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多的老年人更长寿?医生直言:60岁后肌肉量最好维持在这范围
发布时间:2025-08-11 09:53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老人一提到锻炼,第一反应是“我年纪大了,不适合练肌肉”,还总担心“练多了伤骨头、伤心脏”。但真正能决定一个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是有没有肌肉。
肌肉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是老年人延寿的“硬通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指出,肌肉量每减少10%,老年人跌倒、骨折、失能、住院的风险都会明显上升。
肌肉维持得好的人,行动能力更强,代谢更稳定,慢病风险更低。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肌少症的患病率已超过20%。
而这些人中,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肌肉正在流失,只是单纯觉得“人老了,就该没力气”。肌肉减少不等于瘦,很多老人看着不胖,其实脂肪比例已经超标。
真正健康的体型,是“肌肉占比高、内脏脂肪低”。肌肉量持续下降,基础代谢会变慢,血糖升得快,血脂降不下,连走几步都喘,生活质量也会迅速下滑。
到底什么样的肌肉量,才算“安全线”?根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的建议,60岁以上男性的骨骼肌占体重比例应不低于33.4%,女性不低于24.4%。
低于这个范围,就要警惕肌少症。很多人以为只有瘫痪或长期卧床才会肌肉减少,其实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不运动、蛋白质摄入不足,肌肉也会悄悄“缩水”。
有的老人蛋白质摄入远远不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老年人每日摄入优质蛋白不少于65克,分布在三餐中,搭配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一起吃,吸收率才更高。
光吃还不够,肌肉要用才不会退化。长时间不动,肌肉的激活神经元会“断线”,就算吃得再好,合成效率也跟不上流失速度。
营养是基础,运动是催化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并不是负重深蹲或高强度训练,是“低冲击、高频率”的抗阻训练。
比如弹力带训练、坐姿抬腿、靠墙静蹲、哑铃臂屈伸,哪怕每天15分钟,也能刺激肌纤维生长和维持。
不需要追求肌肉块头,是保持肌肉的反应力和耐力。能快速起身、稳步行走、不被轻易绊倒,这些都是肌肉功能的体现。
有些人担心运动伤膝盖,其实真正对膝盖伤害最大的,是长时间不动。肌肉减少后,关节受力更集中,反而更容易引发骨关节炎。
发现自己走路腿不稳、起身费劲、提菜都吃力,或者体重没变但腰围变粗,就要开始警惕了。这些都是肌肉量下降的“早期信号”。
更值得注意的是,肌肉一旦掉到“红线以下”,恢复难度会几何级上升。晚年常见的跌倒、骨折、失能,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不动”开始的。
研究表明,肌肉量减少不仅影响行动力,还会波及整个代谢系统。
肌肉是葡萄糖利用的主战场。当肌肉量减少,胰岛素利用效率下降,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推高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病的风险。
肌肉还能合成“肌肉因子”(myokines),这种物质可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反应,对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肌肉不只是“力量”,还是“内分泌器官”。
60岁了是立刻开始最推荐的入门动作,是“坐站训练”。每天反复从椅子站起坐下15~20次,不借助手、动作稳定,就是最基础的下肢抗阻锻炼。
再加上每天30分钟快走,配合深蹲、靠墙、弹力带,每周3~5次,肌肉就能稳定下来,不会再掉得那么快。
饮食方面,一日三餐中加入豆腐、鸡蛋、牛奶、鱼肉、瘦肉这些高蛋白食材,分摊在每餐,而不是集中在一餐。老年人肠胃吸收效率下降,只在晚餐猛吃,吸收率反而更低。
高龄老人建议每餐摄入20克以上优质蛋白,早餐尤其重要。不少老年人早餐就是一碗白粥配咸菜,这对肌肉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牙口不好可以将肉类打成肉泥、豆类打成豆浆、坚果磨粉,既保证摄入,又避免胃肠负担。
真正长寿的老人,不靠“吃得多”,是靠“能动还能吃”。只要肌肉在、行动在、代谢在,疾病就不敢靠近。
不要把失能当作“自然规律”,也不要把虚弱当作“年龄到了”。肌肉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只要你愿意开始,任何年龄都不算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国老年肌少症诊疗指南(2022年版)[S]. 中华医学会, 2022.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指南(试行)[Z].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