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景区火山“淘金热”:别让贪心踩破文明的底线
发布时间:2025-08-11 22:14 浏览量:1
最近,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乌兰哈达火山群“火”了,就因为“能挖到玛瑙和黄金”的传言,好多游客带着工具往景区跑。当地部门已经说清楚了:这地方根本没有金矿,也不具备形成金矿的条件。
一句“徒手就能淘金”的传言,让火山群一下子成了“挖宝现场”,大批游客扛着铁锹就来了。这景象不光搅乱了景区秩序,更能看出有些游客根本没把自然和规矩当回事。其实,所谓的“金矿”不过是火山活动留下的玛瑙碎块,景区本来是允许游客稍微捡一点的,但拿着工具乱挖,那怎么行!一挖就是一个个坑,草原那脆弱的生态可经不起这么折腾。可在“挖到宝贝”的诱惑面前,不少人早把规矩忘到脑后了。
这场闹剧背后,短视频平台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作用。有的博主把捡玛瑙的视频加速剪辑,故意放大“寻宝”的刺激劲儿;再加上算法一推,这些稀奇古怪的内容就精准送到了每个想“一夜暴富”的人眼前。于是乎,“别人都在挖”的从众心思被勾了起来,一群人扛着铁锹上演起现代版“点石成金”的荒唐戏码,却不知道每一铲子下去,都是在伤害自然本来的样子。
还是把铁锹收起来吧!这几年,靠着短视频流量带起来的“猎奇式破坏”真不少见。陕西丹霞地貌景区,有人不管“禁止踩踏”的警告,偏要在亿万年形成的岩层上自拍,留下的脚印根本没法修复;还有博主闯进古墓,打着“探险”的旗号拍视频,愣是打扰了古人的安宁。这些行为看着新鲜刺激,说到底,都是在粗暴糟蹋自然遗产,公然挑战文明的底线。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类视频会引得别人跟着学,景区管理根本扛不住——公共遗产啥时候成了能随便碰的“私产”了?
这场火山“淘金热”,其实暴露了内容平台管理和谣言治理的漏洞。平台得加强内容审核,对那些讲“挖宝”“淘金”的视频,得加上明确的警告,不准用“一夜暴富”“捡漏发财”这类诱导人的词儿,从根上切断猎奇心理的传播链条。
对景区来说,光靠立块“禁止挖掘”的牌子可不够,主动搞科普才是好办法。比如说,用VR技术重现火山喷发时的地质变化,在观景台放个带二维码的讲解牌,讲讲玛瑙是咋形成的,让每一块火山岩都变成“会说话的自然课本”。等游客知道脚下的玄武岩比恐龙还老,对自然的敬畏心自然而然就生出来了。
就像敦煌用AR技术让人更尊重壁画,苏州园林用数字导览讲草木的故事,只有让人跟景色从心里产生共鸣,才能从根儿上杜绝不文明行为。景区管理是一道防线,但每个人自己能管住自己,才是最关键的。
游客大老远来这儿,与其抱着“一夜暴富”的侥幸心理,不如带着真心来亲近自然。说到底,人的素养才是最值钱的“宝贝”。守好眼前的火山、丹霞、古建筑,不光是守住自然和历史给咱们的礼物,更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抬头就能看见的敬畏”——这份敬畏,可比传说里的“黄金”金贵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