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现一大群豺外出觅食,捕猎前相互碰鼻子,爪子锋利还带倒刺

发布时间:2025-08-11 22:30  浏览量:1

甘肃安西极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境内,里面野生动植物丰富,有普氏野马、蒙古野驴、北山羊、雪豹、豺等几十种保护动物生活在此。

近日,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科研人员在收集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豺的活动影像。画面中各豺群组成不同的小分队,在戈壁滩上游走,最多的一群有10只,它们体型健硕,时而低头嗅闻地面,时而抬头观察四周,像在觅食,整个群体行动协调有序。

豺其大小似犬而小于狼,更像是狼和赤狐的结合体,四肢较短,体毛厚密而粗糙,体色随季节和产地的不同而异,它的吻部对狼来说会短一点,只能长到脸长的一半。这虽然没有狼那么威武。但是豺的长相会要清秀一点,它生性凶猛,胆大且行动敏捷,与之相遇的大小动物无不畏惧,善于追逐和围猎以各种食草动物为食。

豺是中型犬科动物,群体结构独特,家族群由一只雌性首领领导,通常成员为5至12只,会使用10余种叫声沟通,雌性后代在成年后离群扩散,组建新家庭,雄性后代会留在家族群协同狩猎和养育幼崽,这种集体育幼的协作模式提高了豺群整体的生存几率。科学上有记载的最大的豺群,可以达到40多只,大家共同的占有很大的一块活动范围。

另外,豺在犬科动物中有着极强的攀爬能力,即便是狼到不了的陡峭山脊和山坡,对于豺来讲也不在话下,豺群会在垭口等交通要道上,留下气味标记和视觉标记,以便向其他豺群宣告自己族群的存在。

豺与虎、豹同属顶级食肉动物,它们有着极强的狩猎能力,大型有蹄类动物,都难以逃脱豺们的集群狩猎。

与狼类似,豺在捕猎的时候一般会结成三五只或七八只的群体。其实它捕猎时候,很少有超过10只一起行动,组团作战则大大增强了成功率。

豺群在捕获较大的猎物之后,强势的雄性会先放哨,等其他的成员吃完之后再进食,它们会轮流进食,吃肉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少在进食过程中表现出攻击行为。

豺有两种捕猎方式,一种是陷阱式,另一种是车轮战,不管是哪种方式,它们在狩猎前都会有一个相互碰鼻、摩擦身体的仪式,这样的能让它们在捕猎时配合的更默契。

陷阱式主要是让其中几只豺先埋伏在一个无退路的地方,另外几只豺将猎物赶进去,再一同捕杀。

车轮战就是分批次轮番接力来围追,消耗猎物的体能,追上之后,其中一只豺会咬住猎物的口鼻部位,让它不能逃跑。那么其余的豺会在这个猎物的体侧后区来重点攻击,将猎物的腹部、肛门咬破,直到猎物倒下。

豺捕猎能力那么强,跟它的爪子也有很多关系,它的爪子不但锋利,而且还带有倒刺,能够轻易的划开那个猎物的腹腔,让猎物是死于失血,靠着这种密切的配合和凶残的捕猎方式,豺群甚至能在有虎豹生活的生态系统中,硬生生的打下一片生存空间。

动物学家乌勒斯曾在《狩猎台上的风景》这本书中描述了一次豹与豺群相遇的情况,一只60公斤的豹子被3只豺吓的仓皇逃窜情景。民间还有关于豺群杀虎的传说,在印度确实有人拍到11只豺骚扰孟加拉虎的情况。

豺群在活动时很容易彼此失散,这时候,它有一个独特的交流方式就是“口哨”,当然不是人的这种口哨的声音,而它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像在吹口哨,然后因为这个声音,它的传范围比较广,能比较大的范围内来进行群体间的沟通。这种“口哨”,只有豺的家族成员能听懂,并理解每一种微弱叫声的含义。

豺曾经广泛分布在亚洲大陆,但因为栖息地丧失,猎物减少,流浪狗竞争,人兽冲突和疾病的影响。目前,豺只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有零星分布,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全球的成年豺数量不足2500只,数量仍然在下降。为了避免豺的灭绝,我国在2021年将豺调整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现在能通过红外相机能在保护地记录豺种群的生存状况,不得不说是一份惊喜。