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真正的战士,我爱他”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8 浏览量:1
“我在东北认识了他,他这个人很实在。他是解放军,在战斗中负过伤。我从小热爱解放军,我心里很爱他。”93岁的蔡惟秀深情地看向口中的那个“他”——她的丈夫张广才。
1937年,5岁的蔡惟秀曾亲眼看到日军飞机扫射南京城。彼时,9岁的张广才在江苏泗阳,数年后他加入了新四军,投入对日伪的战斗。命运,让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80多年前日军侵华的晦暗岁月,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对于那段记忆,他们相同的描述,是对日寇的痛恨。
1937年冬的一个夜晚,年幼的蔡惟秀正跟随家人逃难。她还不知道,此行他们将从南京城逃到农村,再逃往安徽,后又辗转去上海。
到江边坐船。突然,周围燃烧弹四起,危险逼近。哥哥姐姐拉着蔡惟秀赶紧上了岸,一家人用绳子一个牵着一个,深一脚浅一脚地慌乱躲藏……
“我痛恨日本鬼子,他们太凶残了!”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攻占南京,13日,南京沦陷,日军随即进行了长达6周的南京大屠杀。
日军进犯南京前,曾进行过密集的大规模轰炸,1937年8月15日至12月5日,南京上空共计拉响防空警报300次。
“有一天我正在路上走着,日军的飞机突然开始扫射,噼里啪啦的,我赶紧贴着墙根躲起来。”幼时的这段记忆,让蔡惟秀一生都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切肤之痛,“日本鬼子喝醉了在路上走,哇哇直叫唤,见到女的就抓。”
“我的五叔叔被日本人拿着鞭子打,我的舅舅出去买菜被抓走再也没回来,想起这个事情我就要哭……”蔡惟秀说着,眼中含泪。逃难数年后再回南京,她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家园。
日军的暴行从南京蔓延到张广才的老家泗阳。1939年春,日军占领泗阳县城,建立伪政权,推行“清乡”行动,多次轰炸城镇,烧毁村庄,杀害平民。
泗阳也是日军暴行的受害地,还是抗日军民顽强斗争的战场,新四军在此进行多次反“扫荡”战斗、开展游击战、袭击泗阳县城日伪军,鼓舞着军民的抗战士气。
日军的残忍暴行、中国军民的抗争,张广才自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次日军抓走了一名新四军战士,当时的伪县长陈升儒张贴布告,把这名战士杀害了。”张广才回忆说,“日本投降以后,陈升儒被枪毙。”
那个时期,泗阳等地民不聊生。“我们穷到什么程度?老百姓一年里半年都只能吃红薯,冬天只有一点玉米面做的糊糊,里面煮几块红薯。”
为限制抗日武装活动,日军修筑碉堡、炮楼,沿交通要道设置竹篱笆、铁丝网,企图分割根据地。新四军、游击队则运用灵活战术,进行着顽强抵抗。1945年8月,17岁的张广才加入了新四军第3师,成为一名战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并没有立即停止作战,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对拒降日伪军发起猛烈进攻。其中,被称为抗战“最后一战”的高邮战役,就发生在1945年12月。
1945年8月底9月初,新四军军部为歼灭拒降的日伪军,决定以第3师主力回师苏北,攻击淮阴、淮安城,发起两淮战役。张广才所在的连队负责包围任务。
“我们连夜出发,雨下得很大,部队没有避雨的装备,我记得当时全身都湿透了。我们行军30里,连夜赶到淮安完成了包围任务,后来师长黄克诚率部到来,发起了总攻。”
两淮战役共歼伪军近1.4万人,扩大了苏北解放区。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记载,1945年8月11日至9月2日,解放区军民在对日全面反攻中取得巨大胜利,共解放县以上城市150座,给负隅顽抗的日军以最后一击。
9月底,新四军第3师奉命进军东北,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行军路上,1把步枪、4个手榴弹、50发子弹,再加上行军粮,50多斤的重量磨炼着17岁的新兵张广才,但他说:“我从未掉队。”
在东北,张广才目之所及,也是满目疮痍。日军在东北的统治非常残酷,为了隔开抗日军民的联系,他们把一些小的村子烧光,合并成一个大村子。路上看不到一棵树、没有一棵草,山都是光滑的。“民众吃的高粱小米,只有一半是带着粒的。一家人只有一条厚裤子,谁外出谁穿,寒冬腊月,盖的只有一床破被子……”
战士们看到眼前的场景,非常难过,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更深了。临走,他们把能留下的衣物都留给了老百姓。
从苏北到东北,年轻的战士张广才日渐成熟。在后来的靠山屯战役中,张广才被炸弹击中,致六级伤残,双腿至今伤痕累累。但回忆戎马岁月,他说:“作为在战场拼杀的战士,我没有什么恐惧的心理,只知道要消灭敌人。”
此时,老人的目光是平静的,那是一种属于真正的战士的平静。
流程编辑:U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