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以“仰韶标尺”铭刻,唤醒六千年“大河星图”
发布时间:2025-08-11 12:20 浏览量:1
嵩山巍巍,大河汤汤。近日,新华全媒头条刊发《央媒看河南:大河村遗址,近观“仰韶标尺”,触摸文明曙光》文章,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型博物馆,引发舆论热议。这座六千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像一枚时间的标尺,刻录着先祖的足迹,丈量着中华文明的深度与广度,铭刻着千年的沧桑变迁,唤醒了那幅熠熠生辉的“大河星图”。
大河村遗址这把“仰韶标尺”,量出了中华文明的深度与韧性,让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不再是模糊的传说。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直接例证。这座时间跨度长达3500年的建筑,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及商文化。从三室一厅的“仰韶豪宅”到瓮城结构的防御体系,从白衣彩陶钵上的二十四节气到陶罐摆成的北斗九星,先民们早将宇宙星图刻进日用器皿。那些太阳纹、彗星纹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原始先民写给苍穹的情书,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观最早的胚胎。当其他仰韶文化遗址衰落后,大河村崛起为“城市群重镇”,延续了文明的薪火。正如郑州市文物局长顾万发所言,这里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亮色”。这份连续性,不正是我们应对时代挑战的底气吗?它告诉我们:文明从未断裂,只是换上新装。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深魂固,方能枝繁叶茂。
大河村遗址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自古的开放包容——和合共生,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遗址中的文物,更是传递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彩陶双连壶,两壶并列,内部相通,似在诉说着远古时期部落间的和平友好、相敬相亲。而绚丽的彩陶纹饰,则蕴藏着文明密码。太阳纹、彗星纹等宇宙主题图案,是大河村先民对天象的观察与总结,那白衣彩陶钵上的12个太阳与象征光芒的三角形,或许就是他们时间观念的雏形。与大河村相距不远的其他遗址中,“北斗九星”图案、圜丘形天坛遗迹等的发现,更表明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已有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指导农时,这是何等伟大的智慧结晶!这哪是古物?分明是先民在五千年前就写下的“朋友圈”宣言。大河村汇聚了长江屈家岭、黄河大汶口等八方文化,如一锅浓汤,炖煮出兼容并蓄的滋味。中华文明从不是孤岛,而是百川归海的大河。这种开放精神,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中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文化自信不是闭关自守,而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正如古丝绸之路前的“彩陶之路”,文明交流的星光早已点亮欧亚大陆。
大河村遗址还是文明交融的见证者。在“丝绸之路”之前,“彩陶之路”已联通欧亚大陆,仰韶文化的“西阴纹”传至乌克兰,“花瓣纹”远达乌拉尔山附近。遗址本身也表现出中西方文明交融特征,如土坯砖砌筑的城墙技术可能受西方影响,彩陶太阳纹中既有中国赤道文化也有西方黄道文化。同时,国内各地文化在此汇聚,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等,都能在出土遗物中找到踪迹,展现出大河村先民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明底色。
唤醒“大河星图”,关键在让历史“活”起来,走进寻常百姓家,点燃每个人的文化自觉。博物馆新馆里,“仰韶印象”数字项目妙得很:游客穿越时空,与先民同狩同耕,看他们在陶器上勾画日月星辰。这不只是“好玩”,而是让五千年智慧变成可触可感的烟火气。年轻游客吴萌感叹“直接走进日常生活”,道出了大众的心声——文化传承,不能只在学术论文里打转,得让老百姓看得懂、体验得深。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放,湿地修复、农耕体验区呼之欲出。这种创新,正是总书记所倡导的“讲好黄河故事”:用通俗的方式,把历史转化为精神动力。当“90后”杨猛在烈日下整理陶片时,他守护的不是泥土,而是民族复兴的密码。我们每个人,都该成为这把标尺的持镜人——保护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根。
如今,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大型沉浸式数字化展示项目“仰韶印象”,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走进先民的日常生活。而即将全面开放的考古遗址公园,更是集保护、展示、体验于一体,让人们能更亲近地触摸历史的脉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大河村遗址,就是黄河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仰韶标尺”,为我们铭刻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唤醒了那沉睡六千年的“大河星图”。让我们以敬畏之心保护它,以传承之责弘扬它,让中华文明的光芒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 上一篇:“一品一播”为县域经济插上“云翅膀”
- 下一篇:白求恩的流动手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