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大跌眼镜,不知中方用了什么谈判妙招,竟让白宫不敢轻举妄动
发布时间:2025-08-11 17:02 浏览量:1
为了逼停俄乌停火,特朗普转变方式,开始对俄罗斯的合作伙伴下手,认为只要没人再和俄方合作,断了俄罗斯的经济来源,俄方自然而然就不打了。
在这场“断供围剿”中,大量采购俄罗斯能源的印度成了首个目标。数据显示,仅去年上半年印度就从俄罗斯进口了超3000万吨的俄油,成为俄罗斯能源在亚洲市场的重要接盘方。这种深度合作,让印度直接撞上了美方的“枪口”。
(印度总理莫迪)
近段时间,特朗普与莫迪的外交博弈愈演愈烈。特朗普在电话中明确威胁莫迪:若印度不立即停止从俄罗斯采购能源、终止与俄在军工领域的合作,美国将对印度出口至美的纺织品、药品等商品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且会冻结美印“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所有谈判。
面对强硬施压,印方也毫不示弱,直接公开表态称,“成为美国的附庸盟友才是致命陷阱”,同时强调绝不会因外部压力放弃与俄罗斯的合作。这一僵局,也导致美印原定于下月举行的贸易部长会谈被无限期推迟。
为应对美方的单边制裁,印方现在已开始主动布局破局:一方面定下了莫迪访华的行程,试图借助中国的市场体量对冲美方压力;另一方面,还与同样遭美方警告的巴西达成默契,共同抵制美方的不公正政策。
然而,就在印度硬扛美方压力时,白宫对中国的态度却让莫迪政府感到“大跌眼镜”。
要知道,中印两国同样面临美方的关税威胁,同样是俄罗斯的重要合作伙伴,也同样在与美方进行贸易谈判,在印度已经被列入美方的重点施压清单的时候,白宫方面对中国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据美媒披露,白宫内部近期就是否制裁中国与俄合作的实体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结论是“保持谨慎”,核心顾虑是:任何针对中国的实质性制裁,都可能扰乱正处于关键阶段的中美贸易谈判。
(莫迪宣布和巴西联手应对关税威胁)
事实上,美方这种态度差异的根源,是其对地缘博弈中“成本与收益”进行精确计算的结果。
仅从经济依赖度来看,中印之间存在的 “量级鸿沟”,就直接决定了美方制裁的优先级。
对美国而言,中国的经济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中美一直处于竞争状态,但中国仍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突破6000亿美元,在多个关键领域形成了深度的供应链绑定:美国九成以上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企业,苹果、特斯拉等巨头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中有30%以上环节位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更是为美国提供了75%的光伏组件和60%的锂电池原材料,这些都是美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意味着对中国的制裁将不可避免地反噬美国自身经济,这也是美方不敢轻易出手的核心原因。
反观印度这边,其去年的对美贸易额仅为1292亿美元,且主要集中在纺织品、药品等低附加值领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完全可以通过扶持越南、孟加拉国等替代市场降低损失。这种替代路径的存在,就大大降低了美国对印制裁的成本。
此外,中国持有约1.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若中国抛售美债,可能引发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推高企业融资成本,进而影响股市表现。这种“金融核武器”的存在,也迫使美国必须谨慎行事。
而印度一边,虽然宣称“战略自主”,但其在军事技术、高端制造业等领域仍依赖美国。例如,印度空军主力战机“阵风”的发动机需从美国进口,这种依赖性削弱了其反制能力。
最后从战略层面考量,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印度制造示范效应,警告其他国家如土耳其、沙特等不要效仿印度与俄合作。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有限制裁”,则释放出了非全面对抗的信号,也是为了避免中俄形成更紧密的反美同盟。这种又打又拉的策略,目的是削弱俄罗斯在国际上的支持力量,同时防止中国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特朗普)
总的来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和印度采取不一样的制裁方式,本质上是美国在战略竞争和经济利益之间做权衡的结果。对中国,美国虽然想遏制中国发展,但也得避免引发全面危机;对印度,美国需要通过经济施压来换取战略上的配合,不过这种把印度当工具的合作,从本质上就决定了双方关系很脆弱。
未来,中国、美国、印度这三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会深刻影响全球的地缘格局。而美国能不能在竞争和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会决定它这个战略能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