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七十五年的审判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1  浏览量:1

1949年8月24日,

汶上民主县政府出具了一纸判决书,

墨笔洇开在白净的宣纸上:

“张立功与樊氏之婚准予离异,

男婚女嫁互不相干。”

年轻的张立功和妻子对立站着,

彼此刚刚控诉完,

处暑后的第一天,

一股热风吹过他们脖颈粘着的汗水,

顶上屋头,飘过几多春秋……

白净的宣纸熬成了黄褐色,这份仅853字的判决,成为了汶上县人民法院建院后的“第一案”。

时光沉淀在墨痕里,锋芒依然,直指病灶:“原被告之婚姻系封建社会父母包办之婚姻……致夫妻感情不能融洽。女方‘活为张家人,死为张家鬼’等语乃为封建遗毒之所致,从伊二年有余不返婆家,并问‘离婚给地吗?’显示出衷心之语。”时任县长曹耕力在财产分割中做出突破性裁决:将男方河滩地亩大分给女方,确保其离婚后生存权益。这份判决书如同一把锋利的犁铧,划破了封建婚姻的冻土。

七十五年后的一个清晨,汶上法院家事法官戴晓彤的卷宗上,躺着一份母子对簿公堂的诉状。

七十岁的王大娘干瘦的手拉着衣角,紧攥着:“俺也不是非要这钱……就是想见见儿子。”儿子张伟(化名)双臂抱胸,下颌紧绷,不抬眼皮儿:“她养我小了吗!凭什么让我养她老?”王大娘的屋门掩了半扇儿,一股霉斑的土腥味夹杂着中药味弥漫着,褪色的墙皮上紧紧贴着一张照片,菱花形的小碎边是拍照那年最时兴的样式——年轻的母亲抱着咧嘴笑的孩子,只不过这照片发黄了,不知何时一角还裂开了一道纹。

变 化

“第一案解决的是‘人该如何活下去’的问题,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心该如何活过来’。” 城郊法庭庭长林娜翻动着1949年的卷宗复印件说道。当年的樊氏在判决后究竟去了何处?她是否用分得的那亩河滩地养活了自己?史料中再无记载。但那份判决埋下的种子,正在新时代长出根系。

戴晓彤法官第三次敲开了张伟的家门,张伟的愤怒如开闸洪水:“她根本不知道我一个人是怎么长大的!”法官静静倾听着,没有母亲的陪伴,那些成长的磕绊,被同学笑话的伤痛,母子间的嫌隙,一点点,一道道,如同很多疤痕,看似结痂,却不能触碰。矛盾还能消除么,母子还能坐在一起把话聊透么?

调解室里,七十岁老人试探着,小心翼翼地用手触碰儿子的胳膊,随后两只手挽着,老人垂着头,垂下来的白发遮挡不住她颤抖的声音:“儿啊,妈错了……”这句话,亏欠了很多年,也被等待了很多年,那些曾经的坚强,在这声音里,松动了,张伟眼睛红了。“我也成家了,能想到她离婚后有多难。”他攥住了母亲干瘦的手。尽管理解王大娘离异后的艰辛,但成长的伤痕仍让他在重逢时难掩委屈与愤怒。好在春语化冰,未来的日子里,母子俩可以试探着,去把那些缺失的亲情慢慢缝补。时光是彼此的,温暖也是。

这仅仅是众多案件中的一个,这种“破冰”之力,源自汶上法院淬炼的“汶暖家枫”品牌内核。从“人如何活下去”到“心如何活过来”,当“保生存”的犁铧深耕为“愈人心”的壤土,历史沉淀的司法智慧便有了温度:它既为困顿者破冰,更给迷途者引路。

机 制

杨店镇钱村的晨雾还未散尽,苏大姐的质问声已刺破院墙:“离了婚凭啥还占我爹娘的房!”郭大哥倚着门框冷笑:“翻盖这屋我出了三万块!”围观的村民摇头走开,类似的场景,已上演过太多次,就是看热闹也没了新鲜。

离婚的两人因房屋分割僵持不下,先期调解多次均告失败。通过实地走访,洞悉症结,法官路真真提出了方案:一方新建住房,一方支付补偿。随着“双推送、双化解”机制启动,案件被推送至杨店镇。村建办联动住建局,打通“无房新建”审批通道,刘镇长协调村委,盘活闲置宅基地,确保郭大哥有房可住。目睹多方奔忙的苏大姐,按照补偿方案当场兑付两万元补偿款,这起房屋纠纷在“双推送、双化解”机制下落定尘埃。

法官不是万能的,但希望解纷的心是相通的:既带着矛盾找出口,也可以利用“机制”的力量带着问题找出路。

城郊法庭庭长林娜的电脑里存着一张动态流程图——横向“属事”:家事纠纷按专业领域推送至民政、妇联等县直部门;纵向“属地”:矛盾按辖区下沉至镇街的解纷工作室;法官全程嵌入:像电路板上的金手指,连通条块分割的治理单元。

2023年至今,汶上县乡村三级解纷网络排查家事纠纷3583起,成功化解1654起。2024年以来,通过“双推双化”机制,化解家事纠纷680余件。

“我们不做冰冷的裁判机器。”路真真拿出了苏大姐案卷里的新房照片。那个曾扬言“死也不搬”的郭大哥,如今已有了自己的房子。

温 暖

在汶上县城郊法庭的荣誉墙上,悬挂着“枫桥式人民法庭”的牌匾。

“比起结案数,当事人眼里的光更让我们有成就感。”林娜指尖划过手机相册,照片定格微光瞬间:调解室里,那个一年未见女儿的年轻妈妈,终于等来孩子扑进怀里的温度;曾摔出结婚证嚷着“不过了”的小夫妻,如今已成为幸福的三口之家;还有沉迷游戏的年轻爸爸,在法官鼓励下写给妻子的保证信,成了小家重焕新生的见证……

法官的汗水落在这一个个闪光里,透过一份份汶上法院的档案,勾勒出迷人的画卷。2024年,257对起诉离婚的夫妻经调解撤诉,离婚纠纷成讼量同比下降8.27%。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的理想,正在圣人初仕之地践行。

在一起离婚案件中,原告张某提交的微信记录、照片等证据形成完整链条,清晰呈现了被告田某多次出轨的事实。庭审中,田某以“真爱”辩解,要求平分财产,毫无悔意。而张某多年操持家务、抚育子女的付出,在证据面前沉默却沉重。

法官援引《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打破“平均分割”惯例,判决田某少分财产。判决书从法律视角向群众阐释:“婚姻不是儿戏,忠诚是底线,法律必为无过错者撑腰。”

这份掷地有声的裁判,正成为民众切实的法治教材。那些街头普法的身影,那些调解室里熄灭的争吵,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有人走出情感阴霾,有人重新审视婚姻责任。当儒家“无讼”理想融入枫桥实践,司法的微光终在人间烟火里落地生根。

回望1949年建院第一案,那份判决书末页残留着樊氏的指印,摆脱了包办婚姻,她终究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在汶上法院档案室里,王大娘撤诉申请书上的鲜红指印与之隔空重叠——七十五年司法变革的年轮里,“保生存”的命题已升级为“暖人心”的实践。

一阵春风吹过大汶河畔,村口广场上,新搭的戏台正演着梆子戏《墙头记》。老戏迷们看到不孝子被墙砸的结局连连叫好,而几里外的家事调解中心,法官戴晓彤刚让一对兄弟,在调解书上按下了热乎乎的手印——戏曲里反目争产的剧情,在现实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个借世俗叙事传递人伦准则,一个以法律之手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