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鲅鱼脊背缘何泛绿?老渔民都未必全知晓!

发布时间:2025-05-13 23:17  浏览量:6

胶东半岛这块地方,被大海三面围着,北边靠着渤海,东边挨着黄海,时间一长,这里就有了非常出色的胶东鱼文化。

那天,我像平常那样,在卖海鲜的地方瞎溜达,突然看到一位老太太正仔细地挑着鲅鱼呢。

我一看到老年人就想聊天,立马就过去了,跟老太太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了起来。

要说我这爱聊天的性子,那可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了。

小时候在村子里,只要看见老人们悠哉地坐在小凳子上,靠着墙角,舒舒服服地享受着阳光,如果我不急着干什么,那肯定得跑过去,老老实实当个听众,听老人们聊聊天。

老人们说话慢悠悠的,就像有股神奇的力量,让时间都慢了下来,变得悠闲自在。

他们聊着村子的发展变化,还有村里那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再加上那些半真半假、乱糟糟的民间故事,特别有味道,只是真假嘛,就得靠自己去琢磨了。

往往是老人们看到烟囱里冒出一缕缕青烟,就拎起小凳子起身往家走,准备生火做饭了,可我呢,还坐在那儿,心里想着那些好玩的事儿呢。

特别是冬天没啥农活的时候,我们老王家可真是热闹非凡。

老爷爷有6个儿子,家族就像一棵大树,枝多叶茂,后代成群,人丁兴旺得很。

爸爸那边的堂侄子和堂侄女真不少,妈妈脾气又好,就像招远南乡人说的,-不凶巴巴-的,特别招人待见。

因此,左邻右舍还有村里的那些小辈们,一忙完手头的活,就爱往咱家串门聊天。

在下大雪的日子里,家里聊天的人多得能摆好几桌。

炕上的那一桌,是老妈带着邻居家的女人们,坐在热腾腾的炕头上,聊着家常,那叫一个热闹。

炕边那一桌,坐的大多是家里的男主人,聊的尽是些村子里的老话儿、小故事啥的。

我就特别喜欢往炕边这一桌凑,虽说这炕边儿上坐不太暖和,地上还凉飕飕的,可我才不在乎这些呢,随便找个小凳子或者小马扎一坐,有时候人太多,连站的地儿都没了,我就直接坐到炕里头烧火的那个地方去。

为啥这样说呢?因为晚上烧完火后,灶口那里还留着热乎乎的火炭,上面闪着火星子呢。

在以前胶东农村的老房子里,一进门就是厨房,往左转就是睡觉的火炕那屋。

他们在火炕下面聊天,而我在厨房里也能安心听故事。

大人们抽着那种不太好的旱烟,熏得我直想咳,但我还是舍不得离开。

我悄悄把门开个小缝,让凉风进来透透气,就为了继续听那些神奇的故事,听得我迷迷糊糊的。

那些故事啊,会在我的脑袋里转好久好久。

我走到大娘身边,和她聊起了手里的鲅鱼。

大娘瞧了瞧鲅鱼,对我说:-这鱼不是咱们渤海湾产的。

-我一听这话,心里直痒痒,连忙追问:-大娘,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大妈乐呵呵地说:-咱们渤海湾的鲅鱼啊,背上都会有点绿颜色,你瞧瞧这条,背上没那绿,肯定是别的地方运来的嘛。

-我心里就更嘀咕了,都是鲅鱼,怎么胶东半岛的鲅鱼背上颜色就不一样呢?

大妈经常买海鲜,特别有经验,她告诉我,鲅鱼身上那点绿色,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造成的。

渤海湾那地方,盐分很平均,水质特别清,而且浮游微生物特别多。

在那里抓到的鲅鱼,因为吃了很多绿色的浮游生物,所以脊背上都会带点淡淡的绿色。

大妈讲道,用渤海湾的鲅鱼包的饺子,味道简直鲜美极了。

渤海湾的海鲜为啥这么美味呢?其实啊,都是因为它那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加上海鲜长得慢,营养累积得多。

渤海湾那地方,海水温度差别挺大,海底还布满了礁石,让那儿的水温比较低。

这样一来,水里的生物就长得慢了,它们就在身体里头一点点攒下了好多鲜美的物质,比如氨基酸啊、多糖这些。

正因为这样,那儿的海鲜就有了特别的味道。

所以嘛,渤海湾捕捞的鲅鱼价格,自然要比从外地运来的贵上一些。

而且每年五一都要封海,所以说,从现在到五一那阵子,吃鲅鱼可真是最合适不过了。

大婶买的鲅鱼价格是二十五块九毛钱一斤,按大婶的说法,咱们这儿的鲅鱼大概得卖到三十块钱左右一斤。

我心里就犯嘀咕,想着有没有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能给说道说道,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

渤海湾的鲅鱼啊,看来里头有不少鲜为人知的门道呢。

#春生四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