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中共曲靖组织的恢复

发布时间:2025-08-11 08:47  浏览量:1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曲靖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曲靖各族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毅然投身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建立起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局面,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贡献。

即日起,本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刊发发生在曲靖的抗战故事,生动讲述曲靖这片红色沃土上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英雄事迹以及各族人民团结御侮的光辉历史,进一步激发珠源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中央确定巩固和发展党的抗日力量,组织群众投身抗日救国活动的方针政策,指示各地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团结人民群众一致抗日。1935年11月,中共云南临时工作委员会恢复重建(简称云南临工委,1938年8月改称省特委,1939年1月后改称省工委),在云南临工委的直接领导下,罗平、沾益、宣威等地的党组织得以恢复重建,党的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成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共识。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抗日民主力量、进一步组织大后方全民抗日,云南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迫在眉睫,并承担着三项主要任务:一是抓紧培养党员对象,发展党的外围组织;二是继续做好群团组织的工作;三是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开展抗日宣传。

1936年4月,云南临工委书记李浩然调研时指出:罗平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战略地位重要,民间枪支较多,群众基础较好,是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按照他的建议,组织召开会议并决定陆续从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成员中选派适当人员到罗平开展工作。这一时期,罗平籍爱国进步学生周时英、刘浩、陈鸿图(陈世麟),先后接受组织派遣回到罗平任教,与当地进步教师尹兰冰、杨守沫、吴世霖、盛其德、何树华、王纲正等一同将板桥小学、罗平简易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罗平简师)、罗平板桥东胜小学发展成党的据点。他们通过创办“启明书店”、组织读书会、开办农民夜校、发展农民小组、推行民众教育宣传、组织抗日农民团体等形式,传马列主义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秋,云南临工委综合考虑全国、全省形势,先后派遣党员吴宗遥、丁建华等到罗平简师开展建党工作,按照党员标准,先后发展刘浩、吴世霖、陈鸿图入党,正式成立中共罗平县支部,吴宗遥任书记,接受云南临工委直接领导。

1938年1月,罗平党支部向云南临工委汇报工作,要求增派党员干部到罗平县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云南临工委先后派遣刘璧华、陈世昌(化名刘璧光)、伍谦之(化名赵祖武)和进步青年余维芳(女,化名王仁芳)等人到罗平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经长期考察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锻炼,党支部发展王纲正、何树华、张鸿逵、盛其德、胡应坤、赵玉清、任学源、朱希敏、唐德锟、张璧富、徐学仁、雷敬天、马显清等人入党,并将中共罗平地下党的工作改由刘璧华负责,建立罗平城区和板桥两个支部,城区支部由丁建华任书记,板桥支部由刘璧华兼任书记。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1938年4月成立中国共产党罗平县委员会,由刘璧华兼任书记,城区支部书记改由吴世麟兼任,板桥支部书记改由王纲正兼任。

这一时期,罗平县多次举行党员干部培训班,在松毛山、观音阁、朝宗寺等地秘密举办党员训练班,讲授党纲、党章、《共产党宣言》等党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的性质和任务的认识。训练班结束后,先后发展张蕴璞等17人入党,进一步扩大组织力量。

罗平党组织的建立和党的活动开展,对相邻的师宗、陆良、泸西、平彝等县产生积极影响。丁建华等人多次赴陆良指导地下党的工作,向在陆良旧州等小学任教的早期党员骆彪、张秉仁等人传达上级党组织工作指示,并介绍皇甫立本、朱杰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交流抗日宣传材料和革命书刊等形式,陆良地下党和罗平地下党保持了工作上的经常联系,助力恢复陆良县工作据点。同时,丁建华到当时的曲靖县,向周子安等人传达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壮大党的力量,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等中共中央的重要指示。

1937年7月,云南临工委派樊子诚进入沾益播乐小学,在民主进步人士、沾益播乐小学校长温培群的帮助下,以担任教务主任为掩护,建立据点,开展党的工作。随后,进步青年杨守沫、窦家英(樊子诚之妻)先后到播小任教,在师生中通过秘密组织读书会等形式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经过宣传动员,樊子诚在师生中发展了蒋程高、温培贤、何金安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由省特委直接领导,樊子诚任书记的中共播乐小学党支部。为进一步发展党组织和培养农村工作骨干,播乐小学开办了学制为一年半,由30多名学员构成的师资训练班。学员结业后,分散到各乡村小学任教,并在乐利、偏山、水田等3所小学以教书为掩护,拓展党的工作据点。

1939年10月,沾益县立播乐初级中学正式成立(以下简称播中)。在樊子诚要求下,省工委派遣伍兴仁(伍谦之)、余维芳等党员和进步教师到播中任教,并增补伍兴仁为中共播乐中学支部委员。播中党支部通过组织秘密读书会等多种形式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发展姜开辅(姜克夫)、文自融、张家德、余佩馨、何其良、毕华富、侯建忠、王正邦、姜开亮等进步学生入党。

1936年3月,云南临工委派遣中共党员浦光宗、马若璞(马仲明)到宣威,以宣昭公路工程处工作人员、国民党县政府清仗分处会计等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周子安从外地回到家乡宣威板桥后,与马若璞取得政治联系,在板桥小学通过组织读书会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1939年底,西南联大中共地下组织指派党员杨兴楷、宁直到省立宣威乡村师范、宣威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建立据点,开展建党工作。1940年3月至4月,通过革命思想教育和抗日救亡宣传锻炼考察,先后发展缪祥烈、柴爱国等入党,并建立起柴爱国、徐德美任小组长的两个党小组。7月,直属于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领导,由杨兴楷任书记的党支部正式成立,柴爱国(负责组织)、徐德美(负责宣传)为委员。

1936年至1945年,上级党组织先后增派一大批骨干到曲靖加强领导和开展工作,有力促进了曲靖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为后来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