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年道家思想盛行?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1 浏览量:1
文︱关品方
今年是“五四运动”106周年。1919年“五四运动”意义深远,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其后的30年波澜壮阔,新中国1949年成立,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过去76年来踔厉奋发,到今天成绩斐然,积聚动能,现正加速度向前迈进中。笔者留意到自从2019年以来,过去6年间有不少朋友尊注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九流十家之中,对儒道墨法四大思想体系的共融互通尤有心得。
近年道家思想盛行。香港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主要道教庙宇包括黄大仙祠(啬色园,供奉黄初平),蓬瀛仙馆(全真龙门派)和青松观,又有道教文化资料库。广东省有罗浮山黄龙观(1992年重建),甚具规模。香港有道教联合会、道教学院和国际道教联会。
道教的特色是闲散飘逸,道法自然,在俗修行,没有严格的出家制度,因此大受欢迎。因为信仰包容,吸收民间神话和文化遗产,对儒教佛教持开放态度,对西方宗教亦不排斥。
笔者的理解,儒道佛三教共融是大势所趋,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体系,值得提倡。儒家以仁为核心信仰,强调道德教化与社会责任。道家主张效法自然,追求修身养性与延年益寿。佛家注重心灵觉悟与慈悲智慧,涅槃解脱和生死轮回。
笔者认识彭道长、林道长等朋友,服膺北宋理学家张载(世称“横渠先生”)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洁宏阔,概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是问道修行的精神坐标。其中,“为往圣继绝学”的核心内涵是继承和发扬古代圣贤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的学术传统与思想智慧,致力为后世延续并焕发新生。例如传承《尚书》、研究《周易》,发掘传统智慧、生态维护和自然保育,“以万物之心存心,以生灵之命立命”,强调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生命伦理的继承。家国情怀与人文关爱是激励知识分子投身社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这是我认识的道长朋友们求道得道的超然境界。
道教的精粹融合了哲学思想、修行方法与社会伦理,核心是对道的体悟与实践,强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道教的思想根基围绕道和德来展开,形成了一套涵盖宇宙观、生命观与方法论的完整体系。道是万物的本源与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认为天地万物是有机整体,人类需摒弃主观妄为,融入自然循环。
道教认为人应该返璞归真,修行的目标是融合到自然的本源。道教视宇宙为动态演化的过程,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道教又注重养生修身,形成多样化的修炼体系,动静结合,核心在生理的调息与精神的升华。道教强调“德行是修行之本”,主张通过慈爱、包容、谦逊等品德实践,净化心灵、积累功德,为内在觉醒奠定基础。
道教的伦理是顺应规律、无为而治、自我化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能够战胜自己才算得上真正强大。道教敬畏自然,尊崇天神,敬奉祖先,继承先辈的德行与智慧,尊重自然的状态和规律,体现对传统与自然的双重敬畏,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纽带。“顺应自然、返璞归真”、“修身养性、德行并重”、“无为而治、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知足不辱”、“以人为本、顺天应人”。
笔者个人认为,这也是大国治理的观念,对于应对环境问题、实现个人成长、社会持续发展、万物命运共同,正是中国新时代中国新文化的精髓:得道多助,天助自助;道家的哲理真是博大精深。
近年来,道家思想盛行的原因,符合现代人对心灵慰藉的需求,在传统文化溯源的过程中焕然一新。儒墨法三家,以至其他六家(阴阳、纵横、小说、名/农/杂),在内地的读书会也颇受关注。道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本土信仰,其哲学思想和修炼方法,为现代人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引导。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包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深化、提质和推广。道家的教义、经典、仪式等活动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促进了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今天的道家教义,不单是道德信仰,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崇教和哲学的内涵。加上网络传播的影响,有关道家(尤其是易经和道德经)的知识更加普及易得。全国从10多年前兴起的读书会,以中产阶层为主的壮年、中年和长者们,对学习道家的历史、教义、养生、医疗、饮食、修身、行止的方法趋之若鹜;笔者因为有所参予,充分感受得到,自觉受益非浅。
行文至此,应要举例以说明之。农历6月24日是关帝诞,今年闰6月,因此有两个关帝诞,分别是7月18日和8月17日。笔者上月出席过关帝诞活动,本周应该还有一次。中国各地有不少文武庙。文是文昌,武是关羽,一文一武,同被封圣。他们是道家尊崇的无数神灵之一,和老聃、华佗、丘处机、王重阳、吕洞宾等一串串数之不尽的姓名,为世人所熟知。
文昌和关羽一起,就是文武双全。道家既修文,也习武(武当派信奉道教)。中国的莘莘学子,一般都会定期到文武庙拜祭,不忘修文习武。笔者记得有诗句:《昔日旧恩难忘却,义释曹公传美名。一腔热血酬知己,今朝大义亦分明。华容道上马蹄疾,青龙偃月照神灵》。
为什么在道家的认知之中,关羽被尊为武圣?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能够在后世被尊为“武圣”,可以从精神象征和文化传承的维度理解,符合道家的思想。
首先,关羽有其军事成就、武功高强。他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如果结合古代度量衡与现代单位进行换算,据《三国演义》记载该刀重82斤,当年1斤约260克,换算后约为今天的40公斤!“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大刀挥舞,挺厉害的。关键战役包括官渡之战(于万军之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襄樊战役以汉水淹七军大破曹兵,逼降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于一时。他“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忠勇兼备。关羽被尊为武圣,因为其个人品德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尤其是“义薄云天”、“忠诚不二”的特质,成为历代推崇的精神标杆。刘关张桃园结义,兄弟“誓以共死”;即便兵败被掳,坚持“降汉不降曹”;得知刘备下落后立刻“封金挂印”,千里送嫂寻兄,是“忠君重诺”的象征。关羽又“善待卒伍”,“华容道上义释曹操”、“月下读春秋释刁婵”,“重情义、念旧恩”,仁厚宽宏、正气凛然的形象,感染力极强。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终局更具悲剧色彩,成为“忠烈不屈”的化身。
隋朝将关羽封为“护法伽蓝”,宋朝封他为“义勇武安王”,明朝晋升他为“协天护国忠义伏魔大帝”,自此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儒家尊关羽为“文衡帝君”,其“忠义”符合儒家伦理,与孔子形成文武对应。清朝以关羽为“忠义”典范,雍正年间正式尊其为“武圣”,封号长达26字,远超秦朝以来历代所有武将;与“文圣”孔子并列,至此关羽的“官方地位”达到高峯。
关羽不仅是武力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忠义仁勇”的核心价值观,成为跨越阶层、地域、时代、儒道同称的精神图腾。关羽和孔丘并列,成就“文武忠义两双全”理想人格的最高认可,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和孔子位居儒教顶峯的至圣先师一起,达成儒道合流,是深刻影响华人社会的文化认同。
珠海唐家古镇内有唐家三庙,其中之一是文武庙,供奉文昌帝君和武圣帝君,那是因为两人同属道教的神仙系列。文昌星和文昌帝君不是同一个概念。文昌星是天上星宿(主吉)、代表文学艺术才华,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格化后的神祇,别名梓潼帝君,本名张亚子,是唐代读书人,长居四川梓潼。道教认他为掌管天下读书人科举考试、功名利禄的神仙,是文昌星的神格化体现。笔者上月参加的关帝诞活动,就是在该庙举行。
中国人的姓氏各有起源,百家姓各有历史人物,值得香港特区的年轻人溯源,会感到趣味盎然。台湾地区民众,大都供奉妈祖(林默娘)和关公,是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笔者如有机会,乐意介绍妈祖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