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正畸需求,崩塌了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7  浏览量:1

文|氨基观察

一家曾主导全球细分赛道的巨头,在三年内跌去了逾80%的市值。这不是某个新兴赛道爆雷的故事,而是成熟消费医疗市场的周期切换样本。

7月30日,艾利科技发布了一份不及预期的二季报,公司股价单日暴跌37%,收于129美元,创下5年来新低,相比2021年8月创下的737.4美元高点,市值蒸发超过400亿美元。

作为消费医疗曾经的王者,艾利科技凭借隐形正畸产品“隐适美”(Invisalign),开创并垄断了全球透明牙套市场。

鼎盛时期,隐适美占据了全球超过80%的市场份额,并凭此在美股创造了10年26倍的故事,市值一度高达565亿美元。

但随着消费医疗退潮,艾利科技也迅速坠落。CEO Joe Hogan的阐述看似平静:“扫描仪销售表现强劲,但被矫正器收入的下降所抵消。”这样的解释难掩背后弥漫的阴霾。

从备受追捧的医美科技范本到资本市场的冷眼相待,艾利科技的隐形正畸神话为何轰然倒塌?是对手内卷加剧,还是消费医疗的底层逻辑已然生变?

/ 01 / 持续下坠

艾利科技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隐形正畸赛道。彼时国内正畸尚未成熟,对隐形正畸的认知几乎与隐适美划等号。

而隐适美“时尚”、“高级”的消费噱头,更是让其被称为“牙科界的苹果”、“正畸届的LV”。

然而,神话总是不可持续的。

2023年艾利科技的增长便已显著放缓。当年营收微增3.4%,其中隐适美增长4.1%,但增速大幅放缓。2024年疲态加剧,四季度同比下降10.5%,而公司认为是三季度火爆后正常的营收下滑。

到了2025年,则是彻底“变天”,二季度隐适美收入同比下降3.3%,这也表示艾利科技的核心业务全面失速。

更重要的是,这场连续3年的衰退背后,是隐适美的全球市场份额如今已不足60%,并且,北美、欧洲、亚洲三大核心市场均同步告急。

其中,在中国曾经“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被打破,艾利科技如今的市场份额被时代天使、正雅、悦见等中国品牌蚕食,与时代天使成为并立的“双巨头”,甚至在某些领域,其已经变为“更小的那个”。

在北美、欧洲市场,艾利科技的情况同样严峻,份额下滑,美国本土市场利润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也是市场最不可接受的。

公司在电话会议中解释,利润下滑源于病例数量减少、转化率不及预期以及消费者支付意愿减弱。这背后,是低价竞争(如SmileDirectClub余波)和经济压力共同冲击的结果。

种种因素之下,导致这家“消费医疗之王”正从高处急转直下。

/ 02 / 暴跌背后

艾利科技的困境,根源可归结为“贵是原罪”。

隐形正畸——尤其是主打高端的隐适美,虽被定义为“医疗行为”,但其本质仍是一个高客单价、非刚需的消费品。

这意味它的需求高度依赖于经济周期与消费信心:在经济繁荣期,人们愿意为“变美”买单;但在经济下行期,它往往成为预算清单上优先被删减的项目。需求依然存在,但人们拒绝支付过高的品牌溢价。

市场空间的天花板也正变得清晰可见。在美国,青少年正畸渗透率达到70%,成人约30%。欧洲多国的青少年渗透率也已接近上限。这意味着核心市场的自然增量几乎耗尽

在欧美人口增长停滞的背景下,艾利科技的增长更多是药寄望于现有用户的“二次消费”(如牙套丢失更换)或“以价换量”。然而,降价策略在短期或许能刺激销量,但在消费降级的整体趋势下,将对公司盈利能力带来持续压力。

经济压力进一步引起“高端产品”的渗透放缓。性价比的回归,成为当前市场的首要逻辑。

这解释了为什么提供传统托槽/钢丝正畸的公司Envista,在二季度录得超出预期的收益增长。Envista的CEO保罗·基尔将此部分归功于传统正畸业务的再次突围。

显然,眼下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在需求存在时更重实用。艾利科技管理层也坦言,全球多地患者转化不及预期,高价位正畸产品的决策周期显著拉长。

更深层的冲击,则来自国产品牌的“出海反杀”。目前看,艾利科技依赖隐适美构建全球垄断地位的“品牌壁垒”,正在被国产品牌以性价比武器,一步步削弱。

2022年,时代天使以1940万美元收购了巴西品牌Aditek 51%股权,布局南美;2024年后,又持续拓展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欧洲市场。

在美国市场,面对关税压力,时代天使已完成当地建厂和产品注册备案。有业内人士表示,凭借价格优势,已有美国医生开始向患者推荐其产品。

艾利科技在电话会中提到“关税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收入”,表面是政治风险,实则是竞争正在全面重塑,特别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加速渗透,已经触碰到其腹地。熬走了SDC,又来了一个天使。

除了经济和竞争,曾经助推艾利科技实现指数级增长的营销引擎正在失效。

通过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和大规模社交媒体营销(2018-2021年),艾利科技成功地缩短了消费者的决策路径,实现了“看广告即下单”的效率。如今,这种模式风光不再。消费者购买决策时间显著延长,医生转化漏斗变得复杂、漫长。疫情期间被视为新机会的“远程正畸”业务,红利同样消失

并且,艾利科技的技术溢价被快速稀释,3D建模、个性化打印等专属标签,如今成了所有品牌标配,连低价国产品牌也能交出合格成果。

也正因此,艾利科技经历的这场“崩塌”,表面看是二季度财报不及预期导致的,更深层的却是多重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消费下行、竞争加剧、行业结构重构,一个都没能躲过。

/ 03 / 故事还能继续吗

艾利科技的困局,是全球消费医疗赛道整体降温的一个缩影。

从更广义的消费医疗来看,口腔、医美、眼科、二类疫苗等领域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以艾伯维的艾尔建为例,2025年上半年全球美容学净收入23.81亿美元,同比下滑9.8%,核心高端产品玻尿酸乔雅登更是同比下滑23.2%。

在二季度电话会上,艾伯维被分析师追问关于医美与经济周期的问题。

过去你们曾提到在不确定性期间这些品牌表现出极强韧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次的经济不确定性不同于以往?这次低迷似乎比过去持续时间更长?

对此,艾伯维表示,与以往短期经济衰退不同,这一次的经济压力更多是长期性的。消费者钱包受到的冲击更持久,就连最近奢侈品领域的报告也反映出类似的问题。

无独有偶,爱美客近十年净利润首次降至个位数。“可选型消费”转向“必要性消费”,正是医美行业冷却的写照。

就连医疗属性更强的HPV疫苗等板块,也早已崩塌。市场发现所谓的高增长黄金赛道,不过是提前支取了未来几年的需求,碰上外部极速转变的外部环境,导致整个消费医疗的下坠超出了市场预期,整个估值逻辑的系统性重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赛道终结:医美市场还会发展,眼科医疗也在进步,口腔市场不会消失,隐形正畸仍是趋势,只是难再复制过去的高增长。

消费市场已告别“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发展,下一轮竞争的核心不再是“广告响、故事好”,而是“降本增效”,尤其是降低营销成本。

艾利科技本身也意识到问题,财报中提出“将于2025年下半年推进组织重整、重新分配资源”,未来增长更依赖“降本增效与数字化整合”。

事实上,从扫描仪销售反而成为亮点就可看出,艾利科技正在试图把故事从“矫正器终端”转向“数字口腔基础设施”。当然,其能否靠数字化“续命”,尚需时间验证。

也就是说,与其拼牙套价格,不如拼医生对系统的依赖度,以及患者的信任感。

同样的,国产品牌若想建立真正的全球竞争力,仅靠价格战也非长久之计。他们亟需在海外建立完善的渠道网络、绑定医生资源、平衡产品质量与利润率。

因为,当消费情绪回归理性,行业将被迫回归其医疗与消费结合的本质:在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同时,建立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发展自然也对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企业调整消费医疗的增长预期,更主要的是完成转型,从原先粗放式的高度依赖营销的新兴市场模式,变成精细化管理的依赖复购的成熟市场模式。

泡沫退去后,消费医疗行业新的周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