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是美国间谍!他们搜集了什么情报?举报人竟是影视明星?

发布时间:2025-08-09 18:58  浏览量:1

英达,大家都认识吧?宋丹丹的前夫、电视剧《我爱我家》的导演。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英达的父亲,不论是道德品质还是艺术成就,英若诚老先生可比他儿子强多了。

最近我看他的回忆录,发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英若诚,是文化部副部长、著名演员、著名翻译家的同时,还是一位红色特工,一位秘密战线上的杰出人物!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正是英若诚提供的线索,让中国安全部门抓到了两个美国间谍,而且这两个间谍居然是潜伏在清华大学的老师!

那么,英若诚为什么会当特工?他又是怎么发现美国间谍的?美国间谍在清华干了些什么?

故事开头,我们先把英达父亲暂时搁一搁,等到抓间谍的时候,再请他登场。

艾伦·瑞克特,出生在美国华盛顿一户平常人家,二战期间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美国海军情报署的日文学校,接受了情报训练。他在这里还结识了未来的妻子阿黛尔。

战争结束后,夫妻双双进入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中文,导师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卜德教授。他们还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艾伦取名李克,阿黛尔取名李又安。

李克和夫人李又安

1948年,在老师的帮助下,李克夫妇申请到了富布莱特奖学金,他们将作为访问学者,到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进修中文。李克还计划在进修期间,完成他的博士论文——将中国经典著作《管子》翻译成英文。

正当李克夫妇,为自己成为富布莱特学者而开心时,老东家找上门来了。

李克后来在回忆录里说,当时,他和妻子正在等待一艘去中国的船,突然接到通知,去美国海军部西雅图情报办公室报到。

召见李克的是一位海军上尉,一见面,上尉就说:“听到你即将去中国,如果你能留心观察周围,回来将情况报告一下,我们会十分感激的。”

李克意识到,海军在招募他做间谍。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情,第一反应肯定是害怕和惶恐。但李克和李又安,曾经有过情报工作经历,他们不仅不害怕,反而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用李克的话来说,“海军情报部竟把我看成中国专家,这使我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但是问题来了,美国海军想要李克夫妇搜集什么情报呢?他们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平时也接触不到什么机密文件呀?

007和谍战剧看多了,会让我们以为,间谍活动就是单纯的收集军事动向、外交文件或者科研资料,惊险而刺激。但实际上,间谍可以干的事情,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李伟,曾经说过,国外的一些间谍或情报人员,在中国除了搜集军事、科技情报外,还会搜集经济情报、政治情报,甚至社会情报。

李伟还说,国外情报人员很少亲自动手,因为他们作为外国人,是接触不到太多东西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通过社交活动,发展中国线人为他们窃取情报。而且他们的活动十分隐蔽,以往我们破获的一些中国人为外国人从事情报工作的,一旦我们有所发现,外国间谍就会迅速离境,导致很少有外国人被直接抓获。

前几天,国家公布了近年来安全机关侦破的典型案例。4起中有3起,都是境外反华敌对势力,大肆对中国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攻心战”,通过煽动蛊惑,将这些学生发展成间谍,让他们搜集情报或者从事破坏活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李克案,不禁感慨,美国人的套路,70年来就没变过。

美国海军交给李克的任务很简单,多参加社交,扩大朋友圈,在他的同学、同事和学生中,探听大家的思想状况,寻找亲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把名单提供给美国情报部门。很显然,名单里都是可以发展的、潜在的间谍。

1948年10月,李克夫妇终于抵达中国。他们对中国最初的印象十分糟糕,用李安的话来描述就是,在上海,“一上街就有一大批叫花子跟在后面,有些简直像上世纪留下的骷髅……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竟被残酷地蹂躏到这样卑污不堪的境地”。

之后,他们去了北平,被聘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讲师,同时,他们还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中文系分别注册为学生,进修中文。

李克在颐和园

富布莱特计划,给了李克夫妇4000美元的奖学金,平均每月150美元,再算上美国海军给的经费,足以让他们在中国过上等人的生活。要知道,当时清华大学教授的月薪也不过20美元。

李氏夫妇非常善于交际,他们俩为人谦和,很好相处,在清华深受师生的喜爱,交际圈越来越大,可谓是高朋满座。

李克夫妇到北平没多久,就迎来了和平解放的狂欢。他们也参加了北京学生的国庆游行,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毛主席万岁”的呼喊;也看到了北京城墙上,贴满了“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标语;感受到了抗美援朝时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然而,善良的清华师生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真心喜爱的“李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抱着不为人知的用心。

1949年圣诞节晚上,李克夫妇设宴招待朋友,在座的有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周一良教授,还有钱钟书夫妇。周教授根本就没想到,宴会后,李克给美国的报告中说,他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历史教授,解放之后乐于接受共产主义思想”。

李克的回忆录里,还讲述了一个他探听朋友思想动向的故事。

有一天晚宴,李克邀请了两个老朋友,吴先生和赵先生,他们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吴先生和吴太太先到,二战期间,吴先生曾在哈佛大学教过几年书,李克夫妇就和吴先生聊起了在美国的快乐生活。过了一会儿,赵先生和赵太太也来了。

李又安在清华

吴先生问赵先生:“今天的教职员会议,怎么没见你去参加?”

赵先生把手一摆,说:“今天我整个下午都在图书馆里忙着查书。我想我已经找到了中国最早种植番薯的历史资料。”

接着,李又安提起,她正在研究几篇现代诗,问赵先生是不是念过。

赵先生在鼻子里哼了一声,用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满怀鄙视地回答道:“你说现代诗吗?哼……我认为,还不如说是绝代诗,倒更恰当些。50年以后,就不会有人再听到这些东西了。”

在座的宾客听了都笑起来。但吴先生不同意,他说:“这也不能说不好吧,他们正在努力写一些人民能听得懂的东西。”

赵先生直接开骂,“呸,人民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诗!”

吴先生本打算反驳几句,但饭已经摆上了,就没有说下去,话题又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饭后,李克继续试探赵先生,问他参加了哪一个政治讨论组。赵先生更加生气,大声说,“那根本就不是讨论,而是瞎扯。他们所谓的逻辑简直是一派胡言,亚里士多德在九泉之下听着也不会瞑目。他们的思想都是这样,一点内容都没有。这些东西真幼稚,幼稚得很呀!”

李克的回忆录到此为止,出于保护朋友的目的,吴先生和赵先生都是化名。我们不难看出,吴先生思想比较进步,是“乐于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而这位赵先生,显然是一个“亲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符合美国情报部门的要求。

从1948年到1950年上半年期间,李克夫妇在中国进行的秘密活动一直相安无事,毕竟谁会怀疑一对和蔼可亲的清华大学老师会是间谍呢?至于他们到底发现了多少“自由主义者”?给美国海军情报部提供了多少个名字?这些名字中,到底有多少人最后真的变成了美国间谍?我们至今不得而知。李克后来交代自己的活动时曾提到一个人,他说:“北京一所大学的张教授,已经和我联系过,他自称是第三势力的代表,是司徒雷登的密友。”司徒雷登就是美国驻国民党政府的大使。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克意识到,局势对身处中国的美国人有些不妙,但作为一个美国情报人员,他选择忠于祖国,继续向美国传递名单。

但是,李克没想到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双警惕的眼睛已经盯上他了。

那就是英达的父亲——英若诚。

现在恳请大家点击关注,继续收听,认知金字塔出星期一外每日更新。感恩大家。

英若诚

英达这一大家子颇有传奇色彩。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是个摇煤球的穷旗人,后来却自由恋爱娶了一个皇家格格,他还是《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人。

英敛之的儿子英千里,是辅仁大学校长,学生里最有名的叫马英九。英敛之还有个女儿叫英茵,是电影明星。抗战爆发后,英茵留在上海,秘密从事抗日活动。她在搜集情报的同时,还是锄奸队的一员。她常常假扮舞女或妓女,把日伪人员诱骗到预定的秘密地点,交给中方的特工处决。资料表明,至少有9名日寇和汉奸死于英茵之手。1942年,英茵身份败露后,为了避免被日军逮捕,她吞食大量鸦片和烈酒自杀,年仅25岁。

英茵

英若诚是英千里的儿子,也是英茵的侄子。1950年,英若诚是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李克就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用李克的话来说,英若诚“也许是我这辈子关系最密切的中国朋友了”。

这一年,中国安全部门去清华大学宿舍,找英若诚和他的妻子吴世良谈话。原来,安全部门已经注意到李克不同寻常的活跃,他们怀疑李克在发展情报网。但是想要抓捕李克,需要证据。安全部门希望英若诚夫妇以不公开的身份,协助搜集李克、李又安以及其他外国人从事间谍活动的证据。

英若诚欣然答应了。

但是,当时英若诚才22岁,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没受过专业的情报训练,他该怎么搜集证据呢?

英若诚用了和李克一样的办法,利用自己出身名门,广交朋友,大宴宾客,把酒言欢获得他们的信任后,从聊天中得到信息。

英若诚在回忆录里说,他经常在家中招待外国友人,宴会结束后,他和妻子会连夜写出一份长长的报告交给安全部门,报告经常有20-50页这么厚,装在一个档案袋里,袋子上写着化名“Wuying”,也就是吴世良和英若诚的姓氏。英若诚回忆录的作者康开丽,举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英若诚曾写过一份标题为“伊文斯战役”的报告,主角就是英国驻华外交官伊文斯。这位伊文斯也是英家的好朋友。

右起李又安,英若诚,吴世良

康开丽说,情报工作贯穿了英若诚一生中大部分时间。

有些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像英若诚这样学贯中西的大艺术家,会甘愿做一个秘密特工。其实理由很简单,为了祖国,为了信仰。英若诚对康开丽说:“外国人怎么可能理解,在日本侵略下生活多年的年轻人的心理?他们怎么能理解我是多么心甘情愿为新政权服务?”英若诚夫妇一直渴望成为共产党员,但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他俩一直被拒绝。直到一九七九年,入党申请才被批准。英达回忆说,这是他父母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不过在1951年,英若诚还只是个刚刚入行的菜鸟特工;而这边的美国间谍李克,眼见抗美援朝战争越打越激烈,他感到越来越不安全,决定提前离开中国。当时,李克夫妇连行李都整理好了,赶去公安局办理离境许可证,但是被拒绝了。

1951年7月25日,李克被捕了。

李克在回忆录里说,他一看到拘捕证,就开始思考,到底在哪里露了马脚。他想起上个月,一个“父亲在台湾的清华老学生”来拜访他时,自己好像说漏了嘴。这个“老学生”就是英若诚。

当天晚上,北京市公安局三次提审李克,直到天亮。

一开始,李克不仅不愿意交代罪行,他甚至不认为自己是间谍,他觉得自己只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做了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他后来为自己辩解说:“那时我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甚至在北京解放后,我依然继续不断向北平的美国使馆提供情报,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种间谍活动会使我遇到严重的危险。”

李克被关押在草岚子胡同监狱,不断接受“改造”。那个年代的“改造”,颇有时代特色:比如开座谈会,学习毛泽东著作,听大家谈“地主如何残害人民”等等。特别针对李克的时候,还会讲讲美国的社会问题,比如种族歧视、政治腐败、公民自由和匪徒黑帮等。

1952年9月20日,李又安也被送进了草岚子胡同监狱接受“思想改造”,罪名同样是“间谍罪”。

随着“改造”的逐步推进,李克的思想也在发生转变。有一次,他听到狱友讲故事,说到中国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时候,李克环顾一圈,看到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听故事,人人热泪盈眶。李克突然意识到,这场战争,美国是非正义的。他对战争开始觉得厌恶,也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助纣为虐。

后来,李克写了76页的坦白材料,彻底与美国海军情报部决裂。在之后的“改造”中,李克成了积极分子。

《两个美国间谍的自述》,群众出版社1958年版

1955年9月,中国法庭判处李克有期徒刑6年,李又安有期徒刑4年零6个月。起诉书给李克夫妇的行为下了一个结论:“1948年10月,受美国情报部门派遣来到中国,以清华大学英文教师和北京大学研究生的名义做掩护,搜集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情报,并秉承美国国务院的旨意,在中国知识界培养‘第三势力’,妄图分裂和取代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而因他们认罪态度较好,有立功表现,法庭决定提前释放,并限三天离境。就这样,在监狱呆了4年后,李克夫妇获释离开中国。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么轻易就放了这两个间谍,是不是太便宜他们了?其实有三个原因。其一,这两人从事的间谍活动,危害不算太严重;其二,他们思想经过改造后,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判决的时间,正好是美国放钱学森回国的前夕,这时放掉两个不太重要的间谍,也是在释放我们的善意。

李克夫妇回国后,美国记者赶紧去采访他们。记者们以为,他俩蹲了四年大牢,一定会说出“反共”的话,可结果大大出乎意料。

李克和李又安不仅承认了他们是美国间谍,还深深地忏悔过去。一名不甘心的美国女记者对李又安说:“真奇怪,你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何如此替共产党说话?”李又安的母亲甚至以为她疯了,想把她送到精神病院去。

但是李克夫妇明白:做错事就得认错。

他们后来分别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任教,成了著名的“红色汉学家”。1974、1980年,夫妇俩以中国人民友好人士的身份回访中国,还和早年审判他们的法官成了朋友。

晚年李克

今天,我们反观这清华间谍案,依然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因为它颠覆了我们对情报工作的认知。大家可能会觉得,这起案子技术含量不怎么高,甚至很普通。但是,这就是情报工作,情报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和技术机密,包括政治、经济,甚至人的思想、社会舆论,都可以成为境外间谍的目标。所以反间谍不仅仅是国家安全部门的职责,更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坚决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