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列为防控I类地区!这份防蚊指南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5-08-11 12:52  浏览量:1

紧急提醒! 浙江省被国家卫健委列为基孔肯雅热防控I类地区,成为全国6个高风险省份之一。随着立秋后持续高温,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浙江居民需重点防范这一通过蚊子传的“关节痛热病”。

为何浙江被列为I类地区?

1. 媒介伊蚊活跃期长

浙江地处亚热带,伊蚊(花蚊子)全年活跃期长达9个月(3-11月),远超北方省份。这类蚊子不仅叮咬凶猛,还能携带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病毒。

2. 输入病例引发本土传播风险

今年7月广东佛山报告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后,浙江因人员流动频繁,已出现多起疑似病例。病毒通过“患者→蚊子→健康人”的链条传播,曾在非洲引发大规模疫情。

3. 气候条件助长蚊媒繁殖

杭州、宁波等地近期持续35℃以上高温,雨水充沛,为蚊子产卵提供了理想环境。疾控专家警告:每只雌蚊一次可产卵200-300枚,10天即可孵化成成虫。

普通人如何科学防护?

• 物理防蚊是关键

家中安装纱窗、蚊帐,外出穿长袖长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尤其注意清晨和傍晚蚊子活动高峰期。

• 及时就医莫拖延

感染后通常3-7天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39℃以上)、关节剧烈疼痛(类似骨折感)、皮疹。若出现症状,需立即到发热门诊就诊,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出血风险)。

• 配合社区灭蚊行动

浙江多地已启动“清积水、灭成蚊”专项行动,居民应主动清理阳台花盆、卫生间地漏等积水,从源头减少蚊子滋生。

这些误区要避开!

❌ 认为“基孔肯雅热会人传人”

✅ 病毒仅通过蚊子传播,患者无需隔离他人,但需防蚊叮咬。

❌ 盲目囤积连花清瘟等药物

✅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退热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中药无明确疗效。

讨论话题:你所在城市近期蚊子多吗?有没有被叮咬后出现异常症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防蚊妙招!

(数据来源:《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浙江省卫健委2025年8月疫情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