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过后,肾内科主任提醒:高尿酸人群谨记“1不做2不吃”
发布时间:2025-08-11 14:18 浏览量:1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气温逐渐转凉,医院肾内科门口的长椅上坐着一位六十出头的退休教师,他手里拿着化验单,眉头微微蹙起。纸上那“尿酸:512 μmol/L”的数字,格外刺眼。
科室主任看过检查后,将视线落在患者的生活习惯记录表上,其中几项内容让他心里有了判断——末伏刚过,这类人群若不注意日常细节,很容易迎来病情波动。
高尿酸血症并非单一的代谢现象,实则为嘌呤代谢与排泄失衡后的综合结果。
血尿酸水平升高会促使尿酸结晶在关节、肾脏甚至血管壁沉积,引发炎症反应。
夏末秋初是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气候变化影响着体液平衡和血流动力学,人体排泄尿酸的效率可能因此下降。
对于尿酸水平本就偏高的人来说,这个季节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急性痛风或让肾功能进一步受损。
在行为习惯中,有一个动作是很多高尿酸人群在末伏后需要避免的——长时间大量出汗后立刻进行高强度饮食补偿。
高温时人体通过排汗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血液浓缩使尿酸浓度瞬间升高。
如果这时马上进食大量高嘌呤食物或饮酒,会让本已偏高的尿酸水平在短时间内进一步飙升。
研究显示,脱水状态下摄入高嘌呤餐,4小时内血尿酸上升幅度比正常水合状态下高出近40%。
而这种骤升对肾小管和关节滑膜的刺激极大,是痛风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
饮食方面,有两类食物在末伏过后更需谨慎。
第一类为嘌呤含量极高的海鲜与动物内脏。
秋季是部分海产品肥美的季节,蟹、虾、贝类等都含有丰富的嘌呤代谢底物。
动物肝脏、肾脏、心脏等内脏类更是高嘌呤集中区,100克即可提供超过150毫克嘌呤。
在肾脏排泄能力减弱的情况下,这类食物会直接加大尿酸生成压力,使血尿酸短期内剧烈波动。
第二类需要规避的是果糖含量高的饮料和加工食品。
果糖代谢过程中会消耗细胞内大量ATP,转化为嘌呤核苷酸,并最终生成尿酸。
美国的一项横断面调查发现,高尿酸人群中,经常饮用含糖饮料者血尿酸水平比不饮用者高出约14 μmol/L。
秋季气温下降后,人们对冷饮的警惕性下降,但不少罐装饮料、瓶装果汁和糖浆调味品依旧存在高果糖成分,对代谢影响并未减弱。
在临床方面,高尿酸与肾脏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末伏后的气候条件对这一过程的加速有一定作用。
气温下降会促使外周血管收缩,肾脏血流量短暂减少,尿液浓缩程度增加,这些都可能影响尿酸排泄。
对于水分摄入本就不足或习惯性饮食偏咸的人,这种影响更明显,因为钠盐摄入增加会通过竞争性排泄机制减少尿酸的排出效率。
很多人以为只要血尿酸水平控制在参考区间内,就可以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放松。
事实上,对于已经出现过一次痛风发作或肾功能受损的人来说,尿酸水平的波动幅度比单次检测值更重要。
即使数值在高限以内,短时间内的上升也可能触发沉积物析出,引起急性炎症。
这便是医生提醒高尿酸人群规避某些高风险行为与食物的缘由。
饮水量的稳定是降低风险的基础措施。
保证每天1500到2000毫升的水摄入,可以稀释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增加尿液排出量,从而降低结晶形成的机会。
但很多人忽略了水分分配的时间点——集中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不如全天均匀摄入的效果好。
在秋季尤其要避免只在口渴时补水,因为轻度脱水往往在没有明显口渴感时就已经发生。
适度活动有助于维持尿酸代谢平衡,但剧烈运动后的短期尿酸上升需要关注。
肌肉在高强度运动中大量分解ATP,会增加嘌呤生成,短期内可能让血尿酸升高30%~40%。
如果在运动后伴随脱水或饮食补偿不当,这种升高幅度会更明显。
因此,对于高尿酸人群而言,中等强度的有氧活动更为适宜,应避免短时间内的极限消耗。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药物。
部分利尿剂、低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秋季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多发期,一些人会因合并症需要用药,从而无意中增加了尿酸水平。
与医生沟通药物与尿酸的关系,并在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是预防波动的重要环节。
由此引出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对于高尿酸人群,如果已经通过饮食和药物将尿酸降到理想水平,是否就能在秋季适当放宽“1不做2不吃”的限制?
临床观察显示,即便在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秋季环境变化对尿酸代谢的影响依旧存在。
一旦重新引入高风险行为或食物,波动幅度往往比预期更大,甚至在一到两周内触发复发。
这说明,稳定期的管理并不是减少限制,而是通过持续的控制把波动幅度降到最低,让尿酸维持在相对平稳的轨迹上,这样才能真正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何贤.立秋后仍需防暑祛湿[N].中国人口报,2024-08-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