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夏季乳脂率下降的原因,轻松搞定低乳脂

发布时间:2025-08-11 15:19  浏览量:1

乳脂作为牛奶的关键成分,不仅赋予牛奶独特风味,还对牛奶品质和营养价值有着深远影响。为什么夏季乳脂率会下降?如何在不影响奶量的情况下,提升乳脂率相信这些都是每个奶牛养殖者面临的问题。了解乳脂率的调整方向,对增加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乳脂的构成

乳脂脂肪酸组成极为丰富,涵盖了从丁酸到山俞酸的饱和酸、从十碳到二十二碳的单烯酸,还含有少量十八碳二烯酸、微量十八碳三烯酸以及二十碳、二十二碳多烯酸(如花生四烯酸)。

牛乳脂肪中主要脂肪酸的碳链长度及含量范围如下图:

数据来源:美国奶牛四州营养会议(2025)

总结来看牛乳脂肪酸主要有2个来源:

第1个来源是乳腺组织中从头合成的中短链脂肪酸(C4~C14),占牛乳中总脂肪酸的18%~30%,其甲基端最初的4 个碳原子有50% 是由β - 羟丁酸提供,其余50% 来自于乙酸的延长,乙酸是粗饲料在瘤胃中发酵的主要产物。

第2个来源是血液脂蛋白脂肪酶催化分解的乳糜微粒中的TG 或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释放的长链脂肪酸(C≥16)与血清白蛋白结合成的NEFA(Chilliard Y,2000)。

乳脂肪球的合成路径图(数据来源:Chilliard Y,2000)

为什么夏季乳脂率会下降

2.1

热应激是 “元凶”:扰乱奶牛生理节奏

① 采食量显著下降:

热应激会抑制奶牛的食欲中枢,使其采食量减少 10%-30%。

摄入的饲料总量不足,用于乳脂合成的能量和营养(如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自然随之减少。

② 代谢优先级改变:

为应对高温,奶牛会优先将能量用于散热(如增加呼吸频率、体表血管舒张),而非产奶和乳脂合成。

研究显示,热应激下奶牛用于产奶的能量分配比例可下降 15% 以上。

③ 激素水平紊乱:

热应激会导致奶牛体内皮质醇(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这种激素会抑制乳脂合成关键酶(如乙酰辅酶 A 羧化酶)的活性,直接阻断乳脂合成过程。

2.2

饲料与瘤胃发酵:乳脂合成的 “原料工厂” 出问题

乳脂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其合成依赖瘤胃中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尤其是乙酸(约占乳脂脂肪酸来源的 50%)。

夏季饲料管理和瘤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切断乳脂的 “原料供应链”。

① 粗饲料摄入不足:

由于夏季降产的影响,牧场可能不自觉减少粗纤维饲料(如干草、青贮)比例,增加精料(能量更高、易消化)。

但粗饲料是瘤胃生成乙酸的关键 —— 粗纤维在瘤胃中发酵,每分解 1 kg 粗纤维可产生约 0.8 kg 乙酸;而精料过多会导致瘤胃发酵,主要生成丙酸(丙酸功能主要是供能,对乳脂合成作用小),乙酸比例可从正常的 60%-70% 降至 50% 以下,乳脂合成原料大幅减少。

② 瘤胃环境恶化:

热应激下奶牛饮水量增加(可能增加 50% 以上),会稀释瘤胃液,导致瘤胃 pH 值下降(易出现酸中毒),破坏瘤胃内微生物(如纤维分解菌)的生存环境。

热应激还会引起瘤胃温度升高。

轻度热应激:瘤胃温度可能上升 0.5-1 ℃,达到39-41 ℃,此时瘤胃微生物活性开始受到轻微抑制,但仍能维持基本发酵功能。

中度热应激:瘤胃温度上升 1-2 ℃,达到40-42 ℃,纤维分解菌等敏感微生物活性显著下降,瘤胃发酵效率(如粗纤维分解、挥发性脂肪酸生成)降低约 10%-20%。

重度热应激:瘤胃温度上升 2-4 ℃,甚至超过42 ℃,此时瘤胃内微生物平衡被打破,部分微生物死亡,发酵功能严重紊乱,可能伴随瘤胃酸中毒等问题。

纤维分解菌活性降低,进一步减少粗纤维的分解和乙酸生成,形成恶性循环。

夏季提高乳脂率的方法

3.1

纤维是关键

① 调整精粗料比例:

合理调整日粮中精粗料比例,确保草料比例适宜。同时提高日粮总NDF水平在28%以上,粗饲料NDF水平在16%以上。

② 选择NDF消化率高的饲料原料:

多使用消化利用率高的优质粗饲料,如优质苜蓿和燕麦干草等,为乳脂合成提供充足的乙酸前体。豆皮和甜菜等短纤饲料具有较高的NDF消化率,当粗饲料质量不好时,可以使用优质短纤饲料提高奶量和乳脂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到物理有效纤维降低的风险。

③ 提高纤维消化率:

提高纤维消化率主要从瘤胃环境考虑。

瘤胃环境:通过防暑降温降低瘤胃内温度,奶牛饮水中适当增加电解多维或缓冲溶剂,被证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应激对纤维消化率的影响。

④ 保持合适的瘤胃氨浓度:

瘤胃氨浓度过低,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合成乳脂的能力下降,最终导致乳脂率降低。建议将瘤胃氨态氮做到130-150(%Rqd)的合理范围。

⑤ 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植物油会抑制瘤胃纤维分解菌活性,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而饱和脂肪(如棕榈酸、硬脂酸)对纤维消化率影响较小,甚至可能通过改善肠道环境提升消化率。用脂肪酸钙观察到的NDF消化率增加,钙盐的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增加肠道中胆囊收缩素的释放(Bradford 等人,2008 年),从而改变饱腹感并提高消化率(Harvatine 和 Allen,2006 年)。

3.2

要关注不饱和脂肪酸的乳脂抑制作用

共轭亚油酸或多不饱和脂肪中含 2 个以上不饱和氢键,在瘤胃中易被氢化,其氢化代谢中间物流向乳腺,会给奶牛反馈降低乳脂合成的信号。

常见原料如青贮、玉米、玉米酒糟、全脂大豆等含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以青贮为主要草料来源的牛群,添加大比例不饱和脂肪原料,如大豆粉、棕榈粕、DDGS 等,乳脂率会降低。

但饲喂高草料日粮的牛群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如玉米油、豆油),乳脂率波动不明显;而高精料日粮的牛群添加不饱和脂肪酸,乳脂率会大幅下降。

脂肪酸添加量建议见下表:

不饱和脂肪酸中,C18:1对乳脂的抑制效果更强,应该更加注意油酸的小肠流量。

3.3

直接添加过瘤胃脂肪

过瘤胃脂肪粉是提高奶牛乳脂率的高效营养补充剂,其核心价值在于能规避瘤胃微生物对脂肪的分解,直接为乳腺提供合成乳脂的原料。

乳脂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约50%来自瘤胃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如乙酸、丁酸),30%-40% 来自血液中的长链脂肪酸(主要源于饲料脂肪)。

① 棕榈酸是乳腺合成乳脂的核心原料,约占乳脂脂肪酸的 25%-30%。

其特点是:乳腺摄取率高:经小肠吸收后,约 60%-70% 可直接被乳腺摄取,无需额外转化,直接用于乳脂合成;乳脂提升效果显著。

② 硬脂酸(C18:0):需转化,效率稍逊。硬脂酸在小肠吸收后,需经肝脏或乳腺中的酶转化为油酸(C18:1)才能用于乳脂合成,因此间接参与乳脂合成。

其特点是:乳脂提升幅度较低:同等添加量下,乳脂率提升低于棕榈酸;但优势在于能量补充,氧化供能效率高,更适合缓解奶牛能量负平衡(如围产期),间接减少因能量不足导致的乳脂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奶牛的脂肪消化率平均仅有73%左右(NASEM2021),商品化的脂肪粉添加剂消化率更低,显著低于原料中的脂肪消化率。

所以建议奶牛日粮在添加脂肪的同时,添加以天然溶血磷脂为有效成分的脂肪吸收促进剂,提高脂肪的利用效率。

合理使用添加剂

4.1

丙酸铬

热应激会导致奶牛体内皮质醇(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这种激素会抑制乳脂合成关键酶(如乙酰辅酶 A 羧化酶)的活性,直接阻断乳脂合成过程,丙酸铬起到抗应激作用,能有效降低奶牛体内皮质醇的浓度。

4.2

缓冲剂

提高小苏打和氧化镁添加量,有条件可让奶牛自由采食。这些缓冲剂能调节瘤胃pH值,维持瘤胃内环境稳定,促进瘤胃微生物发酵,增加乙酸生成,提高乳脂率。

有研究表明日粮中的DCAD值会影响NDF消化率(Iwaniuk and Erdman,2015)。

数据来源:Iwaniuk and Erdman,2015

4.3

氨基酸添加剂

添加蛋氨酸羟基类似物,有助于提高乳脂率。

羟基类似物虽不直接参与瘤胃发酵,但可通过减少瘤胃微生物对日粮蛋白质的过度降解(降低氨态氮生成),间接改善瘤胃菌群平衡,促进产乙酸菌增殖。

4.4

维生素添加剂

添加B族维生素,可参与奶牛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对瘤胃微生物生长和乳脂合成有积极作用。

改善饲养管理

5.1

稳定日粮

避免日粮或原料突然转变,保持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稳定,确保瘤胃发酵正常进行,维持乳脂率稳定。

5.2

控制青贮饲料用量

青贮玉米在奶牛稳产方面效果明显,但要控制饲喂量,避免快速加大饲喂量,防止由于青贮玉米的淀粉消化率过快,瘤胃生成过量丙酸,过多的丙酸产生通过降低瘤胃pH抑制乙/丁酸的合成,导致乳脂率下降。

5.3

增加饲喂次数

增加饲喂次数可使牛的咀嚼次数增多,唾液量增加,有效缓冲瘤胃酸性环境,增加乙酸生产量,从而提高乳脂率。

5.4

优化饲养环境

保持牛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温湿指数在 72 以下,避免热应激;保证牛舍宽敞舒适、通风良好,减少奶牛应激反应,维持正常的采食和瘤胃发酵功能,有利于提高乳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