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农业主播”全是假的!警惕“数字骗子”将镰刀挥向农民
发布时间:2025-08-11 20:03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蔡亮
某些“数字骗子”,把镰刀挥到了农民头上。
据央视财经近日报道,不少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在网上遭遇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这些“网红农业主播”,乍一看发布的内容都是为农民讲解农业知识,还动辄介绍一些“助农小妙招”,其账号简介也都是号称出身农业专业院校,从事农业工作多年。然而,这些主播在讲解了农业知识后,无一例外地会开启“带货模式”,推荐各种农资产品。但这些所谓的“网红农资”却遭到了农民朋友的吐槽,根本没有宣传中那样好用。央视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直指一家叫“祥禾农业”的电商团队,其又关联河南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据该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旗下共有1000多个这类账号,所谓“农业达人”的身份全系编造,视频内容都是剧本,团队和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几乎都不具备任何农业知识和农业从业经历,造人设、博流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带货变现。而这些账号的变现能力都很强。负责人甚至直白地表示,哪天“农资”的钱不好赚了,他们变个名头,用同样套路卖别的货照样来钱。
图源央视财经截图
所谓的“网红农业主播”,竟是一群由运营者精心包装的“数字骗子”。千余个虚假专家账号打着助农幌子,实则如蝗虫过境,暗笃笃亮出了“收割农民”的獠牙。当农民们怀揣对知识的渴求、对丰收的期待,点开这些精心设计的“农技课堂”,最终却换来货不对板、药不对症的假冒伪劣农资,这哪里是“助农”?分明是“蛀农”!农民,这一最需要技术支撑也最易受信息不对称伤害的群体,竟成了被收割的“成熟庄稼”,难怪广大网友愤怒地发出了“无耻”“太缺德”“毫无良心”的喝斥。
需要看到,数字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亿万农民的新“农具”。手指点点,就能方便快捷地学习现代农业知识,这对广大农民朋友而言一定是好事。但是,面对海量的网上信息,农民的甄别能力相对有限,若任由“数字骗子”肆无忌惮地挥起镰刀,收割信任与生计,毁掉的不仅是农民的希望,更是整个乡村振兴的根基。农业是国之根本,此类骗局,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如此行骗何以横行无忌?在利益驱使下,平台算法机制往往扮演了“共谋者”角色。批量生产“专家”人设,精准投喂“专业”剧本,正是深谙流量算法的偏好,成为算法逻辑里的“优质内容”,被源源不断推送到农民眼前。当平台以流量与变现为唯一导向,技术的中立便沦为一场虚妄。采访中,“祥禾农业”的团队负责人敢于理直气壮地道出“农资不好赚就卖别的货照样来钱”,可见,这“生意经”恐怕已是屡试不爽。
治理此类“数字骗子”,平台必须负起内容筛滤的第一责任。算法不能只识流量密码,更应当筑起辨伪存真的铜墙铁壁。对打着助农旗号行诈骗之实的账号,要通过不断改良算法,精准识别、雷霆处置,彻底断其流量命脉。监管部门需及时出手,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尤其是要针对数字时代的特点,花大力气建立相应的预警、筛查、取证等处置机制,变被动为主动,让此类不法行为付出高昂的违法成本。专业农技机构则要加大工作力度,填补信息鸿沟,让真正有用的农业知识更快速、更便利地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
古语云,“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一语道破此类骗术屡禁不止的核心所在。只问流量不问真假,只求变现不管其他,信息的沃土便滋生出伪科学、伪专家的毒草。只有破除“流量至上”“利益至上”桎梏,“数字骗子”才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