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主题阅读必刷题:家国情怀(真题解析版)1

发布时间:2025-08-11 07:02  浏览量:1

家国情怀主题阅读梳理

一、家国情怀主题阅读

家国情怀,是深植于中国人灵魂里的厚重情感,是能跨越时空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涵盖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对故土人民的挚爱,更饱含着为家国奉献一切的赤子热忱。本单元精选展现家国情怀的作品,从赞美黄河哺育民族的《黄河颂》,到红军翻越老山界彰显革命意志的《老山界》;从歌颂志愿军英雄群像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到端木蕻良对故土炽热呼唤的《土地的誓言》,再到花木兰代父从军诠释忠孝担当的《木兰诗》 ,篇篇都能点燃我们的爱国心火。

(一)家国情怀主题阅读常考人物形象

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忠贞不渝,舍生取义,视死如归,鞠躬尽瘁,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负重前行,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先忧后乐,心怀天下,济世安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二)常考情感词

敬仰、尊崇、称颂、推崇、追思、悼念、凭吊、铭记、振奋、拥戴

二、抒情方式分析思路

抒情方式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把作者或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思念、感激敬佩等感情直接表现出来,而不寄寓景、物、事等。

【答题思路】运用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情感。

间接抒情——通过对景物、事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等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可分为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咏史抒怀四种方式。

【答题思路】运用间接抒情,借××抒发了作者××情感。

三层必刷:巩固提升+能力培优+创新题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河浩荡

安宁

①你若去过巴彦淖尔,走过阴山脚下,一定不会忘记一粒小麦的芳香。那是几十万年以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浇灌滋养出的河套平原的芳香。

②在巴彦淖尔,只想看一眼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裹挟着孕育了我生命的一粒沙子,流经九省,浩浩荡荡,最后在我的故乡齐鲁大地注入渤海。当我想起它,我的心便会生疼。这被一粒沙子硌出的疼痛,时刻提醒着我的来处,我出生成长的华北平原;也时刻提醒着我的归处,最终将会把我埋葬的蒙古高原。

③夜色缓缓下沉,仿佛一滴饱满的墨汁坠入黄昏。就在天地温柔交融的瞬间,我透过飞机的窗户,瞥见广袤无边的库布齐沙漠,在幽静的月光下,犹如巨大的魔毯,铺展在大地上。被长年累月的大风吹出的每一道褶皱,似乎都在向着夜空呐喊:荒凉啊荒凉!卧龙般蜿蜒向前的黄河,随即出现在面前。它横亘在洒满月光的蒙古高原上,静寂无声,似乎早已陷入混沌的睡梦之中。广阔无边的河套平原与绵延起伏的库布齐沙漠,被闪电般的黄河倏然劈开。漆黑的阴山山脉化作一头猛兽,在乌拉特草原与河套平原的夹缝中匍匐向前。微弱又恒久的星光,正穿越距离地球几万光年的神秘宇宙,抵达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的黄河。

④这月光下恍若梦境的高原,让人心醉。一切正在下落的声响,都轰然消失。只有陷入黑夜的大地,在暗涌中闪烁着隐秘的光泽。

⑤多年前的夏日,在从内蒙开往故乡的火车上,我以同样惊鸿一瞥的方式,途经过黄河。携带着几千公里的泥沙,浩浩荡荡奔赴生命最后一程的黄河,在烈日炙烤的平原上,蒸腾着雄浑磅礴的力。水汽裹挟着热浪,以一览无余地荒蛮推进的方式,扫荡着一切阻挡一条巨龙般的长河成为汪洋大海的障碍。夏日的风黏稠,窒息,浑浊,干燥,带着一种巷口枯坐的百无聊赖。人在缠搅上升的热气中,仿佛因缺氧而探出水面大口喘气的鱼。只有站在黄河岸边的人,能够在干热中沐浴清凉潮湿的风。这源自青藏高原又洗去一路尘埃的风,这遥远的带着远古祖先梦中呓语的风,飞过巴颜喀拉山,越过阴山,行经黄土高原,最后在渤海上空缓缓停驻。当火车穿越黄河大桥,我看到生命中血液一样奔涌的河流,它因行经过阴山脚下肥沃的土地,而在华北平原愈发沉郁,舒缓;仿佛它正与我一起,抵达人生的中年,不再愤怒,远离嗔怨。被盛夏烘烤着的黄河,在没有波澜也无起伏的大地上,抛去万千的沙尘,只让最洁净的魂魄融入大海。

⑥这是我第一次与黄河相遇,并看到它以悬浮大地的轻盈姿态,汇入深蓝的海域,义无反顾地终结自己作为一条长河的命运。它依然以河流的名字,在大地上日夜不息地歌唱,仿佛北方的流浪歌者。但它又神秘地消失于波澜壮阔的汪洋之中,杳无踪迹。它的“消失”,又是某种意义上的新生。生命以更为开阔的方式,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它不再记得青海的花儿,黄土高原上苍凉的呼喊,也不记得阴山脚下烈烈大风中的苏勒德,华北平原上翻滚的金黄麦浪。当它忘却生命的形态,以一滴眼泪的咸,离开大地,汇入深海,它便凤凰涅槃,获得永生。记忆与忘却,咆哮与寂静,存在与死亡,就这样消除了对立,化为浩瀚无边的宇宙。

⑦几年后,我站在内蒙古河阴古城附近的黄河浮桥上,仿佛看到两千多年前迁徙到这片北疆大地的王昭君,内心涌动的对于命运的敬畏与不安。塞外的苦寒,让一个女子对遥远的故土生出无限的眷恋与哀愁。命运在酷寒中张开巨大的手掌,一段渡桥,化为命运之手的两端。走过去,一切历史都将改变,而那草原上不停迁徙的命运,也将自此相伴一生。命运站在河流的对面,露出钢铁般的冷硬与威严。最终,一个南方的女子,选择了顺从命运的召唤。

⑧而我,站在浮桥的一侧,注视这古老又生机勃发的黄河,在风中发出的激越声响,仿佛听到跌落平沙的大雁跨越千年的动人歌唱。青冢上的草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树木在秋天从容地死去,又在春天安静地苏醒。河边的芦苇,在蒙古高原无尽的长空下,自由地起舞。这空灵不羁的舞蹈,与奔涌不息的河流,追逐着飞沙走石、日月星辰,在大地上永不疲倦地歌唱:长乐未央,长乐未央……

⑨塞外大风日夜不息地吹过黄河,仿佛一头永不被驯服的猛兽,它带走了无数昌盛或者衰败的王朝,却将一个西汉女子的哀思,刻进大漠平沙,并跟随一条漫长的河流,抵达她的生命从未抵达的远方。长夜叩响着门窗,河流撞击着两岸,出塞的女子在哀怨的琵琶声中慢慢沉入梦乡。这北方河流掀起的浪涛,与南方江水激荡的回响,缠绕相生,不弃不离。它们从西部遥遥相望的两座山脉一起出发,行经万里江山,共同谱写出荡气回肠的民族生存史。这历史的瞬间,沉入一个弱小女子的梦中。她在击穿黑夜的浪涛声中醒来,知道迁徙的命运早已融入血液,纵使她百般不舍,终将走过浮桥,化为历史悲壮又闪烁的某个部分。

⑩在阴山岩石上刻下人类崇拜的先人,一定也曾注视过荒凉的大风席卷起这条翻滚的长河。在严苛的自然面前,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祈求上天。于是他们刻下山川,刻下河流,刻下飞马,刻下日月,也刻下生死。他们仰望星辰,也俯视大地。洪荒宇宙中盛满先人的敬畏,荒蛮的大地上江河游龙一样咆哮。无字天书烙刻在红色的砂石上,仿佛巨人朝着远古在仰天长啸。古老的黄河日夜冲刷着阴山脚下的大地,带走无数的王朝,也留下肥沃的泥沙。逐水草而居的人们,犹如被大风吹散的蒲公英,在黄河滋养出的河套平原上野蛮生长。月亮高悬在阴山上,将一半微寒的光,洒在乌拉特草原,又分另一半温暖的光,给万物蓬勃的河套平原。它也不曾忘记乌兰布和沙漠,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人类繁华的家园,城池遍地,牛羊满坡,而今,只有大风吹出的流沙下埋葬的坟墓与朽骨,在清冷的月光下,讲述着白云苍狗,沧桑变幻。

⑪这浮天载地的长河,曾因凌汛决堤,带来遍地阴森的死亡,也因缓慢深情地“几”字改道,冲击出水草丰美的万里沃野。一粒饱满的种子在阳光下炸裂,跌入草丛;一队出巡的蚂蚁迅速捕获住上天的恩赐,在涌动的黄河浪涛声中,浩浩荡荡拖回岸边的巢穴。风从遥远的某个地方吹起,在落花的私语声中,一条蜿蜒北方的大河,与一条横亘南方的大江,听到彼此的召唤,朝着浩瀚的太平洋奔涌而去。

⑫刻下阴山岩画的先人,用惊骇的眼神,向万年后的世人呈示着远古时代,人类对于宇宙星空、生命万物、咆哮江河的惊惧与好奇。生命从何处来,又将去往何处?河流隐匿在哪儿,又消失在何方?肉体与灵魂,哪个更接近真实?死亡与新生,谁是开始,谁又是终结?天空与大地,会不会在人类永远无法抵达的边界处相接?落入河流与葬入泥土的生命,谁会腐朽,谁又会永生?一只从恐龙时代飞来的蜻蜓,如何穿过几亿年的沧海桑田,抵达苍茫的蒙古高原?

⑬在巴彦淖尔,阴山下的先人没有告知我们答案,只有一条人类永远无法驯服的河流,穿越今古,生生不息。

(《文学报》)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A.在黄河浮桥一侧看到古老又生机勃发的黄河

B.看到月光下卧龙般蜿蜒向前的黄河

C.看到烈日下携带泥沙、浩浩汤汤奔赴生命最后一程的黄河

2.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奔赴生命最后一程的黄河”这一部分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中对草、树木、芦苇等的环境描写,节奏鲜明,景象丰富多彩,为奔涌不息的黄河营造了一种美好氛围。

B.画线句中通过“追逐”“歌唱”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黄河的奔涌不息、水不疲倦,突出了黄河勇往直前、坚定乐观的信念。

C.画线句生动形象地衬托出黄河在大地上永不疲倦地歌唱的情景,突出了黄河的奔涌不息、永不疲倦。

D.画线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安静地苏醒”“自由地起舞”等赋予树木和芦苇以人的情态,为奔涌不息的黄河营造了一种美好氛围。

4.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光未然《黄河颂》的主旨有何异同?

【答案】1.BCA 2.通过记叙,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我”第一次和黄河相遇的情景;通过描写黄河奔赴生命最后一程的过程,突出了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表达了“我”对黄河的敬畏之情;通过议论,点明黄河的消失是某种意义上的新生,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3.D 4.感情基调:深沉、热烈。同:两文均赞美了黄河的宏伟气势以及它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对文明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异:《黄河颂》还表现了中华民族像黄河巨人一样伟大坚强,激励中华英雄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结合第③段“在幽静的月光下……卧龙般蜿蜒向前的黄河,随即出现在面前。它横亘在洒满月光的蒙古高原上,静寂无声……微弱又恒久的星光,正穿越距离地球几万光年的神秘宇宙,抵达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的黄河。”可知“看到月光下卧龙般蜿蜒向前的黄河”为第一部分;

结合第⑤段“多年前的夏日,在从内蒙开往故乡的火车上,我以同样惊鸿一瞥的方式,途经过黄河。携带着几千公里的泥沙,浩浩荡荡奔赴生命最后一程的黄河,在烈日炙烤的平原上,蒸腾着雄浑磅礴的力。”可知“看到烈日下携带泥沙、浩浩汤汤奔赴生命最后一程的黄河”为第二部分;

结合第⑦段“几年后,我站在内蒙古河阴古城附近的黄河浮桥上,仿佛看到两千多年前迁徙到这片北疆大地的王昭君,内心涌动的对于命运的敬畏与不安。”第⑧段“而我,站在浮桥的一侧,注视这古老又生机勃发的黄河,在风中发出的激越声响,仿佛听到跌落平沙的大雁跨越千年的动人歌唱。”可知“在黄河浮桥一侧看到古老又生机勃发的黄河”为第三部分;

因此正确的顺序为:BCA。

2.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由“奔赴生命最后一程的黄河”可知,本题的答题区域为第⑤⑥段,然后从该区域内找出记叙、描写、议论的例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

从“多年前的夏日,在从内蒙古开往故乡的火车上,我以同样惊鸿一瞥的方式,途经过黄河”“这是我第一次与黄河相遇”的记叙中可知,它们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第一次和黄河相遇的情景;“在烈日炙烤的平原上,蒸腾着雄浑磅礴的力……扫荡着一切阻挡一条巨龙般的长河成为汪洋大海的障碍”的描写,则突出了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敬畏之情。“它的‘消失’,又是某种意义上的新生。生命以更为开阔的方式,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星球”是作者的议论,点明黄河的消失是某种意义上的新生,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D.画线句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安静地苏醒”“自由地起舞”等赋予树木和芦苇以人的情态,为奔涌不息的黄河营造了一种美好氛围;

故选D。

4.本题考查感情基调和主旨。

结合第①段“那是几十万年以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浇灌滋养出的河套平原的芳香”,第②段“ 当我想起它,我的心便会生疼。这被一粒沙子硌出的疼痛,时刻提醒着我的来处,我出生成长的华北平原;也时刻提醒着我的归处,最终将会把我埋葬的蒙古高原”,第⑤段“在烈日炙烤的平原上,蒸腾着雄浑磅礴的力。水汽裹挟着热浪,以一览无余地荒蛮推进的方式,扫荡着一切阻挡一条巨龙般的长河成为汪洋大海的障碍。”可见文章描绘了黄河的宏伟和浩大,也揭示了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明,因此其感情基调为热烈和深沉。

同:结合第①段“那是几十万年以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浇灌滋养出的河套平原的芳香”,第⑨段“它们从西部遥遥相望的两座山脉一起出发,行经万里江山,共同谱写出荡气回肠的民族生存史。”可知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结合第⑬段“ 只有一条人类永远无法驯服的河流,穿越今古,生生不息。”可见作者对黄河生生不息的赞美。结合《黄河颂》“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可知,作者赞颂了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结合“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可见作者对黄河宏伟气势的赞美。因此这是它们共同表达的主旨;

异:结合《黄河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作者还激励中华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决心保卫黄河,学习黄河的伟大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成长

李要军

①一座连接南北的石桥,已有上百年历史,仍是进出市区的最主要干道之一。

②“天好像让谁给捅漏了,水位再上涨,冲毁石桥就给交通造成麻烦了!”听着不远处石桥下如猛兽般咆哮的洪水声,在营门口站岗的警卫战士孙兵不禁担忧起来。

③孙兵怕雨,从小就怕。确切地说,他不是怕雨,是怕水灾。孙兵的老家是南方的一个小城。每年夏季,雨就会下个不停。每隔几年,强降雨都会引发一次水灾。

④令孙兵记忆最深的一次,暴雨连下三天三夜,淹没了街道和房屋,也淹没了孙兵所就读的小学。当被困在学校屋顶上的他和同学们绝望地哭喊时,乘着冲锋舟的解放军叔叔“神兵天降”般出现了,把他们一个个抱上了冲锋舟。“长大后我也要当解放军!”的愿望,或许那时就在孙兵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⑤当然,伴随这个愿望的,还有“怕水”这个心理阴影。孙兵家门口有一条浅浅的小河,可他从小到大,连河边都不会靠近。一年暑假,恨铁不成钢的老兵父亲硬是逼他下河学游泳。孙兵不知道哭了多少回,勉强会了“狗刨式”。

⑥孙兵上大三时,携笔从戎来到空军驻豫某部。驻地历史文化灿烂,民风淳厚朴实。新兵连第一次组织野营拉练时,老百姓站在石桥上又是送食品、又是送水果。浓浓的拥军情,让孙兵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与此同时,“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的部队优良传统,也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⑦当兵后,父亲还板着脸训他,如果还是胆子小,就是个“孬兵”。

⑧雨,已经下了两天两夜,仍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⑨第三天中午,孙兵刚下岗回到宿舍揣起饭盒,一声沉闷的巨响突然传来。“不好,石桥被冲塌了!”孙兵和战友们闻声冲出营门。只见原来那座高近2米的石桥断为两截,在似万马奔腾的洪水中若隐若现。

⑩幸亏当时桥上没有行人。因为交通阻断,没多久河两岸就聚满了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大家无奈地叹息着,不少人脸上露出了恐慌的神情。临近黄昏,地方城建部门赶来了。接上级通知,24小时内必须恢复交通,以保障上级救灾物资顺利通过,送往已造成严重灾情的市区。很快,孙兵所在单位也接到命令,要求组成突击队,协助地方连夜完成架桥任务。

⑪“共产党员向前一步走!”紧急集合的队伍前,随着连长的一声口令,7名党员战士步伐铿锵地跨出队列。看着老兵们脸上那坚毅的神情,孙兵一边鼓掌,一边暗自在心里说“如果我是党员,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勇敢站出来。”突然,他想起父亲总是板着的面孔,“孬兵”两个字不停地回响在耳边。

⑫“会游泳的同志向前一步走!”连长紧接着又下了第二道口令。“我这最简单的c狗刨,算不算会游泳?这么大的洪水,会游泳有用吗?”就在孙兵犹豫时,又有15名战士步伐铿锵地跨出队列。

⑬站在原地犹豫的瞬间,孙兵眼前闪现出上小学时自己被救助的情景。“驻地遇到困难,我就应该冲上去,不能当孬兵!”想到这里,他朝着已出发的队伍大声喊:“报告连长,我也会游泳,我也要加入突击队……”

⑭不多时,新建的钢架桥已初具规模,只等往桥上铺设桥板,再打上螺钉加固桥身。孙兵和战友们承担了铺设桥板的任务。一块块数百公斤重的桥板,在他们肩抬手拉下,一块块铺上桥面。一双双手,磨出了泡,划出了血,但连长喊停下来休息时,大家谁也不肯停歇片刻。面对脚下咆哮的洪水,孙兵刚上桥时非常紧张,甚至双腿不由自主地打起了哆嗦。但随着离水越来越近,上桥的次数越来越多,他的害怕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抛在脑后,甚至还有种跳入洪水中与其搏斗的冲动。

⑮在上螺钉加固桥身时,孙兵第一个主动要求系上安全带悬在半空进行操作。身下翻涌的洪水,此时在孙兵眼里,似乎成了一条被驯服的苍龙,咆哮声也不再那么刺耳。孙兵以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干脆利落的操作,赢得现场工人的阵阵喝彩声。就连从外地赶来参加救援的“老兵抗汛突击队”孙队长,也频频朝他竖起大拇指。而孙兵也在紧张的操作间隙中,回头向孙队长——他的老兵父亲致以自豪的笑容。

⑯第二天凌晨,当一辆辆装满救灾物资的车辆和救援人员,安然通过这座新架设的大桥向市区挺进时,孙兵和战友们欢呼雀跃,胜利的泪水在每个人脸上流淌。

⑰“爸爸,我不当孬兵!”朝着市区方向,孙兵向父亲的背影敬了个军礼。

(选自《解放军报》2023年8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兵从开始怕水到勇于面对洪水,经历了恐惧一担忧一犹豫一自豪的心理历程。

B.父亲逼孙兵学游泳,是为了帮助儿子克服对水的恐惧,最终能成为勇敢的战士。

C.文章⑧~⑭段多次描写大雨滂沱的情景仅为突出水灾频繁,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D.文章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品质。

2.请从老兵孙队长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

_______ →儿子当兵,父亲板脸训他→ _______

3.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只见原来那座高近2米的石桥断为两截,在似万马奔腾的洪水中若隐若现。(从修辞的角度)

4.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谈谈对标题“成长”的理解。

【答案】1.C 2. 儿子怕水,父亲逼他下河学游泳 儿子抢险,父亲朝他竖起大拇指 3.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洪水比作万马奔腾,生动形象地写出石桥被冲毁后的景象,写出了洪水的猛烈和势不可当。 4.标题“成长”在文中有多重意蕴。①指孙兵从小时候暴雨被救助到长大成为解放军的成长经历。②孙兵从害怕水灾到勇敢面对洪水的心理成长过程。④“成长”展现出军民间深厚情谊,也表现出面对灾难和挑战时,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C.“仅”表述不够严谨。依据⑧段“雨,已经下了两天两夜”,⑨段“只见原来那座高近2米的石桥断为两截,在似万马奔腾的洪水中若隐若现”,⑮段“身下翻涌的洪水,此时在孙兵眼里,似乎成了一条被驯服的苍龙,咆哮声也不再那么刺耳”可知,文章多次对大雨滂沱的情景进行描写的主要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突出水灾的频繁和营造紧张的氛围。这些描写还为写石桥被冲塌、需要紧急架桥等情节做铺垫。同时,这些描写也突显了人物在恶劣环境下的勇敢和担当。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①空,依据③——⑤段内容概括。依据⑤段“当然,伴随这个愿望的,还有‘怕水’这个心理阴影。孙兵家门口有一条浅浅的小河,可他从小到大,连河边都不会靠近。一年暑假,恨铁不成钢的老兵父亲硬是逼他下河学游泳。孙兵不知道哭了多少回,勉强会了‘狗刨式’”可知,孙兵回忆小时候,自己怕水,但当兵的老兵父亲硬是逼他下河学游泳,最后才勉强会了“狗刨式”游泳。据此可概括为:儿子怕水,父亲逼他下河学游泳。

②空,依据⑮段内容概括。依据“在上螺钉加固桥身时,孙兵第一个主动要求系上安全带悬在半空进行操作。身下翻涌的洪水,此时在孙兵眼里,似乎成了一条被驯服的苍龙,咆哮声也不再那么刺耳”“孙兵以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干脆利落的操作,赢得现场工人的阵阵喝彩声。就连从外地赶来参加救援的‘老兵抗汛突击队’孙队长,也频频朝他竖起大拇指。而孙兵也在紧张的操作间隙中,回头向孙队长——他的老兵父亲致以自豪的笑容”可知,孙兵主动参与加固桥身的任务,老兵父亲用竖起大拇指的方式赞扬他。据此,可概括为:儿子抢险,父亲朝他竖起大拇指。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依据“在似万马奔腾的洪水中若隐若现”可知,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洪水咆哮奔涌的景象比作万马奔腾的景象,依据“只见原来那座高近2米的石桥断为两截”可知,这是生动形象地写出石桥被大水冲毁后的景象,表现出洪水水势凶猛和波涛汹涌的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

依据③段“孙兵怕雨,从小就怕。确切地说,他不是怕雨,是怕水灾”,④段“令孙兵记忆最深的一次,暴雨连下三天三夜,淹没了街道和房屋,也淹没了孙兵所就读的小学。当被困在学校屋顶上的他和同学们绝望地哭喊时”,⑤段“当然,伴随这个愿望的,还有‘怕水’这个心理阴影。孙兵家门口有一条浅浅的小河,可他从小到大,连河边都不会靠近”可知,小时候孙兵特别害怕水,尤其是水灾。依据⑭段“一双双手,磨出了泡,划出了血,但连长喊停下来休息时,大家谁也不肯停歇片刻。面对脚下咆哮的洪水,孙兵刚上桥时非常紧张,甚至双腿不由自主地打起了哆嗦。但随着离水越来越近,上桥的次数越来越多,他的害怕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抛在脑后,甚至还有种跳入洪水中与其搏斗的冲动”,⑮段“在上螺钉加固桥身时,孙兵第一个主动要求系上安全带悬在半空进行操作。身下翻涌的洪水,此时在孙兵眼里,似乎成了一条被驯服的苍龙,咆哮声也不再那么刺耳”可知,在抢救断桥的时候,孙兵第一个报名参加,并身先士卒勇敢承担任务,尤其是不怕脚下汹涌的河水。据此,可概括为:“成长”是指从孙兵害怕水灾到勇敢面对洪水的心理成长过程。

依据④段“令孙兵记忆最深的一次……‘长大后我也要当解放军’的愿望,那时就在孙兵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可知,孙兵从小经历了水灾的恐怖,被解放军救助后,他立下了长大后要当解放军的志向。依据⑥段“孙兵上大三时,携笔从戎来到空军驻豫某部”可知,孙兵在大学期间,毅然决定从军。所以,“成长”是指孙兵从小时候特别害怕暴雨。等被解放军救助后,他立志想当解放军。直到大学之后,他毅然参军。上述经历,表明他心里“成长”了。

依据⑩段“临近黄昏,地方城建部门赶来了”,⑯段“第二天凌晨,当一辆辆装满救灾物资的车辆和救援人员,安然通过这座新架设的大桥向市区挺进时,孙兵和战友们欢呼雀跃,胜利的泪水在每个人脸上流淌”可知,当在灾难面前,军民齐心协力,勇敢战胜灾难,所以,“成长”是指面对灾难和挑战时。军民间建立深厚情谊,体现出军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