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为至暗时刻不见稀土亮剑 原来致命软肋如此“氦”人听闻

发布时间:2025-08-11 06:23  浏览量:1

华为至暗时刻不见“稀土”亮剑

原来致命软肋如此“氦”人听闻

毋庸置疑,稀土已成为中国反制美国对华关税大战及一切遏制打压的一把利剑。2025年4月,中国商务部正式实施稀土出口管制,重点针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涉及军用和高科技领域。到了6月份,美国军工企业,如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开始面临库存见底,部分生产线因稀土短缺而停滞。进入8月份,管制实施120天后,美国军工产业进入 “难以承受”阶段,F35战机生产受阻,因每架需417公斤稀土,主要依赖中国供应。导弹制导系统关键材料,如钐价格暴涨60倍,严重影响军工生产成本。美国国防承包商库存仅剩2-3个月,部分企业被迫推迟订单交付...... 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使中国在两国贸易会谈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迫使美国不得不作出妥协。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国人不禁想起了“2018年孟晚舟被捕、华为遭极限施压”那段至暗时刻。其实当年华为的至暗时刻,不过是彼时中国被美制裁、打压,要挟的一个缩影。那么,为何彼时已手握稀土利剑的中国并未“亮剑”反制,而却选择了隐忍未发?原来除考虑彼时的中国综合国力、整个国际地缘政治等综合因素外,中国还有一个致命软肋被美国拿捏着,这就是美国的“氦气”锁喉危机,堪比芯片断供更致命的“窒息战”。

人们对氦气这个词并不陌生,氦(Helium),稀有气体元素的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He,原子序数2,原子量4.0026,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不可燃的单原子惰性气体。因氦气是地球上最轻的稀有气体之一,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具有极低的沸点(-268.9°C),这使得它在众多高科技和工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氦气在地球上的储量却极为有限,且提取、储存技术难度极高,形成了“应用广泛,资源稀缺”的强烈反差。美国是全球氦气第一大消费国,年消费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5%-30%,全部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如半导体制造、航空航天、医疗核磁共振设备、科研量子计算、超导研究等。中国排行第二,氦气需求占全球11%,预计2025年消费量达2500万立方米。应用领域除与美国相同外,还在制造业中大量使用,尤其是用于高精度管道检漏及钛、铝等金属焊接保护。

然,令人尴尬的是,中国的氦气产业不但资源贫氦,而且技术缺失氦气主要赋存于天然气田,全球探明储量高度集中的氦气资源,美国占40%,卡塔尔19.5%,阿尔及利亚15.8%,俄罗斯13.1%,加拿大3.9%,中国仅占2.1%。更令人揪心的是,中国天然气中氦含量普遍低于工业开采标准的0.3%,远低于美国的0.66%-8.2%,且尚未形成规模化开采。在氦气生产、储运等环节上,中国并未掌握高纯氦提纯技术,造不出液氦储罐和-253℃以下低温制冷机。如此软肋之下,就不得不买美国的氦气,不得不高价租赁美国的低温液氦储罐,不得不接受美国氦气132.3美元/公斤的高价。

美国在氦气领域对中国的禁运由来已久。根据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20K(-253°C)以下的低温制冷机及其核心部件被明确禁止向中国出口。其主要目标就是针对中国超导、量子计算、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因为这些领域依赖极低温环境,而氦气是关键的制冷介质。美国还要求其盟友对中国采取同样的限制措施,欧盟要求向中国出口的低温设备必须报备最终用户,且供应商有权现场检查并否决交易,日本自2015年起也禁止向中国出口冷压缩机。液氦储运设备也被美西方垄断,全球液氦储罐主要由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ir Products)、法国液化空气集团(Air Liquide)等西方企业控制,这些设备中国只能租不能买。美国之所以未直接限制氦气出口的原因,并非“手下留情”,而是在于氦气是美国重要出口商品,且中国是全球氦气第一大买主,若断供将使美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在美国政府眼里,对中国断气则是分分钟的事儿,随时可付诸实施。美国对中国的“氦气”锁喉,如同咽喉被扼。生死操于人手之态势可谓“氦”人听闻。

美国氦气生产提纯工厂

这种软肋尽露,命门被制的被动局面必须打破。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获取导弹火箭燃料所需的氦气,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就曾带领地质队跋涉四川盆地,开启了氦气探索的漫长征程。进入21世纪时,中国仅有四川威远等少数天然气田含微量氦气(0.1%-0.34%),且提氦技术落后。

四川威远等少数天然气田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第一次上任美国总统,且于2018年7月6日,正式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标志着中美贸易战正式爆发。同年12月1日,华为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转机时,被加拿大当局应美国要求逮捕,随后便是美国对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进行打压。而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吹响了向氦气产业领域技术攻关的号角。

华为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被拘捕

2018年,中科院理化所联合企业启动BOG(液化天然气尾气)提氦项目,2020年国内首条液氦生产线在宁夏投产。

国内首条液氦生产线在宁夏投产

2019年,中国石化启动涪陵液化天然气厂氦气提纯项目。2022年,成功产出99.9999%高纯氦气。

2021年,中国煤科院攻克含氦煤层气提纯技术,全球首套3.6万方/天装置在甘肃投产。

全球首套3.6万Nm3/d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气装置

2022年,珠海森博公司实现液化天然气尾气(0.03%含氦)提纯至99.9998%。

2023年,上海成功实现液氦储藏罐的量产,彻底解决了液氦储存和运输的难题,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氦气全产业链的命脉,结束了运输设备只能租赁美西方液氦储罐的历史。

国产液氦运输罐车

2024年,宁夏、内蒙古7套提氦装置投产,年产能破1000万立方米。

2025年,比亚迪闭环回收系统大幅降低核磁共振氦耗。中科院研发的钆基量子磁制冷材料,可谓另辟蹊径,逐步摆脱对氦气的依赖,实现“去氦化”的科技突破。

中国医院核磁共振已用上了中国产的氦气

这表明中国在氦气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全面自主可控,氦气产能大幅度提升,彻底摆脱了美国的“卡脖子”威胁。截止到2025年,中国氦气自给率已突破90%。这一结果致使全球氦气价格暴跌30%,造成美国库存积压氦气800万立方米。

正是在这一年,2025年4月,中国政府正式对美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有人形象地将中国手里的“稀土”比作扑克牌中的“小王”,而把美国手中的“氦气”比作“大王”。在那个至暗时刻,中国之所以未打出这张“小王”,实则是因彼时的中国还“接不住”美国的这张“大王”,可谓“小王一出牌,必被大王压”。有意思的是,此一时彼一时,今日中国的稀土已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王”,而美国的“氦气”,却连“小王”都不保了。然,这一“小王变大王”的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中国70年的技术积累的爆发,是中国几代人矢志不渝自主研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