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好奇地问妻子曹秀清:你是共产党员吗?妻子淡然回:从前是

发布时间:2025-08-09 03:04  浏览量:1

1927 年的南京,杜聿明看着刚从陕北辗转而来的妻子曹秀清,这位黄埔一期毕业的国民党军官,察觉到妻子行踪的异常,终于开口问道:“你是共产党员吗?”

曹秀清低头整理着被旅途尘土沾染的衣角,抬眼看向他,语气平静地说:“从前是!”

杜聿明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剑,他已知晓妻子自榆林女子师范辍学后行踪不定,却没想到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他继续追问:“你们共产党里还有谁?” 曹秀清直视着他,语气坚定:“他们和你都没有关系,你一个也管不着,人各有志嘛!”

这段对话,成为两人关系中一个特殊的节点。而这句 “从前是” 背后的故事,也贯穿了曹秀清起伏的一生。

1902 年,曹秀清出生于陕西米脂,父亲曹万滋是当地商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自幼有机会在私塾研习诗文。1923 年,曹秀清与杜聿明成婚,婚后她拒绝传统束缚,坚持求学。在杜聿明的支持下,她先后进入米脂女子学校、榆林女子师范学习,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女学生。

1924 年,在榆林师范求学期间,曹秀清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米脂首位女共产党员。当时,她参与了一些革命活动,如书写、张贴标语等。

1927 年,国民党清党行动展开,曹秀清因共产党员身份面临危险。在国民党军警包围榆林师范时,她从后墙逃离,辗转多地,最终抵达上海,与杜聿明重逢。

重逢后,曹秀清不再提及自己的党员身份,随杜聿明辗转各地。1934 年,米脂同乡高锦光找到杜聿明,请求营救被捕的弟弟高敏夫,高敏夫是当时已知的共产党员。曹秀清得知后,与杜聿明商议,通过在宪兵队的同乡进行斡旋,最终使高敏夫以 “证据不足” 获释。

抗日战争爆发后,杜聿明率部驻守湖南湘潭,曹秀清在驻地附近组织了三十多位随军家属,办起家庭缝纫厂,主要负责赶制军装和为伤员缝补绷带。杜聿明从前线回来时,常会到厂里查看情况,曹秀清也会将做好的布鞋交给丈夫,鞋头特意加了层厚布以适应战场环境。

1949 年淮海战役后,杜聿明被俘。曹秀清前往南京寻求蒋介石帮助,未得接见。之后不久,她就收到了蒋介石的手谕,下令要她带着婆母和五个孩子乘机前往台湾定居,并承诺保证他们全家赴台后的生活费和子女学费。

却不曾想,此承诺终成一纸空文。到台湾后,曹秀清一家生活十分拮据,房子没有,衣物食物也没有着落,全家老少上下七口人仅靠国民党当局发放的一点点生活补助维持生计,有时需要变卖物品来支付子女的学费。

曹秀清万般无奈,托关系找人,找宋美龄,找丈夫的老部下,几番奔走,才终于谋得一个在台北烟酒公卖局制品厂管内部收发的工作,但收入微薄,全家生计依旧惨淡。

1956 年,曹秀清和杜聿明的长子杜致仁在美国哈佛大学求学时,因经济困难自杀身亡。当时,曹秀清曾向蒋介石申请借贷 3000 美元,最终只获得 500 美元,且这笔钱送到美国时,杜致仁已去世。这成为了曹秀清心底永远的伤痛。

一直到1957 年,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曹秀清的处境才终于发生变化。

从前几番求见都见不到的蒋介石夫妇特地派车去接曹秀清,希望她能做做女儿女婿的工作,从美国把女儿,主要是女婿杨振宁带回台湾。

于是经蒋介石批准,曹秀清得以离台赴美。行前,她还曾提出再带一个儿子一起,但惨遭拒绝,最终只能一个人前往美国。

到美国后,曹秀清从女儿、女婿处得知杜聿明已被特赦,在北平担任文史专员。她的内心泛起波澜。

另一边,杜聿明获特赦后,曾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停留许久。他给曹秀清写了一封信,提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希望她能回大陆。

1963 年,几经周旋后,曹秀清从美国安全抵达北京,在机场与杜聿明重逢。

同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了曹秀清和杜聿明,欢迎曹秀清回到大陆生活,并表示国家会保障他们的生活。

此后,曹秀清在大陆定居。1981 年,杜聿明因肾衰竭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临终前,她特意嘱咐曹秀清不要去台湾,也不要去美国,就留在大陆。

1982年,80岁的曹秀清前往香港,终得以和分别20余载的儿女见面。在此之前,杜聿明去世,留在台湾的几个儿女也不被允许见父亲最后一面,最后也只获准在台湾设立灵堂祭奠。

1983 年,曹秀清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参与相关活动。

1984 年,曹秀清在香港病逝,遗嘱要求将骨灰带回大陆安葬。

2015年,杜聿明和曹秀清当年留在台湾的二儿子杜致勇和三女儿杜致廉将父母迁葬回米脂吕家硷村。落叶归根,历史悄然在此刻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