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青铜》的乡土情结与诗意表达

发布时间:2025-08-11 10:56  浏览量:1

初冬时节,落叶飘零,在凛凛寒风中,诗人秋石的第一本诗集《大地的青铜》问世了,翻开每一个页面,闻着浓浓的油墨香味,感觉文本中的每一粒文字都是热乎乎的。

秋石,本名洪建科,生于安徽无为市鹤毛镇万年台村。多年根植于农村最基层工作岗位,故乡的一草一木,乡亲们的一颦一笑,都融入他的生活与感情之中;他既是作家也是诗人,繁忙的工作之余,拿起纸笔,就能笔下生花。

秋石,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大自然之子,把全部的情感与智慧,倾注在安徽芜湖一个偏僻的山村——万年台。他以独特的视角,诗意的感悟,使单调、平凡、琐屑的乡土生活变得令人向往。他关注着乡亲们的生活,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在追寻乡土生活的同时,也在追寻他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他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是一种长期郁结于作家内心,对故土和家园无法释怀的乡恋情怀,又熔铸了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哲学的理性思考。

对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炎黄子孙来说,其乡土情结、家园意识尤其强烈。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诗人秋石在鹤毛镇万年台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秋石的诗歌意象,总是和乡村有关。他不仅写了身边的人和事,写了动物与植物,写了乡村的四季,也写了一些对于生活的感悟与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后,从“盲流”到农民工,农民纷纷背井离乡,历经艰辛,奔向心中的麦加圣地——城市。出人头地的基本标准就是离开农村,读书的全部目的就是融入城市生活。各类资源,如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过度向城市倾斜,加速了乡村的凋敝。

整个村落只有老弱妇孺还在坚守,已经看不到年轻人了,到处都是大门紧闭,一片萧条的景象。

《谷雨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诗人将他回乡所见所感诉诸于笔端:“多年不事稼穑了/对于像谷雨这样/关乎粮食/关乎收成的节令/一直疏于打理/我惊异,老屋那些瓦楞上的草/又一次侧身于刀锋似的倒春寒/它们高于庄稼/高于植物/高于我内心的火焰”。秋石从村级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便去了天津,在北方经商开辟了人生第二职场。目睹家乡如此凋敝衰落的现象诗人内心并不好受,从而又进入深度思考。此时,诗人思想极其复杂,他在诗中说:“我知道,一个不事五谷的人羞谈庄稼、农事、土地和故乡/以至于在一杯谷雨茶的意境里打坐、忏悔”。诗人虽然走出去了,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农村,但他仍然感觉建设家乡、振兴乡村有他自己未尽的义务与责任,他无法逃避这个现实,试图将这些义务与责任揽于自己身上,郁结于内心深处的愧疚始终无法释怀。

这些琐屑事物的描写,并不是嫁接的、引进的、杂交培养的,而是在万年台千年日月光辉中,自然萌动,自然筛选出来的。在这个到处充满乡土情结的诗人眼里,万年台的一切都赋予感情色彩。

“整个春天/乡村沦陷于一场草木的锋芒/那些被绿色沤制的乡愁,湿漉漉的/一直暗中发酵”;“一个怀揣桑梓的人/哪里都能捡到布谷鸟的叫声”。字字句句都充满着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与无限思念。

“在异乡,种一畦菜是幸福的/我确信,一块白汽袅袅的土旮旯/治好我了的怀乡病、孤独症”;“一个洗脚上岸的人/无法拆除内心的庙宇”《一畦菜地》。虽然远在他乡,那一缕缕乡情,却始终萦绕在诗人的心头。以乡土情结为基调而衍生出的文学作品,呼唤着每一个恋乡之人。

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就曾经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这对远离家乡旅居天津的诗人秋石来说,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无限深情。

“庄稼点燃丰收的火焰/村庄陷入季节深处/——遍地鸟鸣/喊山的人,一夜未归/听曲的人,一宿未眠/我那弯如镰刀的小河/醉倒在杜牧的杏花村,不省人事”——《中国,十万株玉米敲响大地的青铜》。你听,这是多么亲切的声音,乡村美丽的丰收景象就像一幅动态的立体画展现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眺望远方家乡的美景,诗人如醉如痴。

诗是心灵的抒写,又是灵感的传递。诗歌的审美从本质上说,是诗人在诗学层面上对世间万物的感知、认识、体验和美学价值上的评判,是诗人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人秋石用诗说话,用诗述情,将理想、人生、哲学、情感等多元化的题材,以诗的艺术形式发挥得酣畅淋漓。

“回家了/睡在绿皮火车/半夜醒来,火车哐当哐当地响/车轱辘巨大的撞击声/直让我担心/我知道春天的夜是脆弱的/那些鸟们刚刚入梦/那些花草植物刚刚褪衣/像母亲怀中的新生儿/身子骨弱呀/是经不住折腾的/一个远离故土的人,格外敏感、慈悲/一点细微的声音/都像是春天亲切的敲门声”《绿皮火车》 。远离故土回乡的诗人,坐上火车格外敏感,可想而知,他是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之中。

“母亲立于灶头/总听见庄稼、草木与节气的耳语/于是,一锅粥熬得口舌生津,五味杂陈/这人间的况味/烟火中绕梁,逆袭/我喝完最后一口粥/仰天大笑出门去/一声春的咳嗽,擦肩而过”《腊八粥》,一碗腊八粥勾起诗人往事的回忆,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只能从贫穷与落后生活环境中获得暂时满足,含泪微笑打上的烙印刻在诗人的心上,也刻在时代的印记中。

“一只鸟的死亡”也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死得蹊跷,无异于/一场谋杀/风起于青萍之末/夜,被镂空/行人匆匆/漠然于祸起萧墙/但,对于这只鸟的死亡/我必须以高度的负疚感/解构事件的真相/以绿树与鲜花的名义/给这只黑色的大鸟/举行一场人间的葬礼”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更是对灵魂的考量。人生的意义,在于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有当我们对生命拥有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充满无限生机和希望。

面对灵魂的拷问,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寻找自己的内心力量。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内心力量,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真正地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能力。

诗人秋石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清新的意境。

在《中国,十万株玉米敲响大地的青铜》中,诗人这样写道:“弹起内心的五线谱/感谢,一株株玉米扶着我/走过的苦难/江山辽阔,五千年的编钟/飘荡着遥远的回声/我饮马归来/玉米地,这盛大的音乐厅/十万株玉米,敲响大地的青铜”,诗人通过“玉米”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作物形象展开了奇特的想象,将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融入现代乡村谱系,诗篇恢弘气势、波澜壮阔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随手拿来一处风景就能玩得花团锦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可见诗人才华横溢,诗中的“风景”蕴藏着深刻的哲思。

身边的生活、身边的事,诗人信手拈来都是诗,让人感到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霜降帖》《稻草人》《麦田里的麻雀》《枫叶情》等一百四十多首诗篇中,所描绘的物象千姿百态,别具一格。

《桃花谣》中的“启动春天的按钮,数不清桃花的小喇叭/喊春风、春雨,也喊失魂落魄的人/而在桃林深处/——十万蜜蜂的小马达,嗡嗡嘤嘤/桃源人家,桃花流水鳜鱼肥/我喊故乡,喊到春风十里,桃花灼灼”。语言形象生动,玲珑透彻,宛如一幅桃花盛开的春天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洪泥河畔》的“一朵朵白云/像一块块干净的抹布/把夏日阳光,擦得白花花地响。”描述细腻、形象生动。

《一场雪,万千蝴蝶梦》的“一场雪,青山坐禅,草木匍匐/紧闭的柴门/一杆猎枪锈迹斑斑/一盏油灯,早已熄灭的火苗/有人等了多年/不见雪山飞狐”诗句异象纷呈,情景交融。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秋分帖》的“一夜秋风簌簌/逼我交出内心的山河/可是,一个四处漂泊人,行囊空空,所盛无几/几爿菊花,几丛芦荻,几树黄叶/唯有一句话,犹言在耳/——秋分一到,谷场见稻”。一个“秋”字弹出弦外之音,化平庸为神奇,语言独特,让人耳目一新。

《一河两岸,鹤毛河》在频繁的叙述中插上不同的画面,一点也不呆板。

《父亲》中的“父亲的脸上/那些丘壑,那些蠕动的蚯蚓/爬满亘古的荒原/那两只手,分明是一树盘节虬曲的根脉”。细腻形象的描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塑造出一种丰满的“骨感美”。

《小满》中的“农历磨刀,水牛磨牙/爷爷沽一口古老的民谣/只等麦子,一场盛大的口谕/水田泛白,泛青/鹭鸶走失于一场风剪云/一棵歪脖子树,打了个喷嚏”诗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让文字活跃起来,唤起读者的情感,从而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诗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遵循形象思维创作的原则,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发挥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其诗歌作品可圈可点,回味悠长。

巴金说:“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一个向着“更好”变化的化学反应过程。这种变化在文学创作和传播中一以贯之。纵观诗人大量的诗歌作品,仍发现诗人有些诗歌作品意象有些雷同的地方,有些结尾没有很好的留白。这就弱化了诗歌本应该达到的艺术效果和艺术高度。这是许多从事多年诗歌创作者普遍存在的瑕疵和遗憾。如果尽可能地避免诗歌作品中存在的缺陷,我相信,势必会让秋石的诗歌作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作者:朱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