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炮弹打光

发布时间:2025-08-11 12:37  浏览量:1

mountain。生于广东,小时候迁居香港,从读书到创业,为欧美品牌做代工。下面是他的口述,程苓峰增删提炼。

1

2018年我第一次去缅甸,这个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军方统治,刚开放几年。

在寺庙,一个朋友不小心把iPad留在门口放鞋的地方,我们逛了一个多小时再回来,虽然进进出出很多人,可iPad还在。

我们去ATM取钱,卡忘记拔出来,在旁边的咖啡厅喝咖啡,过了一个小时,有人来问:谁把卡留在机器上了,给你们送过来了。

去参观工厂,那些工人动作慢,但做的工序完整,都按领班交代的。你知道,中国的工人动作快,但人看不到的地方,死角,就漏掉不做。

我们的车撞到骑摩托的当地人,撞得很厉害,我们送他去医院,他对我们很感激,说不需要告诉他家人,也没什么要求。我们都不好意思留钱给他,怕伤害到他,配不上他。

这些体感跟新闻上不一样,上新闻的都是缅甸北部,黄赌毒骗,乌烟瘴气。那是另一个世界。历史上缅北一直相对独立,那里高山丛林,少数民族,加上外来人口,官方从没搞定过。

但在南部,比如仰光,完全不一样,人的信仰很强烈。

trump在2017年上台后,脱钩这个词开始流行,所以2018年,我们去东南亚考察,做个准备。

缅甸刚开放几年,基础设施不如越南和柬埔寨成熟,但人的工资低很多。但我的主要想法,是看人。所以我选了缅甸,搞了两个工厂。

缅甸的人口捐献比例,全世界最高。我们招的工人,一个月人民币1000块,他们捐一半给寺庙。因为他们的归宿就是寺庙。

有一次厂里要搞旅游,我问厂长,700多人,你怎么搞。缅甸虽然便宜,但基础建设很差。厂长说,住寺庙,是不花钱的。因为我们人多,就先跟寺庙联系好,然后就安排,他们很开心。

这个厂长是内地派过去的,2023年我们要撤出缅甸,他舍不得离开。

虽然在东南亚,柬埔寨和泰国也是信佛,其它国家也都有自己的信仰,但缅甸的信仰扎根很深。

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缅甸长期没开放、没有商业化的原因,才留了一片净土。

2

没想到,2021年发生大事情,军方再次把权力拿走,缅甸忽然变天了。

那几年在缅甸做工厂,必须跟官方打交道,他们有两派,一派是有理想,但没管理能力,也就是会抗议,会鼓动人,像书生。他们被赶下来,是有民意基础的,一个原因是,没办法快速把经济搞好。

另一派是军方,他们一直都在,其实比较能干,能搞定。但权力带来腐败,那些军官住很贵的别墅,儿女去国外留学。

本来我们觉得这两派可以和谐共存,但没想到他们不能。

1960年代,缅甸就是军方夺权,然后整个国家封闭,被欧美制裁。所以一直很落后,家里有电话是特权,打个电话一分钟要三到五美金。

但韩国也是1960年代,军方夺权,美国人却不制裁,反而支持它搞经济,因为要用它对抗苏联阵营。

不过到2010年代,缅甸还是开放了,军方愿意把权力放出来,改成欧美的体制。这样欧美高兴,他们希望用它来钳制东大,就像用日韩一样。

缅甸虽小,但地理位置很特别,跟中印两个大国都是邻国。

油气这些战略资源,如果通过缅甸进入中国,还有世界工厂生产的货物,如果通过缅甸进入印度洋,就可以不从新加坡马六甲海峡走,那里是美国有驻军的。缅甸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出口,美国处心积虑想把它堵上。

缅甸一开放,当年的美国总统、副总统、国务卿都去了,还有日本首相也去了,都在交易。

本来东大在边境帮缅甸修密松水电站,后来给撤掉了。对这个地方的争夺很激烈。后来经过各种努力,软的硬的,缅甸才开始搞平衡,没有一边倒。

所以我们当时进缅甸的判断是,双方可以平衡,中间有空间,我们代工的欧美品牌也鼓励我们进去。

但为什么有突变,最主要还是权力的生死存亡。

因为当年开放,前提是军方要保留25%的议会席位,也就是说,我妥协,你也妥协,你得让我有饭吃。这是谈判的结果。

但换届时,理想派要彻底重启,也就是说,当时承诺给军方的那个25%没有了。那人家就不干了。

在那里几年的感受是,理想派能力不够,自己觉得行,也可能是被后面的人忽悠,但明明搞不定。有点像乌克兰,不管你一厢情愿的想法有多好,搞砸了,最终是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买单。

这下欧美重新制裁,大公司必须跟着走,gap 和 zara,这些品牌商都不在缅甸下单了,叫我们这些供应商撤退。

进去时,我们只考虑了中美平衡, 没考虑到军方跟理想派的矛盾,对他们的实际操盘能力没谱。

我有个朋友说,理想跟能力,是两样东西,如果合为一体,就是幸运,如果分家,相互算计,那就永无宁日。

好东西都是奢侈品,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选择。比如开放就是一种能力,平衡也是一种能力。处于战略要冲位置的小国,可能很难有这种能力。

3

2023年,外贸行业非常严峻。美国要脱钩,不止科技产品,而是一切。

我们做的是纺织品,不是科技产品,而且我是香港身份,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本来觉得没问题,但给我们下单的欧美品牌还是说,你们必须出去。

2023年,既然缅甸没办法了,我们就重新去东南亚考察。在柬埔寨跟越南,情况巨变,可能所有中国的代工方都被欧美威胁,所以蜂拥到东南亚。

2024年越南厂房的租金已经比东莞贵,平均4块5到7块美金,最少30块人民币,东莞很多厂房也就20块。

就算这样,也还要抢,我一个朋友本来想下手,只过了一周,就被别人租走了。 因为太火,越南现在歧视劳动密集型企业, 很多工业区都不要服装、五金这些产业。

还有人的问题。整个东南亚,工人的效率,只能做到中国工人60%左右。中国工人愿意加班,为了多挣钱。在东南亚就很难,他们不喜欢加班,每周做六天已经极限了。

他们工会也太强势,加班要提前办手续申请,不是今天临时需要就可以加班。如果用我们的习惯去处理,会出问题,常常有事故爆发出来。

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一个中国工人,需要两个东南亚工人才能代替。

可东南亚有多少人。柬埔寨不到两千万,越南一亿上下,可中国是14亿人支撑起来的世界工厂,东南亚只有零头,工作效率再减半,不可能接得住。

如果把制造转移过去,很多东西比如原材料和半成品,要运过去,运费是一笔,整个成本再涨一块。

然后美国人发现,我给中国的进口加关税,那中国出口去美国的是少了,但东南亚的进口增加了,同时中国对东南亚出口也增加了,其实是换了个马甲。

所以我们的品牌方又说,美国可能会调整,要求原材料也要在当地采购,也就是说,我们做欧美的生意,连原材料也搬出去。我一个朋友是做电池的,他接到的消息是,连电芯也要搬。

因为我是核心供应商,品牌方很重视,所以先跟我们交底,想在2026年,把供应链移出去。

以前,WTO包括两个类别,香港制造(Made in Hong Kong),还有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后来 Made in Hong Kong没了,只有 Made in China。

所以我们明白了,所谓的规则,都是随时会变,是不可预测的。所谓规则,就是为了打你这一个目的,不玩虚的,你有对策,它有政策。

2018年,中美冲突还没今天这么激烈, 我们以为,人家就是加个税,我们消化就好了,换个马甲,最终还是转嫁给欧美的消费者。到了今天懂了,原来人家很决绝,就是想把你产业链掏空。

今天的中美就是在打仗,虽然不用枪炮,但真的伤筋动骨。过去和平发展40多年,我们习惯了,很少人能料到,今天是真掀桌子。所以我在 2023 年就想,暂时不动。

如果原材料放在中国,单纯的制造搬到东南亚,整个成本至少涨50%,这个还可以考虑,试一下。

但如果原材料也要搬,那几乎不可能,羊毛羊绒的第一大产能在中国,要在外面再找一个产能,太难。你有没有动员能力,把周边的供应商也一起带出去,这是大挑战。

你如果搬,那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低毛利,成本一旦控制不住,就亏,把老本都填进去。你如果退,那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利润很薄,一般规模掉20%就挂掉。

就算要关掉一个工厂也不容易,要补偿给工人,还是很容易把老本搭进去。

在高压环境下,真的是拿命在干,进也难,退也难。而且我们的欧美品牌方,最后也老实说,就算你出去了,将来也不一定给你订单。

所以2024年,我决定不出去,中国还是有市场,还在升级。当然外贸转内销,也不容易,以前就是制造,很单纯,现在要销售,人情世故很难搞。

但再难搞,也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如果勉强跟着出去,都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菜板上的肉,说死就死。

就是先活下来,规模掉就让它掉,保住一口气,等整个局势稳定,靴子落地,炮弹打光了,再考虑。

4

2024年7月,我跟几个同行去欧洲,在巴黎市中心,一个人被抢了包,在巴塞罗那市中心,一个人被抢了手表,在伦敦还是市中心,一个人被抢了手机。

以前是偷,现在是抢。在米兰,警察赶这些小偷,他们站在那里跟警察对骂。

我去欧洲,就另外弄一个干净的手机,用来在街上导航,就是送给人家抢的。主机就放在斜挎包里,挎在前面,背包是不敢背的。

在德国,基本上除了大城市或酒店,你在街上很难接通网络,但他们竟还是想把华为中兴拆掉。

今天的欧美,真的不容易。就是摆明了,美国真的是用尽一切力量,要跟你拼命,所以它要逼着一切在它枪口下的国家,陪它一起拼。

我们平常生活在国内,表面看不出来,但你如果出去看看,就发现中美对抗,影响非常大,所有人都不容易。杀人一千,自损一千二。

把中国的生产能力转出去,不管到哪里,成本会涨,然后它们的生产能力会饱和,价格会涨。结果是通货膨胀,欧美就要承受,老百姓最后买单,所以欧洲人为什么跑出来在大街上抢,贫富悬殊太大了。

这次我去伦敦一家餐厅,以前我经常去的,等了半小时都没人理我,因为要削减成本,现在整个欧洲所有成本都在增加。

也有人想试一把,把中国的生产能力转到欧洲,同一个时间下订单,中国的交付率是99.8%,意大利的交付率是38.5%。也就是说,你要100件,它只给你38件。

因为人不工作,国家也发补贴,相当于工作收入的70%,所以上不上班,无所谓的。 欧洲是肯定搞不动的,没办法。

欧洲其实没多少人,意大利有7000万,很多做了服务业,愿意进厂上流水线的本来就少,一个星期只做五天,时间一到就走人。我说,给你加班费,他倒说,你要奖励我,就给我休假。

想要引进移民,都是社会问题,那些在市中心抢游客东西的,大部分是黑人和吉普赛人,然后本地人又跑出来骂移民政策。

美国也一样,要把制造业引到美国去,基本上是个宣传,很难落地。 富士康和台积电,这种不缺订单的,工厂去到美国,还是搞不定。

美国人习惯了拿购物券,抽大麻。它还要修墙,禁止移民进来,更找不到人进厂。今天中国不少年轻人也不进厂,有口饭吃就不动,宁愿啃老。全世界都一样。

如果把工厂搬去更远的地方,非洲、印度、南美,年轻人多,也穷。战线就拉得更长了,原材料还是从中国运过去,跨越几个时区,成本吃不消。

一旦通货膨胀太猛,价格涨太高,最后欧美也买得少了,这个市场自己会萎缩掉。所以说,产能是综合能力,是人、土地、市场、治理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西方是市场经济的祖宗 ,但它自己要打破这个规则,强行扭曲市场的自然结果,就很难搞。突然之间,这个世界要承接中国移出去的产能,要同时有中国人的吃苦、聪明,还要有这么大的体量,去哪里找。

但美国决心这么强烈,结果就是撕裂,成两个系统,两个世界。美国是一个,中国是一个,剩下的就是两边都要争取的,包括欧洲。

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以前是美国,现在是亚洲,美国已经排第三了,中国对美国是顺差,但对亚洲是逆差,中国的贸易已经让亚洲富起来了。

一带一路非常关键,是中国这个系统抗衡美国那个系统的基本盘。

5

今天的世界,中美这两家都有个特点,是其它国家没有的,就是很拼。

美国很拼的人比中国少一点,但也很多,马斯克是个代表,做事以五分钟为一个单位,同时管 9 家公司,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人,没日没夜的做。你在欧洲看不到这种拼,亚非拉也看不到。

我觉得,这是因为不安定带来的压迫感,然后带来的动力。

美国一开始就是个移民社会,昂格鲁撒克逊人,先是拼掉了本地的印第安人,再拼掉同族同宗的英国人,然后是法国人,然后是墨西哥人。这个传统下,今天各个民族的人从全世界到这里,都必须为生存而拼。

乔布斯是叙利亚移民后代,马斯克和蒂尔是移民,谷歌transformer架构那篇文章,8个作者居然来自8个不同的国家。移民撑着这个国家。

移民为什么要拼,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去体会,离开老家离开祖国,本就是不甘现状的人。

他到了新地方,抬头一看,都是不同的肤色,就算都说英语,还是不同的腔调。这样的环境里,是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甚至是恐惧,那是发自本能的。

欧洲各国,按人种来说,是跟昂撒人接近的,但他们都是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住在自己的地盘里,安逸惯了,几十年没新东西出来。

我当年在上海时,碰巧跟美国领事馆的人住一个公寓,我问他,你们给人签证的标准是什么。他说,只要是人才,都会过,不管你的学校、职业、背景,这是美国的标准。

那时每天很多人站在领事馆外面等,尤其是学生,一旦有人出来,就围上去问,今天的面试官是谁,是大胡子还是四眼仔。他们都做了攻略,说大胡子喜欢什么,四眼仔讨厌什么,但其实没用,都是自我安慰。

中国人的不安,跟美国人的不安相反。中国人是一直在自己家里,但被人破门而入了,经历百多年战乱,还有贫穷,我们必须为自己拼出安全的环境,心里才踏实。

但地球上大部分国家,亚非拉,都做过欧美的殖民地,都被枪顶着脑袋种地,那他们不像中国人这么拼。

中国是农耕文化的老祖宗。东亚这块封闭大陆,是地球上农耕文化的大本营。农耕是自己种地自己收,不仅起早贪黑,还得保护庄稼不被抢,所以还必须拿起枪,农民和土地天生捆绑在一起。

地中海那一块,是通商文化的大本营,后来成了殖民文化。广大的欧亚草原,是游牧文化的大本营。

游牧和殖民文化,说到底都是不种地,只收割。哪里有草就去哪里,收割完了,去下一个地方,对这片土地没有责任,没有付出。

游牧还好一点,一片土地,我不管你,但也不会搞你,让你自然生长。殖民就不同,会透支,涸泽而渔,把你的人变成奴隶,把你的矿挖空。

非洲和东南亚这样的热带,又湿又热,人很难抵抗,所以是相对懒散的文化。东南亚人吃水果,喜欢撒上盐或辣椒,还有老盐柠檬、陈皮水,都是流汗太多,需要补充盐。

李光耀说,空调是个伟大的发明,否则新加坡的效率会低很多。

只有中国人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刻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文化,就是老天不骗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承担责任,要付出。

在东南亚,越南人最有干劲,以前跟美国人硬扛,现在又改革开放,而越南恰恰是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从秦始皇开始,后面1000年,这块地方是中国的藩属。直到几十年以前,越南人用的是中国文字。

整个东南亚,虽然华人是少数,但不管哪个国家,华人最勤奋,最有钱。因为又勤奋又有钱,人家觉得你不一样,所以华人又是相对独立的群体。整个东南亚,新加坡最富,正好是华人为主。

说东亚国家很勤奋,日韩也卷,恰恰日韩都是儒家文化圈,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中国的学生。中国人在日本大街上,不会迷路,那些字就算被改装过,和英文结合了,但母体还是中国字,你一看就认得出来。

印度是地球上的一极,印度人挺好玩,他们是印度教,分阶层。高等人很拼,婆罗门和刹帝利卷的很,有个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卷的跟中国人有一拼。

美国大公司的创始人退休,很多是印度人接班当,这些人基本是婆罗门和刹帝利。因为这些贵族,他们生来就是担责任的,天赋使命。

但大多数人还是下层阶级,吠舍、首陀罗,甚至还有贱民这一层,他们就躺平,因为再怎么拼也是奴仆,阶层没办法跨越。

但你看中国,颠倒过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普通人的想法,宰相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还有更高级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再小的人物也要为天下负一份责。

我有个朋友,有一年去悉尼,昂撒人的天下。有一天他在餐厅吃饭,看见几个非常粗壮,脸很大而且很红的人,完全另外一个种族。

他就问,这是什么人,当地人告诉他,这是澳洲土著毛利人。当年白人登陆澳洲,把毛利人基本杀光,留了一小撮,现在政府把他们养起来,给补助,他们天天就是吃喝,也不干活。

我这个朋友就感叹。在北美大陆,印第安人被杀差不多了。在澳洲大陆,毛利人被杀差不多了。在南美,人种都变了,大部分是欧美人跟当地土著的混血。在南亚次大陆,人为的把几百个民族统在一个“印度”下面,再把两种信仰,用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开,一直打。

但在东亚大陆,chinese 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我们没说西班牙语,没说葡萄牙语,也没说英语,我们说中国话,写方块字,还能看几千年前老祖宗写下的东西。

所以可能是真的,这片土地有孔子说的天命。农耕文化的本质,是责任,是长期主义。把根扎在这片土地,纳投名状,不抛弃。

你出了国,真的在外面做事,才回过头来发现,中国人的勤奋和上进,是独特的,是老天爷赏饭吃,是中国最强的资源。

不过农耕文化只是前提之一,还有一个不可少,东亚大陆必须够大,否则也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果东亚大陆缩小一半,如果青藏高原矮一半,可能历史就完全变了。

像缅甸,南部是平原,是主体民族,北部是山林,少数民族。但历史上,南方从来没有完全征服过北方,因为它体量不够大。而且周围都是大国,就更难了,大国伸出一根指头,就把你的力量对比打破了。

我去年第一次去希腊,感觉到他们的文化底蕴很厚,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雅典卫城,很震撼,所以很吃惊,今天的希腊怎么落到欧洲最穷。

有一点是确定的,今天角逐世界的都是大国,人多地广,这是硬指标,希腊山多岛多,一千万人,这个硬指标卡死了上限。

很佩服李光耀,他在几十年前就说,未来就是中国跟美国两个系统。

世界不会只是美国。最悲观就是打仗,但一打仗大家就没了,所有国家都跟着没了,所以到最后,美国必须适应,不适应也得适应。

当时欧盟刚刚起来,还很猛,李光耀就说欧盟很难,它没有军事,没有独立,如果没有美国,欧盟连巴尔干半岛都搞不定。

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人又勤奋,用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基础放在那里,中国会是世界的一极。

6

我现在主要住在深圳,我非常喜欢深圳,生气勃勃,大湾区将来的重心会有深圳。

为退休准备,我本来也打算在新加坡买房,基本上要买了,可新冠一来,去不了。现在新加坡的房子,买不动,因为太多人去,涨了很多,而且不是新加坡人要交60%的税,只能放弃。

深圳是大湾区的地理中心,去哪里都不会超过两个小时。高铁很快,我从深圳去香港,15到30分钟可以到湾仔这些核心的地方,但香港本地人去,要一个小时。

以前在香港,周末你在铜锣湾这样的核心地方,不提前一个星期预定,根本没位,现在你随时走进去都有。

现在的香港,成本在涨,但工资涨不动,服务就匹配不上,只能往下掉。深圳不一样,价格涨,但工资也涨。所以香港人到深圳来消费,觉得吃的东西又好,又便宜,服务也好。

香港的顶级餐厅肯定服务还是在线,高收入阶层在那个档次,但下面就没办法。很多香港人是普通阶层,不能说他没钱,香港的人均收入还是在,但他发现同样的钱,在深圳更有性价比。

香港没有costco跟山姆会员店,所以以前是深圳人去香港代购,现在是香港人来深圳代购,有些住宅区会安排专车。

根本在于互联网。因为香港没有美团来做监督,一个客人写个差评,你就焦头烂额。

好多年前,有个上海朋友说,上海怎么搞都比不上香港,硬件比得上,但软件永远比不上,软件就是服务。但大众点评和美团的出现,逼着你去改变,现在内地服务的竞争力很强。

我有个朋友,他的家族很早上市,比李嘉诚还早,他们吃喝玩乐都是在半岛酒店这样的。有一次他想过深圳来,我告诉他怎么坐高铁,然后去吃饭,他说,完全改变了他的认知。

香港和深圳的此消彼长,中国很多方面都是这样。有一边是痛苦的,比如房地产、给欧美代工的制造业,但有一边又很有希望,比如新能源,所以中国GDP整体还在长,这是转折点。

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搬到深圳住下来。不止生活,工作也如此,要迁徙。当年去缅甸,不是为了便宜,我是想,让缅甸承接中国的生产能力,成为备胎,最终代替。

我们现在在内地,基本上招不到年轻人,就算用机器人,有些工艺还是要人来做,但已经没人了。所以在缅甸,我们先培训这些人的手艺,传承下去,将来不仅销售给欧美,也返销给中国。

趋势就是这样,一直在变,纺织业当年最发达是英国、意大利,然后香港,而今天这些企业都很难生存,会老化。所以提前要准备。

但缅甸出事,不得不放弃,我一边缩减规模,一边也有另一条路,就是研发。前两年我新开一个工厂,有技术壁垒,一种工艺只有我能做,其它都做不了,就非常火爆。

我还在这个行业,但有了新事业,我只做加工,不管原材料,也不跟终端品牌打交道,这样压力就小了,潇洒。

这也是参考台积电,它就做加工,其它不搞,就把工艺做到深,做到人无我有,就很稳固。

就算在中美对抗这个大逻辑里,但因为我有独门功夫,所以他们还是会在我这里加工,他们自己去消化那些对抗的风险。

这可能就是,你有千算,但我有一算。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7

不出海,订单少了,就要裁员。

行政部把花名册给我,建议这个人不要,那个人不要,我就想,你不要这些人,但他们现在最需要这份工作。

这些人五六十岁,体力不够好,是最容易给砍掉的,因为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理论上工厂一分钱也不用补给他。

我们的工人一直都有社保,但很多工厂是没社保的,那他们出去怎么搞,再找工作特别难,一生个病,一有个事故,很难搞。

他们几十年的积蓄,基本上都搭给下一代,读书、结婚、买车子房子。相当于这一代就是付出,牺牲掉了。

可下一代,2000年以后出生的,没吃过什么苦,不知道饿肚子是什么味道,以为粮食是超市里长出来的,以为和平是白白来的,有点娇气,又骄气。

十多年前有人问李光耀,你最担心什么? 他说,我最担心我们的精英和我们的人民都忘了,忘了我们其实在很危险的环境下,我们创建的繁荣是在沼泽上。

为什么华为这么厉害,就是让自己永远处在危险之下,才可以生存的更好。

现在的AI太厉害,迭代速度不是线性的,不知道会去到什么程度, 接下来这个阶段,很多人没工作,五六十岁这一代,还有他们的下一代。

人有工作,是社会最好的稳定器,他有活要干,他有竞争,逼着自己提高,他两脚粘泥,不会飘。一旦没工作,就算你给他发钱,那人的创造性,开始用到破坏力上面去了。

年轻人的精力会往外爆发,而年纪大的就开始内耗。我有些同龄人,他们退休以后,老的很快,比我这个没退休的差很多。

万斯写《乡下人的悲歌》,因为制造业转移出了国门,红脖子失业,中产萎缩,万斯在失业、酒精、绝望的环境里长大。我们也要警惕。

最近这十年,信息的传递完全变了。以前是有专门的人来求证、然后编辑,最后才给人看。这是被所有人监督的,你说错了会有人告你,你会没面子,被罚款。

但现在没有了,140个字、短视频,它必须用很短的时间抓住你,所以一开始就极端,必须哗众取宠,没情绪就没人鸟你。

所有人都这样干,你不可能监督所有人,所以很多人乱来,而且很多人都习惯了,认了,不想反抗了,没力气改变了。

以前大家还是博弈,彼此想一想对方什么情况,怎么妥协一下,选择最平衡的解决方案。但现在不是的,现在是干死再说,短期主义,都不想长久了,过一天算一天。

trump输了,就召集人去国会闹。一下台,就被推特封掉。然后一看要重新上台,就有人拿枪来打你。

所以我真的不知道现在要怎么做,对我来说,就是迷茫,不知道要怎么动,所以我就不动。

现在你要讲理性,没人听了,都是非理性的,都是情绪,那就没办法了。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变动如此之大的时代。从贫穷到富裕,然后又到一个对抗的高风险,再叠加科技大爆发,像坐过山车一样,太刺激,不枉此生了。

说中国四十年,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那我们这一代,一辈子过完了人家几辈子的大风大浪。

跟我合作几十年的大客户,我都放弃不做了,很多人觉得很可惜,但我真的没所谓。已经经历过了,而且这个局面的变化,超出了个人的能力。

还有人说,根据历史去预测未来。但也很难,你从来没看见过一个时代,这么多维度同时变化,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变数太多。

最重要的还是没有成见,没有教条,不要被经验蒙住眼睛,一定要把自己放空,否则一定走偏。

8

2025年trump上台,打关税战,事情突然转机。

所有人被打的措手不及,包括我的欧美品牌方,懵了。那几个月我飞了很多国家,配合大家,擦屁股,料理战场后事。

关税大增大降,没有预期,像坐过山车。欧美品牌方意识到,有个人不可知、不可控,他们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波动,所以必须把供应链立刻迁出去。而我有了新决定,配合品牌方去柬埔寨建厂。

这是我之前两个决策的结果。第一是搞技术,有非我不可的技术,所以品牌方要绑着我一起走,给我钱,帮我在柬埔寨建厂。

第二,在2024年没有动,而是等trump上台,等他把炮弹打出来。所以打得欧美品牌方不再侥幸,不再观望。本来他们是走一步看一步,但靴子落地,必须迁出,那就下定决心,愿意付成本。

之所以选柬埔寨,因为越南个头已经很大,美国很可能逼它把所有产业链放在越南国内。柬埔寨小,有辗转腾挪的空间,不会陪着越南一刀切。这是品牌方看到的确定性。

戏剧性的关税战,破坏了大国的公信力,增大了交易成本。短期对美国有好处,但长期是坏处,对中国短期有坏处,但长期是好处。

这是«中国人的大航海»连载之 9。

我们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要掀美国的桌子, crypto 要掀国家的桌子,AI 要掀人类的桌子。我们要在这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四浪叠加的乱世里杀出一条路。

一代人的天命。这是商鞅的时代,吕不韦的时代,妲己的时代,还有始皇帝的时代。不以为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乱世的尽头,将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