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我错了”背后的贪腐之路延边州原常务副州长苏景华案全记录
发布时间:2025-08-09 20:44 浏览量:1
“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对不起党和组织的培养,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我认罪悔罪……”
2025年8月9日,吉林省延边州委原常委、州政府原党组副书记、副州长苏景华在法庭最后陈述环节,用连续三声沉重的忏悔开始了自己的忏悔。这位曾经权倾一方的副州长,在90名昔日同僚的注视下,彻底撕开了自己从权力巅峰跌落的全过程。
一、权力失控:从“勾肩搭背”到“巨额受贿”
苏景华的腐败之路,始于与商人的“亲密无间”。经吉林省纪委监委调查,他长期与不法私营企业主勾肩搭背、吃吃喝喝、称兄道弟,将公权力异化为利益交换的工具。
2013年至2024年间,他借传统节日之机,多次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所送礼金、酒水及购物卡;2022年后更变本加厉,频繁接受私营企业主在企业内部食堂安排的高档酒水宴请。
在延边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任上,他利用职务便利,在企业经营、工程承揽、职务提拔三大关键领域为他人谋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其行为覆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四大红线,成为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的典型。
二、“双开”与庭审:一场面向同僚的警示教育
2024年4月,苏景华在任上被查,同年11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吉林省纪委监委的通报措辞严厉,直指其“对抗组织审查”“干预执纪执法”“在干部任用中谋私”等行径。
更具创新性的是办案结果的延伸运用——2025年4月29日,吉林省纪委监委将其庭审转为“警示教育课堂”。当法槌落下,90名与苏景华同级别或共事过的延边州领导干部通过直播,目睹公诉人逐项揭露其腐化细节:从收受第一笔礼金到插手工程项目,从干扰执法到卖官鬻爵。
一名汪清县干部坦言:“看到曾经的同事站在被告席上,受到巨大冲击,切身体会到违纪违法的惨痛代价。”
三、腐败代价:穿透个体的人生崩解
苏景华案揭示了地方“关键少数”权力失控的完整链条:
- 初心失守:出生于1965年的他,曾主政汪清县十年,2019年升任延边州委常委并兼任常务副州长,却逐渐背弃使命;
- 监督失效:十余年间(2013-2024)持续收受贿赂未被察觉,暴露监管漏洞;
- “亲清”溃堤:与商人的“兄弟关系”取代了政商界限,最终沦为利益输送通道。
随着吉林省纪委监委对其违纪违法所得的全额收缴,并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这名59岁的官员的政治生命与经济基础同步崩塌。
苏景华案后,吉林省纪委监委将“庭审现场变教育课堂”的模式推向深入——2025年上半年,全省已有800余名公职人员在类似场景中接受警示。三声“我错了”的忏悔,如同警钟长鸣:当权力与私欲纠缠,终将付出自由与尊严的双重代价。而让“身边案”警醒“身边人”,或许正是打破腐败循环最锋利的手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