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闻问切”迈向“数智赋能”
发布时间:2025-08-11 10:36 浏览量:1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各行各业。”在第十一届中医药信息大会上,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申和的这句话揭开了大会的序幕,一场以“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与中医药发展”为主题的思想盛宴就此展开。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自今年5月投入使用,日均处方处理能力达500张;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打造的数字健康人“安诊儿”自2023年11月上线以来,平均节省就医时间约15分钟……这些数据印证着一个事实:中医药正从“望闻问切”的传统模式,迈向“数智赋能”的全新阶段。
运用人工智能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精髓,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加速新药研发,深化产业赋能与文化传播,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本次大会探索的核心要点。”王申和说。
“作为一名老一辈中医药工作者,我亲身经历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深切感受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拥抱信息革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国医大师唐祖宣表示,在科研创新方面,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能加速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推动新药研发进程,为解释中药复杂体系提供强大工具。
“如何精准做到用AI把中医传统经验整合起来,不仅要打开人体的‘黑箱’,更要建立‘导航系统’,实现中西医药在微观层次的定位和导航。”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梢在主旨演讲中说。随后大屏幕亮起“中西医药分子网络导航系统”。这个由李梢团队研发的系统,正借助人工智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药物的干预效果起到精准导航的作用,既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又使中医药能够深入到微观层面,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提供生物机理上的支撑。“就像给中医开了‘导航仪’,让证与病的联系看得见、摸得着。”李梢说。
大会同期组织了论文征集与评审活动,并在现场举行优秀论文颁奖仪式,进一步激励中医药信息化领域的科研创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调剂标准化研究中心教授翟华强团队成果突出,团队成员刘国秀、尚静撰写的论文《中药复方主效应指标体系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荣获大会三等奖。
刘国秀介绍,中药复方主效应指标体系预测模型,融合了中药复方传统君药、现代生物学靶点核心作用与指标成分质量控制思想,具有快速、准确预测复方主效应中药的能力,可快速筛选中药汤剂的核心质控成分,为中药汤剂有效性评价及质量控制提供创新模式。
“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作用,本质是通过量化客观化、数据驱动化、流程智能化,解决传统中医‘依赖经验、难以标准化’的痛点,同时尊重其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表示,人工智能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更大空间,推动中医药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数据赋能服务更惠民
大会期间,同步开展的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发展论坛中,中医多智能体航母级平台——“聪宝·云葫芦”发布,吸引了全场目光。
“云葫芦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多智能体深度协作与自主进化架构’。它彻底打破了传统AI对海量标注数据和监督学习的重度依赖,构建了一个由数千个专注不同健康领域的中医智能体组成的动态网络,实现AI智能体的自主进化。”杭州聪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高生介绍,平台不仅可以在虚拟空间复刻名老中医智慧,还可以融合实时身体状态、节气、地域数据,应时应地动态辨证,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细化调理,实现“一天一方”动态精准调理。
“智慧中医要守住‘服务惠民’的初心。”王申和表示,智慧中医是中医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中医为本、数据赋能、服务惠民”的核心原则,积极推动多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协作,让中医药服务更便捷地惠及广大群众。
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内,智能化设备映入眼帘。全自动煎煮系统会根据处方内药品信息自动控制煎药的时间、温度和加水量,排列整齐的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柜均配备电子显示屏,实时展示药品名称、当前状态、库存数量及存放位置。
“智能系统改变了传统模式。以往中药师需要人工调配、煎药,但现在设备自动调配、自动煎煮,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并且每自动调配一味中药,系统都会拍照赋码记录,便于追溯及监管。”智慧共享中药房负责人王子敬说。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副院长贾慧芳介绍,智慧共享中药房的建设是医院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自今年5月投入使用后,日均处方处理能力达500张。
不仅如此,米东区中医医院还发挥中医药医共体特色优势,与米东区芦草沟卫生院等9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紧密型医共体协议,建成中医辅助诊疗中心、药事服务共享中心和中医药大数据中心,实现中医药数据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形成“中医基层化、应用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的创新诊疗模式。
“我们融入中医医共体系统,真正做到‘系统多跑路,老百姓少走路’。”贾慧芳说,“患者到乡镇卫生院问诊后,经由当地医生问诊后的患者信息会传至总院,经总院专家诊断开方、智能审核后,由智慧共享中药房煎煮,药品可以直接配送上门,老百姓无需再到医院,切实让基层群众受益。”
如今,“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等内容已纳入《“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当中。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也正致力于打造中医智能治未病管理平台,该平台集健康数据智能采集、智能预问诊、AI中医临床辅助诊疗于一体,力图打通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临床治疗、康复全链条。“我们希望通过‘政策引领+科技赋能+需求导向’三维共振,践行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形成大健康新驱动,将优势中医诊疗资源下沉,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决策,重塑‘防、治、康、养’全生命周期的智慧中医治未病服务生态体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统计信息科负责人姜磊说。
中医智慧有了“数字密码”
“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国医大师李佃贵表示,人工智能可助力我们高效整理中医药古籍文献,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精准解析经典方剂的配伍规律,从而实现中医药知识的系统性传承与智能化传播。
河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孙士江介绍,“国医大师李佃贵经验定量化研究”让中医智慧有了“数字密码”。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杜艳茹团队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毛树松团队合作,遴选胃痞病、胃脘痛优势病种,对收集数据开展辨证要素积分量表标准研究,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要素“三维四度”积分量表,为脾胃病临床提供数据支撑。
依托这一数据基础,医院研发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证辅助诊疗平台。“以前徒弟学3年未必吃透的经验,现在通过模型能快速掌握。”杜艳茹表示,该平台可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传承大师的经验,复制并推广其诊疗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二是辅助中医人才培养和名中医经验传承,惠及广大患者。
这种借助数字技术传承中医经验的探索,在浙江也有生动实践。浙江省中医院院长助理娄海芳介绍,浙江省通过构建名老中医诊疗思维与辨证算法模型,实现了智能辨证开方、远程带教等功能。目前已孵化出全国名中医王坤根、省级名中医宣丽华等“数字人”,在安吉县中医院、奉化区中医院等开具中药方1000余张。通过沉浸式人机交互,精准传承名医辨证逻辑与用药经验,赋能基层医生提升诊疗水平,开辟了中医经验“活态传承”的数智化新范式。“这样一来,便可将‘一人一方’的隐性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方剂’。”娄海芳说。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工具,进一步推动“中医理论—现代科技—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