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古文阅读训练(海淀、东城卷)
发布时间:2025-08-11 08:58 浏览量: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共10分)
侍郎院长阁下:奉八月十七日书。具承康宁,喜与抃会。并别睹手翰,访叙绸缪。何卷好勤勤,若此之不替也?幸甚!幸甚!首垂问以鄙况。鄙况不足云,盖默默兀兀,委顺任化而已。次垂问以体气。除旧目疾外,虽不甚健,亦幸无急病矣。次垂问以月俸。月俸虽不多,然量入以为用,亦不至冻馁矣。又垂问以舍弟。渠从事东川,近得书,且知无恙矣。终垂问以心地。此最要者,辄梗概言之。
顷与阁下在禁中日,每视草之暇,常互相诱导。别来闲独,随分增修,比于囊时,亦似有得,得中无得,无可寄言。来书云“粗示可平”,斯不可也。又知兵部李尚书同在南宫,钱、萧二舍人移官闲秩,退朝之暇,数获晤言,每话旧游,辄蒙见念。此盖君子久要之心,不为荣悴合散增减耳。而不传者,又何幸焉!
然自到浔阳。忽已周岁,外物尽遣,中心甚虚。虽赋命之间,则有厚薄,而忘怀之后,亦无穷通。用此道推,颓然自足。又或杜门隐几,块然自居,木形灰心,动逾旬月。当此之际,又不知居在何地,身是何人,虽鹏鸟集于前,枯柳生于肘,不能动其心也,而况进退荣辱之累耶?项者鄙尝有言荐于执事云:“心与迹多相庆,道与名不两立。苟有志于道者,若不幸于外,是幸于内。”猥蒙叹赏,犹忆之乎?今之身心,或近是矣。退思此语,抚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
前月中,长兄从宿州来,又孤幼弟侄六七人,皆自远至,日有食,岁有粗衣,饥寒获同,骨肉相保,此亦默默委顺之外,益自安也。况庐山在前,九江在左,出门是沧浪水,举头见香炉峰,东西二林,时时一往。至如瀑水怪石,桂风杉月,平生所爱者,尽在其中,此又几几任化之外,益自适也。今日之心,诚不待此而后安适,况兼之者乎?此鄙人所以安又安、适又适,而不知命之穷、老之至也。
院长公望日重,启沃非遥;仰惟勉树勤名,勿以鄙劣为念。
(取材于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
注释:【1】侍郎院长,户部侍郎崔群。本文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写给好友崔群的回信。【2】具承康宁,喜抃与会,意思是得知对方安康,心中充满喜悦。【3】视草:奉旨起草、修正诏谕一类的公文。【4】不:谦词,称自己。【5】赋命:命运。【6】柳:通“瘤”。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渠从事东川 渠:他
B.数获晤言 晤:温暖
C.又或社门隐几 杜:关闭
D.心与迹多相戾 戾:违背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首垂问以鄙况 臣以险畔,凤遭闵凶(《陈情表》)
B.虽不甚健,亦幸无急病矣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归去来兮辞并序》)
c.不能动其心也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
D.又何不足之有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并别赌手翰,访叙绸缪
又拜读了的亲笔书信,信中所言情意殷切
B.不为荣悴合散增减耳
不会因境遇的好坏和彼此的聚散而有所改变
C.若不幸于外,是幸于内
如果在外没有获得眷顾,反而是内心的幸运
D.仰惟勉树勋名,勿以鄙劣为念
唯愿您勉力建功立业,不要有消极悲观的想法
7.文章第四段中,作者说自已“安又安、适又适”,意思是安适之外又感安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一10题。(共18分)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感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离走而是己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蔽者乎!得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熟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
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日: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壹,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敦知其德!涫涫纷纷,敦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取材于《荀子》)
注释:【1】曲:局部。暗,不明白。大理:大道。【2】衡秤,指标准。【3】剧:烦杂,指胡思乱想。【4】材官:利用。【5】制割:掌握。【6】涫涫:水沸腾的样子。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私其所积 私:偏爱
B.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陈:摆出
C.知而有志 志:志向
D.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稽:考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白黑在前而目不见 余扃牖而居(《项脊轩志》)
B.况于蔽者乎 急于星火(《陈情表》)
C.圣人知心术之患 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
D.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 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纠正就能回到大道上来,在偏见和大道之间徘徊就会迷惑
B.无欲无恶,无始无终
他们不偏爱不憎恶,既不只看到开端也不只看到结果
C.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一
心生来就有知觉,有知觉就能觉察异常
D.偷则自行,使之则谋
懈怠的时候就会随意想象,使用它的时候就会谋划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人多会被偏见蒙蔽,从而失去对正道的追求。
B.掌握大道的人也会被持有各种偏见的君臣尊重。
C.圣人用道作为标准去衡量事物,所以没被蒙蔽。
D.没有掌握大道但追求道的人也能达到澄明之境。
10.文章第三段闸述了解大道的方法时,提到了“虚壹而静”请分别谈谈你对虚、壹、静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4.(2分)B 5.(2分)B 6.(2分)D
7.(4分)答案要点:
①超然物外(1分),心境平和(1分)。
②亲人的探望给予了作者精神慰藉(1分),所处之地秀美的景色使作者感到精神愉悦(1分)。
③让朋友放心,别担心自己。(1分)【评分说明】答出其中4点可得满分。
8.(4分)答案要点:
①言要谨慎(1分);②言要选择对象(1分);③言要选择时机(1分);④言要真诚(1分)。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6.(3分)C 7.(3分)D 8.(3分) C 9.(3分)B
10.(6分)
“虚”即“虚心”:心是可以储藏知识的,“虚心“是不让已储藏的知识妨碍接纳新知。
“壹“即“专心”:是可以同时认识两种事物的,“专心“是不让自已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干扰对另一事物的判断。
“静”即“静心”:心是可以活动的,“静心”是不让做梦和胡思乱想扰乱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