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的流动手术台

发布时间:2025-08-11 12:17  浏览量:1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甜肖 胥文燕 李全 冯少玲

8月初,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内,人们在一座复原的小庙手术台前久久驻足——这是依据经典照片《白求恩大夫》复原的蜡像:身着灰布军装的外国医生,正全神贯注地弯着腰为伤员手术。

“当年的手术台,就安在离前线五里地的小庙里,敌人的炮弹落在手术室后面,震得小庙上的瓦片哗哗地响……”很多人觉得那段历史十分遥远,但是在陈玉恩心里,近在眼前。

陈玉恩,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原馆长。退休后,凡是当地与白求恩有关的事,他都很关心。

白求恩曾用过的手术器械、消毒锅、毛油灯等一一陈列在纪念馆内。有几样看似寻常的物件,尤其引人注目:一台旧打字机、几本磨损的医学书籍、一件朴素的军装,一个个老物件背后是一个个不能遗忘的故事。

1938年,这位加拿大医生放弃优渥生活,携带着珍贵的药品与器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延安的窑洞中短暂停留后,他便坚决奔赴最艰险的晋察冀前线。

到达晋察冀军区后,白求恩率医疗队奔走在枪林弹雨中,建立多处手术室和包扎所,救治了大批伤员。他还创办卫生学校,编写战地医疗教材,培养了大批医护人才;提议开办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

那时候,老百姓不知道白求恩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位“洋大夫”。村民们起初疑惑:这个外国人,为何甘愿来到这贫瘠之地?白求恩却只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回答:“医生的岗位在伤员身边。”

1939年夏,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来到唐县和家庄村的一处小院。面对根据地缺医少药的困境,他誓言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1939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唐县牛眼沟村一座简陋的小院正式成立。

为了能够在前线随时随地抢救伤员,白求恩发明了“卢沟桥药驮子”,它成为战场上的流动手术台。

1939年11月11日黄昏,因抢救伤员受到感染,生命之火即将燃尽的白求恩,强忍剧痛和高烧,从上衣口袋里抽出自来水笔,用颤抖的手写下了给聂荣臻司令员的信:“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让我把千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医治无效病逝于唐县黄石口村。

白求恩的离去,让晋察冀军民陷入巨大悲痛。他的遗体首先被安葬在唐县于家寨村南。1940年1月5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军城南关古校场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后,白求恩遗体被重新安葬在那里。

如今,白求恩的遗骨长眠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永远瞻仰。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