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彩排震撼世界,特朗普“拒绝出席”,不甘心给中国捧场?

发布时间:2025-08-11 17:48  浏览量:1

北京九三阅兵进行了首次彩排,非常震撼,特朗普已经明确拒绝出席,9月3日当天,特朗普将在白宫接待波兰新总统。显然特朗普是不甘心给中国捧场的。

8月9日晚至10日凌晨,北京天安门地区上演了一场接近实战的综合演练。约2.2万人参与,包括受阅部队、合唱方阵、文艺表演人员以及安保、医疗、通信、交通等各类保障力量。参与单位涵盖陆海空三军、武警部队、预备役等,体现了中国军队与社会力量的高度协同。

这种全域、多层次的动员,不仅是对阅兵流程的测试,更是一次国家综合动员能力的集中展示。外媒在报道中直言,这样的规模和组织能力,是许多国家难以想象的。

此次演练并非简单走个过场,而是涵盖了分列式、装备展示、群众游行、文艺展演、现场安保、媒体直等所有环节。灯光、音响、礼炮、解说同步运行,交通封控、信号保障等细节全部纳入测试,确保正式阅兵能够无缝衔接。

在技术层面,夜间至凌晨的演练考验了照明系统、安保部署和通信设备在低光环境下的可靠性。这不仅是一次仪式预演,也是一次针对极端条件的应急演练。

九三阅兵的主题极为鲜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通过军队与群众方阵同场亮相,传递出全国一体、凝聚民族精神的信号。对于国际社会,这也是中国在强调自身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同时向世界传递和平与发展的立场。

据《彭博社》8月10日报道,特朗普已确定在9月3日于白宫会见波兰新总统纳夫罗茨基。这位新总统不仅是历史学者,也是特朗普公开支持的政治盟友。在波兰总统选举中,他击败了亲欧盟的对手,被视为中东欧“保守派阵营”的新旗手。

表面上,这是一次双边外交活动。但时间的巧合,使得外界很难不联想到——特朗普此举是为了避免在中国阅兵的国际镜头中亮相。

对中国来说,九三阅兵不仅是纪念,也是一次大国自信的展示。如果美国总统亲临现场,这将被外界解读为对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角色的某种“认可”。而特朗普一向以“美国优先”为核心,不愿在政治符号上给中国加分。

对波兰来说,选择在这个时间访问美国,既是对美国盟友身份的强化,也是向欧洲其他国家释放一种“我们与美国立场一致”的信号。这对特朗普而言,也是争夺中东欧影响力的一步棋。

在美国国内舆论中,中国的大规模阅兵常常被解读为军事力量的“秀肌肉”。特朗普如果亲自出席,很可能被反对派指责为对中国示弱或助长其国际形象。这与特朗普一贯的强硬对华立场相矛盾。

更何况,这次阅兵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历史叙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中美在二战中的合作与分歧。特朗普缺席,可以避免陷入被动的历史话语场。

当前的中美关系,虽然在部分领域保持沟通,但在贸易、科技、地缘安全等问题上摩擦不断。特朗普选择在这一节点高调安排波兰访问,既是将注意力从中国转移,也是向盟友表明——美国的战略重心不只是中美关系,还包括对俄、对欧的力量布局。

特朗普深知,国内选民更关心他的经济政策、外交强硬姿态,而非对外的礼仪性出席。对他来说,把9月3日的新闻焦点留在白宫,比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同其他国家领导人合影更符合他的政治利益。

从表面看,中国的大规模阅兵和彩排,是在展示国家的军事实力与组织能力;而特朗普的缺席,是一种象征性拒绝。然而,这两者本质上都是在使用“战略语言”。

中国的战略语言:通过阅兵展示军力,同时强调历史记忆与国际责任,向国内外传递自信与团结。

美国的战略语言:通过缺席来回避政治加分,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波兰访问)制造新的外交亮点,维持自身在欧洲和全球的主导地位。

这种“同日不同场”的安排,让两国在同一时间节点上各自主导一段国际叙事,互不相让。

部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将特朗普的缺席解读为美中关系的冷淡信号,也有分析认为这是对中国军事展示的一种外交降温。与此同时,也有声音认为,这种缺席并不会改变中美之间的长期博弈,只是战术层面的安排。

虽然特朗普的缺席可能引发媒体关注,但中美之间的核心议题依旧存在——贸易、科技、地缘安全等领域的竞争不会因为一次活动的缺席而缓和。但这种象征性动作,可能会在一些敏感领域加深双方的互不信任。

对美国的盟友来说,特朗普在此时优先接待波兰总统,显示出美国在中东欧方向的投入。对一些观望中的第三方国家,这也是一个信号:在中美之间的外交场合,美国并不会轻易为中国的国际活动背书。

此前,特朗普叫嚣如果中国不签字认输,他就不会去北京。显然特朗普想拿着访华当成要挟中国妥协的筹码,那纯属想多了。客观来说,特朗普来不来北京出席9.3大阅兵,影响不大,既改变不了中美博弈紧张的态势,又改变不了美国无法遏制中国的事实,而且中美关系也不会因为一次访问就出现本质的回暖。

对中国而言,阅兵是向世界宣示自信与力量,是一件大事,相信这次大阅兵后,很多国家会再次评估中国的实力,也会再次改变对中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