辛苦。”说这些话时,马俊祥仍没有停止手上的活儿,他笑脸上透出的满足和质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10岁男孩少有的稳重和懂事。

【答案】1.厌烦(嫌弃、讨厌)老妈;许朵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许朵坚决不肯再去食堂;理解(心疼、敬重)老妈。 2.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妈知道许朵去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后拉肚子,患了急性肠炎而生气的样子,表现老妈对许朵又疼又爱又无奈。 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牟卉卉老妈的话像蚕吃桑叶一样,啃食着许朵的心,使许朵的内心深受触动,幡然悔悟。 4.示例: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都是美丽的,值得尊重的。我们的父母无论做什么工作,辛苦地将我们养大,都很不容易,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赞美的。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许朵与其母亲之间的情感冲突和和解,深入刻画了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矛盾。许朵起初对做菜贩的母亲感到羞耻,力求与她拉开距离。这种情感经过现实生活的冲击,最终在了解到母亲的付出与爱的真相后得到升华。文章通过细腻的情节与生动的人物描写,如老妈的辛勤及许朵的内心成长,展现了劳动者的质朴精神和亲情的深刻与坚韧,引导读者思考家庭与自我价值的认同。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梳理。

第一空,结合“读初中时”“许朵私下叫老妈‘卖菜的’”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②段“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可知,许朵嫌弃自己的妈妈是个卖菜的,总是躲得远远的。故可概括:厌烦(嫌弃、讨厌)老妈;

第二空,结合“读到高中”“忌恨”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④吨“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第⑤段“因为卖菜的老妈,许朵不由自主地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甚至承受不了一些善意的玩笑”“由此,许朵对老妈的忌恨又多了一重”可知,读到高中,还是摆脱不了妈妈是个买菜的,开学第一天,妈妈就和班主任聊起来,许朵沮丧自卑,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故可概括:许朵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

第三空,结合“反抗”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⑥段“而老妈还是老妈,又跟学校管后勤的校长扯上,零利润为学校食堂送菜”第⑦段“许朵简直要崩溃了,但这次,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可知,得知母亲给学校提供零利润蔬菜,校长让自己在学校免费吃饭,许朵开始以不在学校吃饭进行反抗。故可概括:许朵坚决不肯再去食堂;

第四空,结合“高考之后”“许朵明白送饭的实情”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⑫段“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第⑰段“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看老妈正弯着已然有些佝偻的身子”可知,许朵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开始理解心疼妈妈。故可概括:理解(心疼、敬重)老妈。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

根据第⑧段划线句中的“抬起手掌”“放了下来”等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哆嗦着嘴唇”“叹口气”是神态描写,结合上文“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结果没几天就吃坏了肚子,患了急性肠炎”“至此老妈终于知道许朵的抗议行为”可知,生动地描绘出母亲得知许朵的抗议行为而感到气恼、意外和无奈,“又气恼又意外”“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心疼。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在原文中,第②段“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许朵一直嫌弃老妈是个“菜贩子”,觉得老妈没素养;第④段“读到高中,许朵坚决要求住校”第⑦段“坚决不肯再去食堂”为此和老妈抗争,想尽办法远离老妈,对老妈的职业充满了不屑与偏见。而牟卉卉老妈的一番话“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这句话打破了许朵原有的对妈妈职业偏见的认知。这些话语就如同蚕一样,慢慢啃食、触动着许朵像桑叶般的心,让她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和想法,意识到自己之前对老妈的看法是多么错误,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所以说“话语如蚕,心似桑叶”,形象地体现出话语对许朵内心产生的深刻影响。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仔细剖析文章里许朵对老妈卖菜职业态度的转变过程,起初她因老妈职业是“菜贩子”感到自卑、嫌弃;经历种种后才懂得老妈靠双手打拼事业、用心关爱自己的不易。链接材料中10岁的马俊祥帮卖菜妈妈干活,体谅妈妈辛苦,态度积极。紧扣“如何看待父母职业”这一问题,确定从尊重、理解、珍视角度作答。尊重即不因世俗眼光评判职业高低;理解是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知晓背后付出;认可父母劳动成果,感恩其为家庭的奉献。然后结合实例阐述说明孩子看到父母劳作不易,不该歧视职业,而要心怀敬意。

示例:作为孩子,首先要明白父母的职业都是靠他们自己的辛勤劳动去维持的,像许朵的老妈靠卖菜把生意做大,马俊祥的妈妈辛苦卖菜赶早市,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其次,不应因父母职业的所谓“高低”而产生偏见或自卑,要尊重父母的职业,理解他们为生活、为孩子所做的努力,像许朵最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去帮老妈干活,我们也应珍视父母的付出,为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房子

蔡崇达

①母亲还是决定要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里清楚,房子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后被拆掉。

②这座有些别扭的楼房,是几次修建的结果,底层残留着老石板房斑斑驳驳的痕迹,三、四层没有铺上土黄色的外墙瓷砖,砖头和钢筋水泥裸露在外面。

③每次从北京回到家,远远看到这奇怪的房子,总会让我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谁也不会在意这渺小但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

④母亲讲过太多次关于房子的故事。定亲那年她二十四岁,父亲二十七岁。父亲很穷,第一次约会只是拉着母亲来到这块地,说,我会在这里盖一座好几层的大房子。

⑤母亲相信了。

⑥建房子是他们结婚六年后的事情。在外地务工的父亲带着一笔钱回到老家,在这块地上建成了一座石板平房。

⑦父亲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他瞒着母亲,把石门运到工地的时候还特意用红布盖着,直到宣布完成那刻,父亲把红布一扯,母亲这才看到,她与父亲的名字就这样命名了这座房子。

⑧当时我六岁,就看到母亲盯着门联杵着嘴,一句话都没说。几步开外的父亲,站到一旁得意地看着……

⑨我读大一的那一年,也是父亲生病偏瘫的第二年。母亲把我叫到她房里,她说我们有十万了。那是她做生意,我高中做家教的收入。我读书要学费,我想都没想,说存起来啊。

⑩然而她说,我要建房子。

⑪“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母亲说。

⑫“我要建房子。”

⑬她像商场里看到心爱的玩具就不肯挪动身体的小女孩,倔强地重复她的渴望。

⑭我点点头,也在那一刻想起来,父亲生病以后,一些亲戚远远见到我们就从另一个小巷拐走,和母亲去祠堂祭祀时,总有些人都当我们不存在。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釡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房子断断续续建了将近一年,最终的造价还是超标了。我知道母亲找三姨和二伯借了钱,我还知道,连做大门的钱也是跟木匠师傅欠着的。每周她清点完生意,抽出赚来的钱,就一户户一点点地还。

⑮房子建成了。

⑯这是我们村第一栋四层的小楼,房子建成的第一天,落成的鞭炮一放,母亲特意扶着父亲在村里走了一圈。

⑰然后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

⑱再过了四年,她在镇政府的公示栏上看到那条线,那条用铅笔绘制的、潦草而别扭的线,像切豆腐一样从这房子的中间切了下来。

⑲“我们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从镇政府回来的路上,母亲突然转过身来问。

⑳我说:“好啊。”

㉑她尝试解释:“我是不是很任性,这房子马上要拆了,多建多花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她号啕大哭:“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㉒第二天母亲早早把我叫醒了。她发现了扛着仪器的政府测绘队伍,紧张地把我拉起来——就如同以前父亲跌倒。她紧急把我叫起来那无助的样子。

㉓母亲对我说:“我们抓紧时间把房子修好吧。”

㉔母亲开始奔走,挑选施工队,挑选施工日期。最终动土的日子是在一个星期后——那时我已经返回北京上班了。

㉕回北京前一天下午,我带着母亲来到银行提钱。她把钱搂在胸前,像怀抱着一个新生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往家里走。

㉖我只能笑。

㉗又走了几步路,母亲终于鼓起了勇气和我说:“有个事,我很想你能答应我。房子门口的奠基石,你介意建造者刻你父亲的名字吗?”

㉘“我不介意。”我假装冷静地说着,心里为被印证的某些事,差点没忍住眼泪,“其实我觉得大门还是要放以前父亲做的那对,写有你们俩名字的对联。”

㉙然后,我看见那笑容就这么一点点地在她脸上绽放开,这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我像摸小孩一样,摸摸母亲的头,心里想,这可爱的母亲啊。

㉚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节选自蔡崇达散文集《皮囊》)

任务一:插画设计

1.同学们计划为这篇名家散文配上精美的插图作为点缀。请仔细观察唐加以先生创作的四幅插图,对照文本,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并按时间顺序为图片排序。

(a)(b)(c)(d)(1)内容:(2)内容:镇政府公示,母亲决心建完房子(3)内容:(4)内容:

任务二:设计批注

2.按要求完成下列批注:

(1)批注一:⑩-⑫段中,母亲为什么在家庭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建房子?这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

(2)批注二:⑲段中,母亲为什么又做出修房子的决定?(请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母亲的心理活动)

任务三:撰写微点评

3.小文从读者中征集关于本文的“微点评”,本期“微点评”话题如下:

对于蔡崇达的这一“母亲”形象,有人认为应该为其坚强深情讴歌,也有人认为应该对母亲的虚荣好面子予以批判。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李森祥《台阶》“小人物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宏大叙事。但正因意识到渺小,我们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有多重要。再糟糕的瞬间,也能扛下;再脆弱的时候,也能坚守本心。——网友热评《皮囊》

对此你持何种观点?联系本文,结合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形象,展开说明。

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母亲的房子”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案】1. 排序: d c b a 我提议放有父母两人名字的对联,母亲羞涩地笑 房子建成后,母亲搀着父亲在村里转圈 新屋落成时,父亲用两人名字写成对联命名房子 2.(1)批注一:母亲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争口气,这体现了母亲自尊顽强的个性。母亲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表现了母亲的对爱情的忠贞。

(2)批注二:示例:孩子,我想把房子尽快建成,完成我的心愿,可建成了又会很快拆掉,孩子会答应吗?可我是真想把房子建成呀。(母亲看到镇政府公告后做出了修房子的决定并立即实行,她的心理是十分矛盾的,既有紧张、兴奋和期待,又有痛苦和对儿子深深的愧疚。) 3.示范一:批判观点

(1)应该对“母亲”形象的虚荣进行批判。

(2)修建房子是母亲执着一生的梦想,房子是母亲的寄托,母亲执着于建造一座四层的房子,仅因为“村里没有”,“争一口气”,这种不顾现实的做法正是母亲虚荣的体现。

(3)《台阶》中的父亲也有虚荣的共同点。父亲操劳忙碌了大半辈子,只为了建造一座九级的台阶,想在村里抬得起头来,最后年老身衰,不仅没法适应提高的地位感,还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感。

示范二:讴歌观点。

(1)应当对母亲的坚强深情进行讴歌。

(2)修建房子是母亲执着一生的梦想。母亲在房屋建成后,一定要带着父亲去走一圈,是想要告诉亲朋好友,父亲即使中风倒下,这个家依然圆满坚强,过的很好,体现了母亲好强的性格。母亲看似扭曲的“执着”,被误解的“虚荣”,最终在文本最后,得到家人的理解——这座房子是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爱情的象征,这种夫妻间含蓄动人的爱情,家人间共渡难关的亲情。我们应当讴歌与敬佩。

(3)《台阶》中的父亲,修建台阶是父亲执着一生的梦想,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地位低,是源自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而父亲为这个目标付出的,漫长而艰辛的劳作,体现了父亲的辛劳、认真、节俭、不服输,身上有中国传统草根农民的美好品质,值得深情讴歌。 4.①“母亲的房子”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描写对象;②从艺术手法上看,小中见大,“母亲的房子”象征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和一家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亲情,情感含蓄动人;③从人物形象上看,修建房子是母亲执着一生的梦想,房子的描写对表现母亲的性格起着关键作用; ④从作者情感上看,“我”答应房子的建造者冠以父亲的名字,但题目为“母亲的房子”,寄托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敬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

图(a):依据课文内容和图中所示内容可知,图画中表现了“我把手放到了母亲的头上”,“我微笑了”这些信息。再依据㉕段“回北京前一天下午,我带着母亲来到银行提钱。她把钱搂在胸前,像怀抱着一个新生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往家里走”,㉖段“我只能笑”,㉘段“‘我不介意。’我假装冷静地说着,心里为被印证的某些事,差点没忍住眼泪”,“其实我觉得大门还是要放以前父亲做的那对,写有你们俩名字的对联”,㉙段“然后,我看见那笑容就这么一点点地在她脸上绽放开,这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我像摸小孩一样,摸摸母亲的头,心里想,这可爱的母亲啊”可知,这是表现出母亲决定修老房子,征求我的同意。我把手轻轻放到母亲的头上,表现出对母亲做法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还建议大门上写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的名字。据此可知,与a图片信息相符。所以,②空可概括为:我提议放有父母两人名字的对联,母亲羞涩地笑。

图(b)的信息已经概括出来了:镇政府公示,母亲决心建完房子。与⑱段“再过了四年,她在镇政府的公示栏上看到那条线,那条用铅笔绘制的、潦草而别扭的线,像切豆腐一样从这房子的中间切了下来”内容相符。

图(c):依据课文内容和图中所示内容可知,图画中表现了“父亲和母亲互相搀扶着,站在众人面前”这一信息。依据⑯段“这是我们村第一栋四层的小楼,房子建成的第一天,落成的鞭炮一放,母亲特意扶着父亲在村里走了一圈”。据此可知,当我家房子建成后,母亲扶着父亲在村里走了一圈。与c图片信息相符。所以,③空可概括为:房子建成后,母亲搀着父亲在村里转圈。

图(d):依据课文内容和图中所示内容可知,图画中表现了“父亲和母亲站在新修的屋子前”这一信息。依据⑥段“建房子是他们结婚六年后的事情。在外地务工的父亲带着一笔钱回到老家,在这块地上建成了一座石板平房”,⑦段“父亲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他瞒着母亲,把石门运到工地的时候还特意用红布盖着,直到宣布藩成那刻,父亲把红布一扯,母亲这才看到,她与父亲的名字就这样命名了这座房子”,⑧段“当时我六岁,就看到母亲盯着门联杵着嘴,一句话都没说。几步开外的父亲,站到一旁得意地看着……”可知,这是描述父亲和母亲站在新建的房子前的情景。与d图片信息相符。据此可知,当我家房子建成后,父亲用自己的名字和母亲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新房子。所以,④空可概括为:新屋落成时,父亲用两人名字写成对联命名房子。

所以,根据上面画面内容的理解可知,按照课文描述的文字顺序可知,正确的顺序是:d c b a。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

(1)依据⑪段“‘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母亲说”,⑭段“我点点头,也在那一刻想起来,父亲生病以后,一些亲戚远远见到我们就从另一个小巷拐走,和母亲去祠堂祭祀时,总有些人都当我们不存在。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釡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可知,我家经济困顿和父亲生病的时期,一些亲戚总是躲着我们家人走,甚至去祠堂祭祀时都被忽略。这伤了母亲的自尊心。所以,母亲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争口气,决定建造新房子。依据④段“母亲讲过太多次关于房子的故事。定亲那年她二十四岁,父亲二十七岁。父亲很穷,第一次约会只是拉着母亲来到这块地,说,我会在这里盖一座好几层的大房子”可知,母亲建造新房子,是为了完成父亲多年前的愿望,从而表现了母亲的对爱情的忠贞。依据⑫段“‘我要建房子’”,⑬段“她像商场里看到心爱的玩具就不肯挪动身体的小女孩,倔强地重复她的渴望”可知,这体现出母亲自尊心强的个性。

(2)依据⑭——⑱段,㉑段“她尝试解释:‘我是不是很任性,这房子马上要拆了,多建多花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她号啕大哭:‘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的内容可知,此刻母亲心里是矛盾的,既想早点建好新家,又担心新屋子被拆掉。据此进行理解并推测。

示例:孩子,我还是想把新房子早点修建好,这样既能完成丈夫生前的愿望,我心里也觉得轻松了许多。可是,即使建好了,也要面临被拆掉的结果,我该怎么办呢?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

示例1:应持批判观点。

本文:依据⑭段“我点点头,也在那一刻想起来,父亲生病以后,一些亲戚远远见到我们就从另一个小巷拐走,和母亲去祠堂祭祀时,总有些人都当我们不存在。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釡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可知,我家经济困顿和父亲生病的时期,一些亲戚总是躲着我们家人走,甚至去祠堂祭祀时都被忽略。这伤了母亲的自尊心。所以,母亲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争口气,决定建造新房子依据⑯段“这是我们村第一栋四层的小楼,房子建成的第一天,落成的鞭炮一放,母亲特意扶着父亲在村里走了一圈”可知,我家是第一个在村子里盖成四层的小楼的人家。母亲觉得很自豪,值得炫耀一番。可见,母亲为了在众人面前的面子,为了能在村子里有炫耀的资本,才决定盖新楼。这是虚荣心作祟。所以,应该值得批判。

依据《台阶》一文中“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可知,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最后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这说明,《台阶》中的父亲也有虚荣的共同点。

示例2:应持讴歌观点。

依据本文⑪段“‘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母亲说”,⑯段“这是我们村第一栋四层的小楼,房子建成的第一天,落成的鞭炮一放,母亲特意扶着父亲在村里走了一圈”可知,母亲坚持盖了村里第一栋四层的小楼,是想要在亲戚和乡邻面前抬起头来。从中表现出母亲坚强的性格。

依据《台阶》中“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可知,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这种坚强、勤劳和执着精神值得赞美。

4.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

依据“母亲的房子”可知,标题概括了文章的描写对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概括简洁全面。

依据文中内容可知,全文主要回忆了在母亲的坚持和努力下,建造新房子的过程。从中看出,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建造新房子的过程,表现出全家人互相理解、支持的家庭生活。使主题鲜明突出。

依据⑩——⑭自然段内容可知,这是描绘母亲说的话,表现出她盖新楼决心,从中表现出母亲坚强的性格特征。从而突出鲜明的人物个性。

依据㉘段“‘我不介意。’我假装冷静地说着,心里为被印证的某些事,差点没忍住眼泪,‘其实我觉得大门还是要放以前父亲做的那对,写有你们俩名字的对联”,㉚段“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可知,作者被母亲的行为感动了,也感知到母亲建造新楼的不易,从而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