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马冠三的故事2.2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7  浏览量:1

马冠三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海军副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

四、东矶列岛之战,痛失“瑞金”舰

1954年5月初,海军司令部要求华东军区海军,协同陆军攻占东矶列岛。

东矶列岛位于浙江沿海海门港外,列岛最北端为小鹅冠,最南端为大茶花,东自东矶岛,西抵大竹山。列岛由田岙(高岛)、头门山、蒋儿岙等主要岛屿和数十个小岛及礁石组成,总面积18.3平方公里,分布海域500平方公里。

东矶列岛地处台州湾与三门湾之间,扼石浦至海门近海航道之要冲,控制着浙东海面渔场。

东矶列岛守敌为一江山地区司令部派出的以王枢为大队长的游击队100余人,有长短枪50余支,配有无线电台。

当时,国民党军以大陈岛为主要基地,以东矶列岛为前哨据点,经常以小型炮艇掩护其机帆船截击、抢动商船,封锁海上交通,破坏渔业生产。

5月8日,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率作战处副处长石一寰、海军参谋郑武、空军参谋袁仲仁赴浙江宁波,召开三军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聂风智,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参谋长马冠三,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曾克林、副参谋长纪亭榭,浙江军区代司令员林维先,第20军副军长黄朝天,以及各军兵种的参谋长、作战处长、通信处长、情报处长。

会议决定:以第60师180团主力进占头门山、田岙,以公安16师48团2营及加强兵器进占蒋儿岙。各部进占后,构筑工事,组织抗登陆防御。

华东军区海军的任务是:以“碾庄”、“卫岗”两艘登陆舰及16艘登陆艇组成登陆输送队,运送陆军部队登岛;以台州、嵊泗两个巡逻艇大队12艘炮艇组成警戒队,掩护登陆输送队,并对大陈、渔山方向进行巡逻警戒;“南昌”、“广州”、“长沙”、“开封”、“瑞金”、“兴国”等护卫舰组成掩护队,担任登陆输送队侧翼;鱼雷艇一个中队待命。

驻宁波机场的海军航空兵2师6团(装备米格-15比斯型歼击机)和从上海调来的1师4团1大队(装备拉-11型活塞式歼击机)负责掩护海上舰艇部队行动。

为了统一指挥,由浙江军区、华东军区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组成联合指挥所,浙江军区代司令员林维先任指挥,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马冠三、公安第16师师长李国厚、第60师参谋长王坤、海军温台水警区副司令员陈雪江任副指挥。

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为保证空中安全,海军航空兵司令部派出副司令员曾克林和副参谋长纪亭榭到浙东前线,在宁波机场设立指挥所,夺取海门、一江山、渔山一线150公里半径的制空权。

5月11日10时30分,国民党空军2架F-47型战斗轰炸机突然飞至大陈上空盘旋。宁波指挥所立即派战斗值班的6团中队长保锡明和飞行员董世荣出击。

由于海上有雾,飞机用最大速度到战区后,没有发现目标,遂掉头沿原航线往回搜索,终于发现两架敌机,保锡明令董世荣先行攻击。

董世荣降低高度,在距敌机400米处开炮将其右翼击伤。此时,保锡明也发现了敌长机,在300—1000米处连续射击7次,命中3次。敌机带着还没有投下的炸弹,栽入松门以东海中。

正当保锡明击落敌机上升转弯向左脱离时,突然被从左上方正面飞来的敌僚机击中两弹,一弹中机翼,一弹穿透座舱,保锡明右臀部负伤,保险带和裤子着火。

保锡明忍着伤痛狠拉驾驶杆,把飞机拉高,爬到7000米高空才改为平飞。最后,在操纵已经非常困难,油料即将耗尽的情况下,他终于驾着飞机安全落地。

飞机滑跑停止后,保锡明晕倒在座舱里,鲜血染红了下半个身子。

5月15日中午,敌两架P-51型飞机利用复杂气象作掩护,突然向象山浦侦察袭扰。

为保证登陆作战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宁波指挥所命令6团副大队长宋国卿、中队长常化臣双机出航到小鹅冠一带海域拦截。

当时,正下着小雨、能见度只有1—2公里。宋国卿发现敌机后,迅速咬住右边1架,在开炮击中其尾部的片刻,又立即拉起,重新占位攻击。经连续四次占位攻击,终于将敌机击落。

当日19时,海军舰艇编队和航空兵4团1大队掩护登陆输送队开始起渡。

60师180团(欠1营)配属炮兵3个连、工兵1个连和1个高射机枪排,搭乘舟山基地登陆大队“碾庄”、“卫岗”两艘登陆舰、16艘登陆艇和浙江军区海防第1大队6艘机帆船从牛头宫起度,21时40分攻占田岙。守敌除少数逃跑外,余均被俘。

180团1营配属炮兵3个连、工兵1个连和高射机枪1个排,搭乘福建军区水兵师8艘登陆艇和7艘机帆船从海门起航进攻头门山,21时登岛成功,活捉20余名敌特。

公安16师48团2营配属37战防炮2门,搭乘浙江军区海防第1大队7艘登陆艇和8艘机帆船从三门湾沿江村起渡,22时攻占蒋儿岙。至天亮后,搜剿肃清了全部躲进山洞的守敌。

至23时10分,三支部队先后完成登岛。共俘敌大队长以下66人,击毙7名。

随后,除留交通船外,其余船只于16日3时全部返航海门。登陆部队则连夜开始构筑工事、简易码头和道路,以对付敌军可能的反扑。

配合陆军进占东矶列岛的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是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司令员邵震、政委高立忠、副司令员冯尚贤。

掩护陆军部队登岛完毕后,华东海军“瑞金”、“兴国”舰编队进至田岙、蒋儿岙之间;“南昌”、“广州”、“长沙”、“开封”舰编队在菜花歧以北海域。

5月16日4时58分,“瑞金”编队发现敌“太和”号率领“太康”号及“永”字号两艘、摩托炮艇1艘共5艘组成一个编队,双方发生战斗。

此次海战,历时24分钟,消耗76.2毫米炮弹324发,击中敌两舰,其中1发炮弹击中“太康”号前甲板,击坏了前主炮。

16日上午10时50分,“南昌”舰编队的“开封”舰发现敌“太和”号,遂诱敌北上。

11时56分,双方发生战斗。

激战中,一发炮弹命中了“太和”号机舱,迫使其降低航速,开始向南转向撤退。“南昌”编队追击未果后,返航檀头山锚地。

这次海战,历时19分钟,共消耗130毫米炮弹149发、100毫米炮弹26发,仅命中1发,造成敌舰机舱漏水。

“南昌”编队以四比一的绝对优势未能将“太和”号击沉,尤其遗憾。

连续两天战斗,“瑞金”、“兴国”两舰弹药消耗过半,奉命由田岙去檀头山附近海面补充弹药。

为了防遭敌机攻击,两舰应在夜间装弹完毕,但两舰等到深夜未见舟山基地后勤部弹药运输船到达锚地。等到两艘舰补充了弹药,已经很晚。

18日5时5分,“瑞金”、“兴国”两舰装弹完毕返航田岙。途中,遭遇敌4架F一47型战斗轰炸机。这时,“瑞金”舰舰长于云清指挥连续出现失误:没有加速进行规避;敌机进入战斗航向后,未能将敌机置于最难以攻击的零度或180度方位;当敌机进行攻击时,又未用固定弹幕而用移动弹幕导致火力密度不够。

战斗中,“瑞金”舰和“兴国”舰一起击落、击伤敌机各l架,但“瑞金”舰先后被炸中左、右舷,操纵失灵。

6时52分,“瑞金”舰沉没,牺牲56人,伤40人。

解放东矶列岛作战,从5月11日开始,至20日结束,历时10天,击伤敌舰5艘,击落敌机7架、击伤4架,俘敌帆船1艘。

五、强攻一江山岛,大陈岛守敌不战而退

1954年1月,华东军区提出陆、海、空三军联合攻打大陈岛的战役计划,获得批准后,即着手进行作战准备。

夺取大陈岛,首先将一江山岛作为突破口,这是因为:

第一、一江山在到大陈航线的中间,若直接取大陈,要先绕过一江山;

第二、一江山距浙东大陆前沿较近且中间有些小岛屿,可临时设置迫击炮阵地;

第三、一江山守敌1000余人,兵力薄弱;

第四,解放一江山会使大陈守敌发生动摇;

第五、解放军曾一度解放过一江山岛,对岛上的情况有所了解。

7月下旬,华东军区根确定参加一江山岛作战的兵力为:第20军60师178团和180团2营,炮兵1个多团,高射炮兵1个多团,火箭炮兵2个营,及喷火兵、工兵各一部;海航7个大队;海军第6舰队、鱼雷艇、登陆运输船艇各一部和海岸炮兵一部,计有各型作战舰艇、运输船艇188艘;空军15个大队加1个夜航中队,计有各型飞机近200架。

这次作战,是解放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

8月31日,华东军区奉命成立浙东前线指挥部,以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浙江军区代司令员林维先、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和参谋长马冠三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为参谋长。前指下设三个军种指挥所:空军指挥所,由聂凤智任司令员,曾克林、安志敏任副司令员,参战的海军航空兵归其统一指挥;海军指挥所,由彭德清任指挥、马冠三任副指挥;登陆指挥所,由第20军副军长黄朝天任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政委李志明任政委。

随后,华东军区后勤部、浙江军区后勤部和华东海军、空军后勤部等单位抽调干部,共同组成联合后方勤务部,统一指挥参战部队的后勤保障,由浙江军区后勤部长周桂生负责。

浙东前指组建后,立即组织从空中、海上、地面对一江山岛进行周密侦察,研究作战计划。

9月,浙东前指决定:渡海登陆作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空军和海军夺取战区制空、制海权,掩护参战部队进行战前训练;第二阶段,以步兵第60师的4个营在海、空军和炮兵的支援下,对一江山南、北江两个小岛同时实施登陆突击。

从11月1日开始,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频频出动,寻机轰炸停泊在大陈港内的国民党海军舰艇,打击国民党军飞入战区的飞机,封锁敌占岛屿。

当时,国民党空军共有7个飞行大队,作战飞机约400架,其中美制F-84型、F-47型战斗机为主力,还有部分 F-86型战斗机。国民党飞行员飞行技术较好,40%能在昼间复杂气象条件和夜间作战。解放军空军装备为米格-15БИС型战斗机,性能较好,但大多数飞行员飞行时间少,技术水平较低,只能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作战。

11月1日11时,解放军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从各机场起飞,空中编队后,保持无线电静默。4架伊尔-10型强击机,低空飞入大陈岛上空,向敌高射炮阵地投弹。接着,9架图-2型轰炸机,突击大陈港内的国民党军舰,但未命中目标。

从11月2日至12月21日,解放军空军又连续5次组织轰炸机、强击机小机群,先后轰炸一江山、渔山、披山和大陈等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敌军舰。虽然摧毁了岛上的一些目标,但对敌军舰的突击未奏效。

11月14日,解放军海军鱼雷艇在一江山岛东北海面击沉敌“太平”号护卫舰。

1955年1月10日,海上大风呼啸。解放军判断此种情况下停泊在大陈港的敌军舰艇不可能外出疏散,遂决定奇袭大陈港。解放军空军3个轰炸机大队低空隐蔽出航袭击大陈港,击沉敌坦克登陆舰“中权”号,炸伤护航驱逐舰“太和”号,重创后勤修理舰“衡山”号。

此战,解放军共出动飞机130架次,投弹709枚,大陈港内敌军舰艇遭到重创。

同日,解放军海军鱼雷艇在积谷山以东4海里处击沉敌“洞庭”号炮艇。

从 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7日,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共出动飞机260余架次,先后7次突袭大陈、一江山等岛军事目标及停泊的舰艇,共投弹1600余枚,毁伤敌驱逐舰、护卫舰等大型舰5艘,击落敌飞机10架、击伤4架。

经过连续两个多月的积极作战行动,解放军海、空军部队掌握了预定战区的制空、制海权,一江山岛守敌几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955年1月14日,浙东前指正式下达了作战命令。

根据气象预报,17~19日三天浙东沿海为良好天气,适宜登陆。张爱萍决定按原计划发起渡海登陆作战。

1月16日,马冠三率领部分参谋人员,乘炮艇由穿山港夜航南下石浦港,检查登陆海运船队的集结情况。当时,计划由“河”字号登陆舰5艘,装载步兵3000人;由“碾庄”型登陆艇4艘,装载步兵897人。

1月17日,马冠三到达门头山岛,百余艘舰艇隐蔽集结门头山岛以北海域。

1月18日上午8时整,解放军开始实施第一次火力准备。空军3个轰炸机大队和2个强击机大队在歼击机的掩护下,飞抵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上空,对岛上重要目标进行轰炸扫射。

9时后,50余门火炮炮击一江山岛上的目标区,进行火力急袭和监视射击。

12时15分至13时22分,登陆输送队第一、第二梯队70余艘登陆艇,满载陆军5000多人,在空中、地面、海上火力掩护下,驶向展开区。

14时,第二次火力准备开始。解放军船载的10门火箭炮对北江岛进行急袭,空军轰炸机3个大队又1个中队,对南、北江岛各主要阵地再度猛烈轰炸,强击机2个大队对登陆地段的前沿阵地进行轮番俯冲轰炸和扫射。

14时20分,解放军登陆部队发起攻击。火力支援舰艇,则一直开到离海岸五六百米处抵近射击,掩护步兵登陆。炮兵利用强击机暂时离开的间隙,进行最后一次火力急袭,登陆艇上的轻重机枪也相继开火。

解放军登陆部队以小群战术,相互主动协同,向纵深勇猛穿插。第一梯队攻占主要高地后,第二梯队立即投入战斗。

守敌中有不少浙江沿海地区逃亡的地主、恶霸、匪特及其子弟,他们极端仇共,踞堑壕暗堡拼命顽抗,解放军大量运用火焰喷射器向堡孔射入消灭守敌。

至19日2时,经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解放军登陆部队全部肃清残敌,占领全岛。

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全歼守敌1086人,毙敌司令王生明以下519人、俘虏副司令兼突击大队长王辅弼以下567人,击沉军舰3艘、击伤4艘,解放军伤亡1417人,其中阵亡423人、伤994人。

战后,马冠三即陪同张爱萍,登上北江岛视察了战场。

1月19日,解放军3个轰炸机大队轰炸大陈岛。

同日,美军第7舰队派出部分舰只驶抵大陈岛外海观望待命。对于台湾国民党当局的紧急求援,美国作出鼓励国民党从大陈列岛撤退、美军为其提供海空掩护的决定。

1月20日,解放军海军鱼雷艇部队击伤敌炮舰“宝应”号。

25日和28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通过“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即《福摩萨决议案》。

1月30日,解放军1个轰炸机中队再次对大陈岛实施轰炸。

2月7日,台北举行盛大活动,公祭“一江山守军720人全部殉国壮烈成仁”,蒋介石亲临燃香鞠躬。随后,国民党大肆煽动反共,许多大学生和青年人要求参军复仇,台湾各类军校报名爆满。

但不久,北京广了王辅弼等几人访谈,公布了俘虏照片,让台湾的解释很是为难。

一江山岛失守,解放军兵锋直逼大陈岛。守军在海空军乏力支援的情况下,频频遭到解放军轰炸炮击,岛上指挥通讯与雷达站受损,泊港舰艇亦受攻击。

从1月21日至2月8日,美军先后调集舰艇57艘,其中包括航母6艘、驱逐舰25艘、重巡洋舰3艘、扫雷舰4艘、运输登陆舰19艘,飞机500余架,对浙东海域实施了全面封锁。

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中国政府毫不示弱。美军遂通过苏联向中国转达了帮助国民党部队从大陈撤退的信息,希望在撤退时,解放军不要采取行动。

中国政府接到苏联转达的这一信息后,指示解放军对从大陈撤退的的美、蒋军不再攻击。

2月8日至12日,美国海、空军出动舰艇132艘(内航空母舰4艘)、飞机500余架,起飞 2200余架次飞机,帮助国民党军将2.5万名守卫大陈、北麂山岛的军队和各类战备物资四万余吨撤到台湾。

撤逃时,国民党军将岛上村庄烧为灰烬,居民被挟往台湾。总计撤离大陈、披山、渔山百姓16487人(大陈只三位老人不肯走)迁徙入台,分别安置到高雄旗津、宜兰苏澳及花莲、屏东、台北等若干新村。

2月8日至14日,浙东前指命令所属部队进占北麂山、渔山、披山诸岛。

22日,解放军出动飞机轰炸浙江省最南端的南麂山岛。

2月23日至25日,台海空军掩护南麂岛实施撤退,撤离正规军3608人、反共突击队819人、平阳县地方党政人员48人、男女百姓1070人赴台湾,南麂山岛遂被解放军当即占领。

至此,浙东沿海岛屿全部获得解放。

参考资料:

1、《菜花歧海战》

2、《东矶列岛之战》

3、《一江山岛战役》

4、《保卫闽粤海上运输线》

5、于学斌《责任的力量》

6、马冠三《鏖战东海忆当年》

7、毛德传《浙海大陈列岛风云录》

8、郝文诤《一江山岛战役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